虛減宮廚爲細腰

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圖》帛畫

◎王紅(古典文學教授)

“夢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爲細腰。”這是李商隱的懷古詩《夢澤》,說的是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女子,楚宮美女爭相節食減肥,餓死也在所不惜。詩人經過古云夢澤時,只見白茅蕭蕭,只覺悲風陣陣,此處真不知埋葬着多少餓瘦腰肢折損壽命的宮女,她們可能至死都沒意識到:爲了趨附君王變態的嗜好,博得其短暫垂青,賠上青春和生命,這種盲目與自願,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細腰故事出自先秦典籍,《戰國策·楚策》“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載:楚臣莫敖子華對楚威王說:“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腰,楚士約食,馮(憑)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然而不避。”

莫敖子華與威王談論楚國曆史上的名臣,威王嘆息說今天沒有這樣的人物了,莫敖子華於是講了上面的故事,說靈王好細腰,臣子就拼死節食,餓到虛弱,站立時一定得扶着點什麼才立得穩,坐在車裡也得抓着車前橫木才能起身。可見君王的好尚影響至大至深,如果您“好賢”,那麼臣子都會爭當賢人,像歷史上楚國名臣那樣的賢人就會出現了。這是引歷史教訓規勸當代國君的一段著名諫言。

原來最早節食爭爲細腰的是“士”不是“女”。爲了迎合國君喜好朝野上下忙減肥是全社會的普遍風習,不僅僅侷限於後宮。

楚靈王好細腰即使在當時也是被人們視爲病態審美的。先秦到漢代大量典籍中都能看到無論男女皆以體型豐滿頎長爲美的記載。《詩經·衛風·碩人》描寫嫁往衛國的莊姜,高大、豐腴,“膚如凝脂”,脖子白皙,額頭方正寬闊,長眉入鬢(領如蝤蠐,螓首蛾眉)。對這位大號美人的描繪幾乎可視爲春秋時代貴族美女的模板。這種審美標準我們在漢代宮廷選擇后妃時還可看到。

貴族女性審美突出頎長豐滿等健康因素,明顯有在婚姻中多生育子嗣以保證政權穩固、家族綿延的現實考量,而在生產力低下、經濟欠發達的時代,男子體型豐碩也是引人注目的一種美。

最戲劇化的是張蒼,楚漢戰爭中在劉邦軍中效力,大約級別很低。某次犯罪當斬,解衣伏質(行斬刑時用的墊板)將要砍頭時,被一個重要人物王陵看見。王見張蒼“身長大,肥白如瓠”,嘆爲“美士”,找劉邦說情,刀下留人,救下命來(見《史記·張丞相列傳》)。王是與劉邦一起從沛縣起家的老大哥,從劉邦處救個人不難。有趣的是王不認識張,不瞭解他有何功勳或才能,沒問罪過大小可赦與否,只看到一個剝去上衣裸露出來肥白如大瓠瓜的脊背就判斷爲殺之可惜的“美士”,可見長大肥白的男子是多麼難得。

張蒼也真對得住這具刀俎下救出的好肉身,以後輔佐相國蕭何,圖書簿記、法律條令、天文曆法,無所不學,無所不通,官階一路上升,漢文帝時做到丞相,終身奉養王陵夫婦如父母,自己也活到一百歲以上。

回到病態審美的細腰故事,節食的“士”何時轉換性別爲“女”無法確知,《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子馬廖作《上長樂宮以勸成德政疏》,引證楚王好細腰故事,概括說:“傳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朝中置換成“宮中”,峨冠博帶的大臣變成了後宮爭寵的嬪妃。僅就這一轉換論,形象鮮明瞭,讓人聯想到楚宮奢靡的音樂歌舞,細腰廣袖,曼妙絕倫,文學意味增強,警世的意義卻削弱了。

幸好馬廖的文章有大量引證的特點,以後傳誦久遠的民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就出自該文,與楚王好細腰的故事一起生動詮釋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