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桃花綻新枝
本報記者 武少民 龔相娟
千年運河,流淌津沽記憶;萬樹桃花,鋪陳春日勝景……春風拂過海河,吹醒了天津紅橋區北運河畔的桃林,也迎來了熙熙攘攘的賞花人,文化觀光、旅遊打卡、感受非遺傳承、觸摸文明記憶,津城新春賞花“第一站”文化氛圍濃厚。
近日,第34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遊節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拉開帷幕。本屆桃花節通過文化、商貿、旅遊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場集自然景觀、歷史人文與現代潮流於一體的春日盛宴。
津運繁花 千年運河綻新顏
“每年三四月份都要到桃花堤來一趟,我們小時候跟着大人來,現在是帶着孩子來,賞花拍照是北方人對春天的尊重。”天津市民張盈盈笑說。
桃花堤,位於北運河天津紅橋段,由桃花園、桃詩園和北洋園三個部分組成。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是桃花堤的盛花期,8000多株桃樹沿着河堤競相綻放,綿延1300多米的花海與蜿蜒流淌的北運河相映成趣,形成“桃柳夾岸”的美景。從1990年開始舉辦的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遊節,至今已成爲天津春日的重要文化活動,吸引着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紛至沓來。
經過持續多年的品種培育,桃花堤現已形成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桃花專類園區。園區內現有29科42屬56個植物品種,構建起“喬木—灌木—地被”三級立體景觀體系。紅橋區城市管理委黨委書記、主任李冬介紹:“今年,我們創新引入‘三季觀賞’理念,特意引進紫葉桃、菊花桃等晚花品種,成功將整體花期延長至45天。”
漫步桃花堤上,桃花灼灼開成絢爛的海洋,旁邊的千年運河碧波盪漾,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記憶……3月1日,《天津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條例》生效實施,紅橋區“水文章”進入新階段。未來,濱水生態文化帶建設、曾公祠舊址活化、運河旅遊通航等項目將陸續落地。紅橋區以花爲媒,讓千年運河煥發時代生機。
古堤新韻 一樹桃花千年詩
作爲天津的著名景點,桃花堤不僅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承載着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桃花堤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經歷明、清歷代變遷,後經重新修繕,成爲天津旅遊景點之一。曾經,這裡帆檣雲集、諸業繁興,南來北往的文人雅士被桃花美景吸引,留下許多詩篇。
“丁字沽邊柳萬條,青青一帶鎖紅橋”“幾家茅屋各東西,見說桃花夾岸紅”……天津大學校歌也是從桃花堤與北運河唱起:“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悠長稱歷史,建設爲同胞,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
“繁花勝景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桃花堤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天津楹聯學會會長陳偉明說。
近年來,紅橋區深入挖掘以大運河和桃花堤爲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去年桃花節,紅橋區與天津市楹聯學會攜手,將桃花堤打造爲楹聯文化公園,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本屆桃花節,文旅融合打造“行進式文旅”新場景,現場開展“十二花神”春日祈福等沉浸式演藝,設置民俗巡遊互動環節,免費向市民遊客開放,集中展示歷史民俗魅力,豐富遊園文化體驗。
文旅商融合 激活“春日經濟”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文創產品,剛買了一個‘俏桃桃’卡通抱枕。”河北遊客王女士說。
桃花堤的文化旅遊熱帶動了商貿發展。去年桃花節期間,紅橋區商場客流量同比增長30%,銷售額同比增長35%,“追花熱”催生的“消費熱”正逐步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紅橋區積極推進“文旅+百業”融合發展,豐富節慶內容,提升旅遊體驗,千方百計把“流量”變爲“留量”。
桃花節的活動主會場設於桃花堤與西沽公園,並設置了分會場,延伸至三岔河口綜合景區及西北角商圈,形成“一核多點、全域聯動”的節慶佈局,與“天津之眼”摩天輪、西北角商業廣場深度聯動。
文創市集成爲亮點。主會場桃花堤的國潮市集匯聚“俏桃桃”聯名文創、非遺手作、老字號美食;分會場西北角商圈推出“源文化”主題糕點,洪湖裡街區化身網紅打卡地。此外,“中國積木”軍事主題展、高校漢服花朝節、RC模型車體驗營等活動,爲親子家庭與潮流青年提供多元互動空間。今年推出的“數遊紅橋”小程序整合打卡、導覽功能,實現“一鍵解鎖吃喝玩樂購”。
“借桃花節契機,紅橋區集中展示京津冀同城商務區建設成果,邀請京津冀及運河沿線企業洽談合作,推動重點地塊開發與產學研項目落地,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紅橋區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尹守瑞說,桃花節不僅是文旅盛宴,也成爲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