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5.第2695章

第2695章

有些事看似吃虧,實則佔便宜。但便宜不能白佔,必然也得付出相應的代價。到底是誰吃了虧誰佔了便宜,雙方心中各有一杆秤衡量利弊得失。重點在於海漢與朝鮮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各自想要的利益,這纔是達成合作的真正原因。

只是檯面之下的這些利益交換,並不會以公告的形式對外宣佈。只有極少數能夠接觸到內部信息的官僚,纔會瞭解其中奧妙。

當然了,像朱子安這種初入仕途的新人,對於國際關係也所知有限,如無陶弘方給他詳細講解,想要自行理解這中間曲曲拐拐的利益糾葛,也還是頗有難度。

但即便兩國已經達成共識,也還是需要完成大量前期工作之後才能推動這事的實施。現在所進行的貿易資料審計便是其中之一,接下來還要在本地組建相應的機構來處理稅務、財會方面的事務。不過這些事情應該無需再由使團跟進,後續自有財政部門調派專人過來負責了,說不定此時已經在來釜山的途中了。

朱子安道:“如此說來,那完成審計工作之後,使團是不是就要離開釜山了?”

陶弘方道:“離開之前應該還有一件事情要辦。難得能有這麼龐大的武裝艦隊造訪本地,我想地方官府應該會趁着這個機會,玩一玩狐假虎威的遊戲。”

朱子安道:“大人的意思是,朝鮮人要借勢嚇唬嚇唬日本人?”

陶弘方點點頭道:“那位文大人已經替我們安排了時間,要跟本地日本商會的頭面人物碰一碰面。他希望我們能夠站在盟友的立場上,向日本人施加一點壓力,讓朝鮮能在雙邊貿易中得到更多好處。”

朱子安不禁笑道:“他們倒是想得好,從我們這邊丟掉的,要從日本人那邊撈回來!”

陶弘方也笑道:“這個忙,不幫不行。我們接下來就要去往日本訪問,也有很多需要跟官方會談的事務,先跟日本人接觸一下通個氣也好。對了,你晚上抽時間再看看相關的資料,到時候也一起出席。”

海漢使團抵達釜山之後一直公務繁忙,也沒有主動去與本地的日本商會進行接觸,而日本人也同樣沒有選擇主動出擊。但最先按捺不住的卻是地方官府,見海漢使團都已經在準備啓程出發了還沒有動靜,只能站出來牽頭組織一次會面,試圖藉助海漢的力量來解決自己與日本商會之間的一些問題。

朱子安晚間便按照陶弘方的叮囑,特地去找了相關的資料,連夜翻看學習,對釜山本地日本商會的情況也算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雖然商會是以日本爲名,但實際構成其實是以日本對馬藩藩主宗氏爲核心,與貿易相關的一應事務也基本都是由對馬藩說了算。

之所以會有這麼奇怪的狀況,主要還是因爲對馬藩獨特的地理位置所致。對馬藩的主要轄地是位於朝鮮和日本之間的對馬島和壹岐島,其中壹岐島更靠近日本本土,而對馬島則是正好居於海峽中間位置,其北端離釜山港僅百里之遙,貿易優勢得天獨厚。對馬藩藉助這樣的地理優勢,逐步控制了日本與朝鮮間的海上貿易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爲距離朝鮮半島海岸線如此之近,與海峽兩邊都有着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對馬藩的政治立場其實並不是特別堅定,在歷史上一度左右搖擺。

1419年朝鮮將軍李從茂以討伐倭寇的名義,出兵佔領了對馬島,而島上的統治者宗氏接受了朝鮮官職,並且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還代表朝鮮從事對日的貿易活動。

但到了1592年的壬辰倭亂,對馬島又變成了日本入侵朝鮮的前線基地。豐臣秀吉以此爲跳板,率十餘萬大軍攻打朝鮮,第一戰便是從對馬島渡海攻入釜山。當時朝鮮一度丟掉了大半國土,若不是後來大明出兵救援,多半就已經亡國了。

而對馬藩當時也曾出兵入朝作戰,日軍連克漢城、開城、平壤三京的戰鬥中,都有對馬軍的參與。當時的藩主宗義智親率藩軍兩千餘人,一度推進到平壤以北地區。直到明將李如鬆率兵打到平壤,日軍不敵,宗義智纔跟着大部隊往南撤離。

不過戰事結束之後,第一個跳出來當和事佬的同樣也是對馬藩。宗義智反覆斡旋多次之後,終於成功讓朝日兩國重新開通了跨國貿易通道,並於1609年簽署了《慶長和睦約條》。

而對馬藩作爲兩國唯一信賴的中間人,便由此將通過朝鮮海峽進行的跨國貿易都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而藩主宗氏也因此得到了延綿至今的榮華富貴。

如今的藩主宗義真是宗義智的孫輩,據說也是頗有手段之人,上任之後不僅大力發展造船、航海等與貿易密切相關的產業,而且還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在對馬島上開挖一條打通東西兩岸的運河。這樣往來於對馬島與釜山港之間的商船,就無需再繞行半個島嶼之後才能駛入對馬島的主港阿須灣了,可以縮短航程百餘里。不過此項工程的預計工期據說將會長達十餘年,至今仍在施工當中。

如果不是有可觀的貿易收入作爲支撐,以對馬藩的條件要進行這樣持續若干年的大型土木工程,無異於癡人說夢。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代的藩主是一個頗具長遠眼光的統治者,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去營建造福後人的大型工程。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足以暴露出對馬藩對於跨國貿易的依賴程度十分嚴重,必須要不斷通過各種手段來鞏固自身的地理優勢,才能保證自己對跨國貿易的掌控不會流失。

由於對馬藩代理了朝鮮國相當一部分的對日貿易,這就意味着貿易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利潤是流入了對馬藩的口袋。而作爲釜山港管理者的朝鮮地方官府,大概早就不滿意這樣的分配方式了,只是一直沒有手段來改變這樣的現狀而已。而海漢使團的到來,便給地方官府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本章完)

第2136章第3499章3249.第3249章第2084章第七百二十章 南海異變第3505章第2222章2415.第2415章第3464章第四百六十七章 來自安全部的報告第258章 輿論陣地的重要性第1872章 定海港見聞2421.第2421章2738.第2738章2847.第2847章2427.第2427章第1653章 攻打馬尼拉(三)3186.第3186章第1802章 擋住去路第七百九十六章 移民與建設第3504章第394章 受降第2111章3187.第3187章第1407章 旅順堡的冬天2758.第2758章第1153章 再訪遼東2808.第2808章第八百一十七章 動機第1517章 戰場局勢第2055章3341.第3341章2626.第2626章第2245章3277.第3277章第六百七十一章 受挫第2344章第1167章 緣分使然第3466章3359.第3359章第1519章 利益當先第221章 越南之行(四)第六百四十三章 利益之爭第1996章2443.第2443章3317.第3317章第2311章2724.第2724章3055.第3055章第1710章 政績第108章 開發新產品第1401章 病毒危機3019.第3019章3302.第3302章第五百五十一章 對比落差3387.第3387章第1142章 爭奪銅礦第五百六十一章 緩衝2609.第2609章第1491章 應對乏術3393.第3393章2909.第2909章第四百一十二章 勸說武森第五百四十七章 候補官員2434.第2434章第3475章第1783章 爲國爲民第1713章 特權機構3266.第3266章第1414章 伏殺第九百五十四章 信使第255章 進口礦產第2062章第2150章第1852章 強國之路第四百六十八章 用人選擇3172.第3172章第3514章第1279章 天下第一第1846章 交換條件第1149章 互相推諉第九百三十一章 利益至上3013.第3013章第六百九十四章 特殊的訪客第114章 海外考察(一)第六百一十四章 南日島之戰(一)3095.第3095章第1182章 停戰協議3292.第3292章第四百二十五章 請君幫忙第84章 大生意小買賣第2142章第1132章 反覆無常第五百五十八章 下馬威第242章 駐廣辦的促銷手段第七百六十章 交易條件第1717章 殺雞儆猴2682.第2682章第1464章 內部消息第1452章 後勤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