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豫湘桂?

海南島的冬天氣溫舒適宜人,即便今夜清涼,披一件外套也已經足矣。

燭光昏暗。

室內最引人注意的是牆上懸掛的大幅兩廣地圖。地圖很不精確,距離軍用標準差距非常大,基本不可能用來作爲戰役指揮。可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守序只能用這幅明朝地圖來增加對戰區的直觀印象。

兩廣要害,皆在水運。南方多山多水,高載重的橋樑和石質鋪裝路面極少。陸路運量與水運完全不在一個等級,內河水運就是此時的鐵路線,軍隊作戰的主生命線。大軍在南方作戰,絕不能脫離水運渡口太遠。

在各個水運渡口中,又以水系交匯的十字路口最爲緊要。佔領這些十字路口,意味軍隊可以利用水運在被崇山峻嶺隔開的河谷精華地帶來回機動,以少量的兵力控制更多的地盤。而在進攻時,握有十字路口又掌握了選擇進攻方向的主動權。

地圖不能幫守序制訂作戰計劃,卻能清晰地顯示這些關鍵要點。

廣州爲水系匯聚中心,達江通海。

東江相對非要害,先不去管。

北江源自江西,經南雄、韶州、英德、清遠,在三水與西江匯聚。這條主軸線上的要點有南雄、三水二地。南雄隔大庾嶺與江西贛州相望,敵軍可沿贛江上溯至贛州棄船,沿陸路翻過大庾嶺,在北江重新登船南下。三水縣則是北江與西江交匯的要地,兩廣第一個大十字路口。

根據瓊州彙集的戰報,早在李成棟進軍廣東前,佔領贛州的韃靼人就派出部隊試着沿北江南下,那次試探攻擊動能太弱,被永曆朝廷的兩廣總督林佳鼎在三水擊敗。

西江是兩廣最主要的內河,肇慶羚羊峽以下可通大船。因峽谷水流湍急,船隻過羚羊峽需要拉縴。從羚羊峽向上直至梧州,漲水期100噸的帆船通航壓力不大。

流經桂東北的賀江在距梧州極近的封川縣注入西江,封川縣是個次要的十字路口。賀江運量一般,也未有主幹道溝通更北的湖南,在過去的歷史上不是太重要。但在明末這個時間段,韃靼人佔據了主要的鐵道,啊,不對,是內河干線。他們的兵力卻不足,明軍依然掌握有很多次要幹線。賀江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交通條件遠遠不能與湘江—靈渠—灕江水運相比,但畢竟在賀縣翻過渚嶺就是湘南,勉強也能起到溝通兩大戰區的作用。

過封川后,梧州爲第二大十字路口,也是兩廣核心十字路口。佔領了梧州,就等於擁有向四方開火的行動自由。

從梧州向北是桂江—灕江水系,與西江干流在梧州府交匯。沿灕江水系向北,靈渠溝通了湘江乃至長江,這是2000年前華夏民族征服南中國的主要運輸線。南方數省維繫在版圖內的主要原因就在這條生命大動脈上。灕江要害在桂林和全州二府。全州爲兩廣門戶,桂林爲廣西省會,也是現在南明政權的留都。全州過靈渠向北,主要地標依次爲永州、衡陽。都是豫湘桂戰役中著名的地點。

從梧州向西,第一個十字路口是藤縣。守序跳過了藤縣,這裡有些特殊,等會再細看。

藤縣下一個有戰略意義的十字路口是潯州府,西江在這裡分爲兩支。

潯州偏南的西江支流爲鬱江,經橫州流經古邕州,即現在的南寧府,進而分爲左右江,進入苗蠻土司與漢人雜處的崇山峻嶺之中。左江、右江兩道地勢險要,苗蠻部落甚多,明代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城堡。在山間河谷中,又有不少在盆地壩子間開墾的良田,如果被有心人充分利用,將會是一片讓統治者頭痛的區域。沿着左右江不能通航的河谷繼續向上,經廣南府便進入雲南省,再經滇南蒙自等雲南地勢相對較平,農業較發達的地區可一路抵達昆明。而在右江,從田州、百色沿一條山間小路向西北挺進,會遇到一個有趣的地名,安隆守禦千戶所。

將目光移回到潯州,偏北爲西江主幹道黔江,繼續前進又分爲向北的柳江與向西的紅水河。柳江聯繫了柳州府,紅水河聯繫了思恩等地。柳州、思恩實際已經是廣西腹地,在桂林、潯州等地失守前,不必擔心會遭到入侵。柳江的重要性在此時十分突出,在漲水期,5-10噸木船或是竹筏可沿柳江、都柳江一路上溯至貴州獨山鎮,豫湘桂戰役後期另一個著名的地點。獨山離貴陽不遠了,又是一條溝通兩大戰區的要道。

因爲交通要道走向大體一致,1647年湘桂粵戰局像極了1944年的豫湘桂。

建州廣東提督李成棟沿着西江向上打,攻克梧州府,擁有向廣西全境出擊的行動自由權。

李成棟就像1944年,田中久一的23軍。

建州平南大將軍孔有德率三順王、續順公本部官兵近萬,並滿蒙漢八旗兵近萬已開到岳陽。這是建州第一次任命漢人爲出征大將軍,他們的老將老兵顯然不足以再支撐雙線開戰,對漢軍的依賴更深了。從長沙至海南的軍情傳遞會有延時,可能這個時候長衡會戰已經爆發了。

孔有德就像1944年,橫山勇的11軍。

長沙何騰蛟大約是薛嶽的9戰區,桂林瞿式耜大約是張發奎的4戰區。

與1944年相同的是,無論哪一路明軍(國軍)的實力都不是敵軍對手,眼見就是個大潰敗。

和豫湘桂一樣,這場戰役會敗多慘,主要不在於明軍的抵抗力,更多是天氣、距離對敵軍攻擊動能的消耗。

守序長嘆一聲。

海南現在軍隊戰鬥力較弱,沒有能力干涉大陸局勢,暫時只能關注自己。

目光從江河起點順流而下,最終又匯聚到廣州府。這便是守序未來將要面對的兵要地理,兩廣重心全在這些地名上。

守序給這些戰略要地做一粗略分類。

第一等要地,廣州府、梧州府、桂林府。

第二等要地,三水縣、潯州府、肇慶府。

第三等要地,南雄、全州、柳州。

第四等要地,橫州、藤縣、封川縣、信宜縣與新會縣。

隨着戰役目標不同,要地等級會發生變化。前三級要地的共同特點是位於西江、北江各主幹道上,具有向縱深一層層進行深遠輻射的能力。只要佔領這八座要地,就能控制兩廣核心區域。

第四等原本不是要地,只是在目前這個形勢下可能會起到一些有趣的作用。

除了珠江水系,兩廣尚有一些獨立入海的內河。自西向東,分別是欽州欽江、廉州南流江、高州石城縣九洲江、高州茂名鑑江、肇慶漠陽江、新會潭江。

欽江中,20噸的木帆船可上溯120公里至靈山縣,翻過一座不算險峻的分水嶺便是橫州。

南流江更重要,南流江口合浦縣早在漢代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的合浦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港之一。明代合浦港已大半淤塞,海船多停靠南邊的北海港。但合浦依然可通行數十噸的木船,一路上溯至廣西玉林州。翻過天門關,可進入北流江—容江,在藤縣注入西江。

從新寧進入潭江,在新會縣與珠江主航道僅有十餘里之隔,並無險關要隘阻攔,這裡甚至可以挖一條運河,避開伶仃洋直接進入珠江航道。以後某位英雄會將目光投入到新會這座小小的縣城。

九洲江和鑑江的盡頭也可與廣西交通,只是與欽江、南流江和譚江相比,陸路太長,運力又差了很多。

守序在欽州、合浦兩地重重畫上紅圈,從北部灣由海向陸,欽江與南流江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南流江,曾經的主航道雖然已失去了大半功能,但只要能摸清當地的水文,南流江依然是一條能承載大軍的通衢大道。

編練陸軍由海向陸尚需時間,目前最緊急的還是應付李成棟。

在東南張、楊、金三部明軍增援到達後,配合曾櫻在瓊北修築的棱堡線,兵力是足夠的。

李成棟的兵戰鬥力肯定強,但他們從廣州出發向粵西,並無內河水運支撐後勤。兩廣獨立入海的河流基本是南北走向,敵軍沿東西方向開進,河流只會成爲障礙。對李成棟來說,海運肯定是不靠譜的,沒有內河,只憑陸路,他在海北道聚集的力量並無持久進攻能力。

海北諸部敵軍,閻可義、張月、張道瀛等人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宿將,閻可義甚至能稱得上少有的良將。可他們的實力並不足。

守序不知道敵軍確切有多少人多少炮多少船,這也不是最重要的。後勤通道有限,敵軍人數越多,也許堅持的時間就越短。曾櫻在海北二府撤退軍民,堅壁清野。

海口所對岸徐聞等地的敵軍最近的補給點遠在高州府。沿陸路運輸,光是這筆轉運開支就很大,敵軍新來不久,也不可能深度動員起足夠的民夫。何況,高州府能有多少資源是個很值得懷疑的事,閻可義很可能需要從廣州得到補給才能維繫在海北道的存在。

只要確保敵軍難以獲得海運支持。閻可義就算憑藉老兵精兵和裹挾來的資源發起進攻,那也將是一次性攻勢,沒有持久能力。

閻可義部下現在有三路疍民和四姓海盜中的鄭家船隊。這些本地人瞭解島嶼、水文與航道。瓊州府內,同樣瞭解水文的本地水師實力很弱。從東南來的水師戰鬥力雖強,熟悉戰區卻需要時間。

以現在雙方陸軍戰鬥力對比,決戰肯定不行。哪怕是一次性攻勢,敵軍蓄積的動能也不是島內明軍脫離堡壘線所能抗衡的。坐等也不是辦法,沒人知道閻可義究竟把實力蓄積到什麼程度,乾等着捱打總是不保險。

守序拿出筆記本,寫下上述推導過程。

敵軍遠離內河補給點。

海運不靠譜,但這是敵軍維繫持續攻擊能力的唯一措施。

敵軍戰鬥力更強。

敵軍在蓄積一次猛烈的攻勢,其動能有可能摧毀軍心不固的瓊海壁壘。

決戰不可行,那所能採用的方式就是消耗敵軍動能。讓他們蓄積的速度抵不上戰鬥消耗。

守序決定以小部隊全線出擊,把這場仗打爛掉。

——————

作者:多年前,有個民國和抗戰的腦洞。沒想到當時準備的廣西、貴州等地內河航運資料倒是能用在這本書上。

第31章 找李元胤買人第41章 盛宴第4章 海軍條例、巴達維亞與糖第12章 棧道巴拿馬第33章 大陸戰局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61章 吳藩第60章 恩佐的南方大陸航行記1第1章 常壓蒸汽機第23章 女人都歸我吧第1章 戰爭與和平法權第10章 海南島的沙漠第2章 波託韋洛第41章 盛宴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第40章 秩序的開始第18章 馬紹爾羣島第15章 戰果第8章 海盜港2第20章 蘇祿人第22章 三亞條約、北洋航線第16章 馬尼拉僵局第1章 鋼鐵脊樑第36章 溫州、台州、寧波第39章 瞿式耜的家書第36章 看不見的防火牆第25章 長江突圍第22章 有債必還第3章 佛羅里達海峽339章 臺灣殼鬥科植物,橡木艦隊第41章 南十字星與你們同在第9章 合恩角第35章 海道經,中國行第68章 四封信第21章 重整粵西防線3第16章 軒主好有文化第3章 再臨臺北第11章 金山寺,鄭鴻逵第24章 東南局勢第4章 高雷之戰2第36章 戎大帥第38章 線式革命第62章 紫禁城第27章 航向大泥第48章 多鐸 吳三桂 阿巴泰第54章 臺北的工作及金臺航線第31章 海盜信用社第34章 第二隻被北風全殲的艦隊第6章 鉛與鋅第46章 鄭成功第40章 秩序的開始第54章 趙夫人歌第14章 十里秦淮第27章 閩江口拆遷第32章 威廉斯塔德港第15章 廣馬第38章 麗船警報第44章 甲申卷完第37章 伶仃洋第25章 臺海風雲第50章 巡航艦的戰列線第20章 蘇祿人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40章 電白男兒第7章 電白之戰第41章 珠江內河之戰第22章 蘇卡達納之戰5第11章 金山寺,鄭鴻逵第63章 南緯44度第30章 伊洛瓦底江第23章 新東江鎮,反攻先鋒第16章 馬尼拉僵局第8章 艱苦的長江航行之旅,崇明島第69章 給遠征軍找塊地盤第48章 船團第18章 俘虜第24章 南京造船基地第9章 合恩角第28章 登州水城第41章 建州船場第13章 三水至新寧的潭江出海口第7章 海盜港1第21章 黑奴第35章 遷界禁海令第41章 基隆之戰,具禮如初第1章 元老院首席元老第8章 火地島與勒梅爾海峽第16章 馬尼拉僵局第32章 李朝第46章 鄭成功第47章 新殖民地第23章 林道乾的後人第65章 南流江河谷第58章 八百里鋼鉗11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13章 請戰第26章 與崇明的明軍會師第21章 巴達維亞來的客人第44章 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