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有一個帝國最大的潛艇生產基地——武昌造船廠。早在1933年,劉仁俊就將W、R級兩型型潛艇的設計圖紙給了武漢船舶設計局。但是由於技術限制,現在在武昌造船廠,只有W級開始製造。
“我們建造成功之後,隨即會派人到上海江南廠、求新廠、廣州廠和重慶嘉陵廠協助他們建造”廠長賽文茂說道。
“那麼潛艇的性能可以保障嗎?”劉仁俊站在船臺上,指着四號船塢里正在建造的兩艘艇體。
“可以,性能很先進了,排水量:1050噸(水上),1342噸(水下),主尺度:長74.7米,寬7.3米。吃水4.3米,主機:4000馬力,航速:18節(水上),13節(水下),潛深:200米,編制:53人,魚雷:6具533毫米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12條,水雷:22枚,火炮:25毫米雙管火炮2門”賽文茂翻開一本手冊介紹到。
“嗯,不錯,性能都達到了。另外那個更先進,要抓緊啊。爭取三年內把首艇搞出來。”劉仁俊點頭說道。
離開了武漢,船行駛到九江,劉仁俊下船,去南昌和景德鎮視察。
在南昌,劉仁俊視察了洪都飛機制造廠,這家飛機制造廠主要是研製強擊機的。在這裡,劉仁俊看到伊爾—2型飛機正在大規模下線,這種飛機現在被命名爲強—1。
雙座機的強—1強擊機具有較強的生存力,各種性能協調,武器也得進一步的改進,其用途以攻擊坦克爲主,本身就是一種“飛行坦克”。洪都集團的設計師從以往的強擊機被擊落的教訓中的結論,必須首先保護好飛行員和油箱等關鍵部位,因此決定對飛行座艙、油箱和發動機等部位提高裝甲的厚度。強—1強擊機的後機身是木製的,機翼和尾翼是硬鋁材料制的,而機身則是鋼質材料。
改進後的強—1M-3強擊機速度爲420千米/小時,航程超過750千米,武器有:2門23毫米航炮,2挺7.62毫米機槍,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彈,彈艙和翼下可掛載400~600千克炸彈。自衛武器是後座的1挺12.7毫米機槍。
“這種飛機要大規模製造,我們的陸軍航空兵以後就要裝備它,呵呵,給我們的陸軍插上翅膀。”劉仁俊翻看着設計資料。
而在景德鎮,昌河飛機制造廠更是給了劉仁俊驚喜,劉仁俊期盼的直升飛機終於有了結果。並且通過改進,在劉仁俊的最初設計(剽竊米里設計局)上又有了改進。
重大發展和改進項目有:用金屬旋翼槳葉代替了鋼樑木結構旋翼槳葉,提高了旋翼的使用壽命和全機的飛行性能;將座艙內活動副油箱改爲機身兩側外掛副油箱,增加了座艙的有效空間;在機身地板下
增加了一個650毫米×900毫米的大開口,便於吊升或投放貨物,同時將手遙絞車改爲電動絞車;將3千瓦發電機改爲6千瓦發電機;將燃油箱改爲薄壁軟油箱;固定式氧氣設備改爲活動式氧氣調和,減少了飛機的結構重量;改進了總距-油門*縱把手,在平原地區起飛使用小行程,在高原地區使用大行程,使發動機進氣壓力顯著增加,可保證在1500米高原上正常起飛;在旋翼大梁內充氣,並裝有壓力信號器,能及時發現旋翼大梁裂紋;大大延長了直升機和旋翼的翻修壽命。
通過一系列改進後,直-5最大平飛速度由185公里/小時提高到21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由140公里/小時提高到170公里/小時;動升限由5500米提高到6000米。
直-5是一種多用途直升機,可用於空降、運輸、救護、水面救生、地質勘探、護林防火和邊境巡邏等。可以晝夜複雜條件下飛行。可運11名全副武裝傘扌(超載可運15名)。可載1200千克輕小型裝備或貨物(超載1550千克)。救護進可運8名擔架傷員和1名醫護人員。可外部吊運1350千克貨物。就在今年的中旬,昌飛就可以拿出首架原型機了。
之後,劉仁俊到了帝國造船業的中心——上海,這裡有四個大型造船廠:中華廠、江南廠、滬東廠、求新廠。劉仁俊重點視察的是江南重工的戰列艦計劃。
首先在上海中華造船廠2號船臺和上海江南造船廠的1號船臺看到了,帝國的省會級戰列艦(每艘戰列艦用各省省會命名)的第三艘和第四艘同時開始輔設第一根龍骨。於是,這型尺寸爲231.8-32.7-9.89米的鉅艦開始了其光輝的一生。
而此時,省會級的一號艦石家莊號在海試時,終於測得了其建造排水量37820噸(標準)/45782噸(滿載),設計航速原本31節,而在海試中,達到了32.3節。設計船員數量沒有改變,一直保持在1522人。與此同時,五號艦和六號艦分別於大連造船新廠的一號船臺和湛江造船廠3號船臺上。主尺寸爲245.2-29.85-9.76米,在後來的海試中,測得實際標準排水量爲37118噸,滿載排水量爲45398噸,實際航速達到設計航速的35節。船員總共1530人。
對於戰列艦,劉仁俊也十分清楚,在這次大戰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在大連紅旗廠核心廠區的那幾個大傢伙。
在大連紅旗廠,劉仁俊終於看見了自己參與設計的航空母艦,雖然早在20年代,帝國就有了航母,但是性能不是很好,最多與日本海軍的打個平手,而這型新航母則在各個方面領先於世界其他海軍強國。
這級航母被命名爲“山脈級”
,用帝國的山脈來命名航母。改型航母的裝甲防護與帝國典型的戰艦設計不同,採用了“全面防護”的設計思想。雖然其裝甲厚度無法與戰列艦等相比,但其裝甲分佈得比較均勻。裝甲飛行甲板的裝甲厚度爲76毫米,再加上8毫米厚的淺條紋鋼板,其厚度達到了84毫米。能夠抵禦從2000米空中投下的250公斤級穿甲炸彈。在舷側防雷層的裝甲厚度較大,達到了120毫米,並設有“普列塞”水下防雷裝置,加上特殊設計的隔艙,使其能夠承受200公斤級的水下爆炸。爲了進一步加強防護力,在燃油艙、彈藥艙和機艙還加裝了105毫米厚的裝甲,主要防護鍋爐、輪機艙、燃油和彈藥艙對應的舷側艦體,其他非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遞減。而在艦橋的司令塔上則裝上了130毫米厚的裝甲。這使“山脈”級航母的整體防護能力已經接近重巡洋艦的標準了。
艦上的武備則體現了劉仁俊的“純防空”理念,原本在艦島前後的飛行甲板上設置了6座雙聯155毫米艦炮,被劉仁俊改成了6座雙聯105毫米高平兩用炮。除此之外,在艦艏和艦艉的兩側還配置有8座雙聯76毫米高炮;艦體與飛行甲板的楔形斜面上,設置了8座雙聯40毫米高炮;在飛行甲板四周還密佈了12座四聯25毫米高炮。這樣計算下來,“山脈”級航母總共就擁有92門高炮,這在當時來說,是世界上裝備高炮數量最多的一級軍艦,而且高炮也涉及遠中近程和高中低空,也算得上是世界上防空能力最強的戰艦了。對於這型標準排水量32000噸,滿載排水量45000噸,載機量96架,完全算得上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母了。
之後,劉仁俊還視察了位於葫蘆島的造船廠,在海灣巨大的山體中,劉仁俊看到了G級潛艇的首艇正在加班加點的建造。同時工廠方面還彙報了,關於在洞庭湖興建第二個分廠、與五院合作潛射導彈的研製進展情況。
在會上,劉仁俊甚至提出了關於核動反應堆上潛艇的思路,同時強調,這個計劃現在只能處於預研階段,船廠和九院可以進行一些深入的理論研究。要想實現,至少還需要15年的時間。
從葫蘆島到瀋陽,視察瀋陽飛機制造廠後,劉仁俊終於結束了這次歷史一個月的視察。他現在已經對帝國的尖端武器研製情況有了一個準確的判斷。回到北京後,他馬上根據手頭的資料寫了一份數萬字的彙報,直接呈遞給了軍隊最高層的老將帥們,並針對存在的問題向國防科工委提出了建議。正是一次視察,是的劉仁俊對未來的戰爭有了底,對未來的國際格局有了一個較爲明晰的思路。也正是在這次視察之後,帝國明顯加快了尖端武器的研製步伐。
視察結束後,劉仁俊並沒有閒着,而是繼續開始了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