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浩海投資以676億港幣的價格出售了港島的保利能源、保利建設與保利金融三家集團公司!》
《中國最大民營企業以260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港島三家集團公司!》
《牛!一進一出,浩海投資轉手之間就賺取幾百億利潤!》
《保利能源公司被中國資本收購後,火速拿下港島的淡水供應!》
《供水量增長百分之兩百,從明年開始保利能源公司要向港島地區年供水3億立方米!》
合約還沒有正式簽署,港島的媒體已經在瘋狂報道這次收購事件了,該事件也迅速成爲了全港島的熱門話題。
港媒這樣報道也沒有錯,經過重組之後,獲利最大的就是望北集團了,浩海投資以這個價格出售三家能源公司確實是獲利幾百億港幣。
三家集團公司中市值最低的是保利建設,淨值還不到十億港幣,林楓轉走了工商銀行托盤銀行獲得土地與房產物業之後市值也不大,所以保利金融的淨值也不多。
唯獨保利能源集團的市值最大,但也被林楓把旗下的可轉土地都轉到了望北集團旗下,整體淨值大約在三百億港幣左右,剩下的就是還有五百億港幣的貸款了。
這次發行企業債的主任務就放在瞭望北集團身上,望北集團一家就承擔了百分之八十的發行任務。
剩下的企業債保利建設要發行一億美元,保利能源發行五億美元,保利金融發行十億美元,總共是八十億美元的企業債。
這三家集團公司由於債券收益高發行數量又少,所以僅用了幾天時間就發行完畢了,但望北集團的企業債發行卻遇到了大困難。
“困難竟然這麼大?難道你們沒有公佈望北集團的資產狀況嗎?”林楓眉頭緊鎖地問道,十餘天過去了,望北集團竟然只發行出去了十多億美元的債券。
林珊說道,“怎麼沒有公佈,而且是普華、永道與勤德三家會計事務所的資產審計報告,公佈的總資產淨值是1200港幣。”
林楓揉了揉兩邊的太陽穴,發行這麼少的原因就是投資人不看好港島的未來,所以他們對於望北集團的資產全部在土地與房產物業上並不放心。
“還差多少?”
“五十一億美元,現在只發行出去了十三億美元,這還是我動用了關係的結果。”
林珊也很無奈,最近港島移民人數很多,國際資本對港島的未來都充滿了疑慮,真正敢在這時候投錢的人並不多。
“要不咱們自己偷偷買一些?”
林珊無語道,“你又想做掩耳盜鈴的事情嗎?這種事上癮是吧?”
林楓苦笑道,“我這不是發愁嗎?你都不能解決的事情,我就更沒注意了。”
林珊道,“你要是好好動動腦子,肯定能夠解決的,只是不不想動腦子,只想做甩手掌櫃而已。”
“怎麼這麼說,要不你提醒我一下?”
“我不知道怎麼提醒你,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有辦法!”林珊很篤定地說道,其實她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說,但她就是相信林楓能夠做到這一點。
林楓愁的使勁揉搓自己的臉,最後索性說道,“不想了,咱們去深海水庫,看看專家們給咱們的新建議是什麼!”
港島是個靠海的島嶼港口,境內沒有什麼大的河流湖泊,降水分配也相當不均,嚴重缺乏淡水資源。
早期的港島並沒有多少居民,靠山間溪水和少數水井已經足以滿足本地的飲水需要。
不過自從《南京條約》以來,涌入港島的人數越來越多,於是很快,淡水資源的矛盾就顯現了出來。
作爲應對,港英政府在境內興建了若干儲水塘,但只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足以解決問題,一旦遇到天旱,就會產生嚴重的“水荒”。
如1902年,港島就遭遇大旱,不得不每日限制供水1小時。1929年的水荒,6個池塘有5個乾涸,政府被迫實行七級制水,就是所有人都必須去供水站定額取水。
到了二戰之後,隨着經濟的發展,這種矛盾更顯突出,50年代末,華南又經歷春旱。
一些港島的親中派就覺得,靠着內地這樣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爲何不利用呢?
於是就提出了向內地購買水資源的建議,而內地立刻對此表示歡迎,說我們願意爲港島同胞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
但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對中國可是非常忌憚的,生怕一旦從內地引水,將從此成爲政治上的包袱,從此受制於中國。
所以從一開始,港英政府就把這件事視爲政治事件,而不是單純的商業事件,當時的港督柏立基權衡再三,最後還是決定爲解燃眉之急,暫時從中國取水。
不過,爲了防止落下口實,英國政府堅持付錢買水,而不接受中國的免費提供。
而同時,又堅持以“港島當局”,而不是港府的名義簽訂協議,總而言之,就是內心把這當做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但表面上卻又拼命淡化其政治色彩。
爲了支援港島,中國於1959年底開始興建深海水庫,並於次年3月5日蓄水。建成之後,根據協議,每年向香港供水50億加侖,即2275萬立方米。
wωω●тт kдn●¢ ○
至於價格,由於英政府堅持付費,因此定了一個象徵性的價錢,即每千加侖僅收人民幣1毛,便宜得不能再便宜,聊勝於無而已。
但這些工程尚未完成,1962年秋到1963年初夏期間,港島便又發生了歷史上最爲嚴重的一次水荒,不得不再次宣佈“制水”。
每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只能供應4個小時,除了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之外,各行各業因爲缺水停工,更是損失慘重。
當時有一首民謠唱道:“月光光,照港島,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無水荒”,便是1963年大水荒的生動寫照。
意識到淡水問題已經成爲香港發展的命脈所在,港英政府不得不再次求助於內地,向粵省提出供水請求。
粵省予以熱情迴應,不但同意深海水庫增加60億加侖對香港的供水,還允許港島派出輪船到珠江口採集淡水,運回港島。
只不過,即使採取了這些措施,仍然不能完全解決港島的困難,於是,爲了長遠着想,雙方便開始探討從東江引水,補給港島的方案。
當時中央政府對這個問題也是極其重視,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中國提出,可以從東江修築一條運河水道,分級引水至深海水庫,從而增加對香港的供水量。
而這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費用,可以完全由中國自己承擔,港府不出一分錢,而每年的水價也只需以正常合理的價格支付。
看到這裡就可知道咱們是多麼的仁義至盡了,可換來的是什麼?
換來的是港獨們的攻擊,他們把內地每年向港島的供水恩惠,貶低爲是以錢買貨的商業交易,甚至還叫囂“買得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