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叫羅丹彤,女性,今年32歲,是一名全職媽媽。案發時,她剛從附近的郵政儲蓄銀行取款出來,從銀行門口被歹徒一路尾隨至陳先生的包子鋪門前,腦部中槍,當場死亡,身上的7萬多元現金全部被歹徒搶走。
受傷的小夥子是R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察。案發時,他正在附近的街區做調查工作。看到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槍搶劫,他不假思索地追向那名歹徒,結果胳膊和腹部各中一槍。所幸兩發子彈都沒有傷及到重要器官,經過及時的搶救,小夥子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
多項依據表明,這起持槍殺人搶劫案與發生在歐可便利店的“6•7槍擊案”系同一名兇手所爲。兩起案件僅僅相隔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死傷者多達五名,涉案金額近十萬元。
兇手的作案方式越發瘋狂大膽,作案時間由夜晚變爲白天,作案地點由僻靜的小超市變爲人來人往的街道,明顯呈現出犯罪升級的趨勢。如果不能儘快將其繩之以法,短期內,兇手再次作案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從目前發生的兩起案件來看,兇手的作案模式都是尾隨取款人員,伺機實施搶劫。因爲兇手持槍,且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從來不給受害者反抗和活命的機會,警方一時間還想不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他們通過新聞媒體將案情通報出去,希望廣大市民提高防範意識,加強自我保護,如遇緊急情況,應當立刻尋求警方的幫助。但是人們心裡都很清楚,這不過是一套無關痛癢的說辭,真的不幸遇到了那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唯一能做的事情恐怕只有自求多福了。
儘管這一次的案件發生在街邊,現場有多名目擊者親眼目睹了案發經過,但因兇手將自己的面部特徵遮擋得非常嚴實,暫時還沒有人能夠將兇手的具體樣貌提供給警方。
在局裡參加完案情分析會,喬升和顧淞立刻前往公安醫院看望那名見義勇爲的熱血青年。說來也巧,那名徒手對付持槍歹徒的年輕警察不是別人,正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同事,孟雨。
最開始聽說有人冒着生命危險跟歹徒搏鬥的時候,顧淞還納悶兒哪個熱心市民如此有魄力,膽敢赤手空拳挑戰持槍歹徒。得知那個人竟然是孟雨,顧淞瞬間就理解了對方當時那種百感交集的心情。
雖說孟雨的行爲過於衝動和魯莽,做法並不值得提倡,但是顧淞相信在同樣的情況下,換成是他,或者其他一些同事可能也會做出同樣的“蠢事”。畢竟那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任何一名警察都不會甘心看着那個揹負着四條人命的槍擊犯從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逃之夭夭。
進入病房的時候,孟雨已經從全身麻醉中清醒了過來。他臉色蒼白,形容憔悴,跟平日裡那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簡直判若兩人。看到有人來探病,他動了動身子,竟然試圖要坐起來。喬升見狀趕緊衝他擺了擺手說:“你躺着別動,跟我們就不要見外了。”
孟雨微微點了下頭,絲毫不掩飾內心的失落,抱歉地看着喬升說:“對不起,喬隊,是我沒用,好不容易遇上那麼難得的機會,我卻眼睜睜地看着他逃走了……”
“小孟,你就別自責了。”喬升在病牀邊坐了下來,拍了拍了孟雨的胳膊說,“這件事你一點錯都沒有,別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了。”
“是啊,小雨。”顧淞也跟着安慰道,“當時那種情況,就算你什麼都不做也沒有人會責怪你。你想想啊,那歹徒手裡有槍,你卻毫無準備,身上連根警棍都沒帶,能抓着他纔怪呢。”
“不是這樣的,淞哥。”孟雨苦笑了一下,用崇拜羨慕的眼神看着顧淞,“如果當時換成是你在場,你說不定可以成功將他制服。我要是有你那兩下子就好了……”
“小雨,你腦子沒出毛病吧?”顧淞摸了一下孟雨的額頭,半開玩笑地說道,“你以爲我是刀槍不入的神仙啊?在那種情況下,我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像你一樣幸運地活下來,更別說是制服歹徒了。你沒聽過這麼一句話嗎,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何況人家拿的是槍啊。”
“可是我聽說,你空手奪槍也很厲害的。”孟雨繼續說道,似乎固執地認爲歹徒逃跑就是因爲他能力不足所致。如果換成是顧淞或其他身手更好的人,局面則會完全不同。
顧淞能理解孟雨“放走”歹徒後產生的偏執想法,但是實際上,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自己能在那樣的情況下赤手空拳將歹徒制服。
確實,空手奪槍技術在訓練中是完全可以掌握的,但在實戰中能不能成功運用卻是兩碼事。首先要有熟練的技術、準確的判斷能力、冷靜的頭腦、足夠大的力氣和不怕死的勇氣;其次就是要有合適的時機,並且離對手一定要夠近纔可以。
想起此生唯一一次成功奪槍的經歷發生在監獄暴亂的那天,那可真是被逼上梁山,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爲之。爲了打消孟雨的疑慮,顧淞把該講的道理全都跟孟雨講了,讓他無論如何都不要再責怪自己。
喬升也說了很多安慰的話,總算是讓孟雨的情緒稍稍有所好轉。稍後,喬升嚴肅而又認真地問了孟雨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跟歹徒近距離接觸過,你有沒有看清他的長相?”
孟雨閉上眼睛,遺憾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沒有。但是……”他停頓了片刻,像是暗自下定了某個決心一般。再次睜開眼睛時,他的臉上帶着毅然決然的表情,“但是你們可以對外宣稱,我看到了,並且可以指認他。”
“你的意思是……”顧淞驚訝地張了張嘴巴,扭頭與喬升對視了一眼。“你準備拿自己當誘餌嗎?”
“是的。”孟雨點點頭,“只要能抓住那個混蛋,就算被滅口我也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