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將講座弄得像是大學裡的一堂堂連續的攝影課,讓羽星方面和愛普生方面都喜出望外,但蕭永還是沒有同意將攝影講座開下去的建議,也沒有同意到其他城市開講座。他只是覺得這樣折騰挺好玩的,還能掙到錢,挺對他的胃口。蕭永沒有想要成爲攝影技術佈道者的念頭。但是,他還是同意了接受一筆不菲的稿費,開一個博客,繼續和攝影愛好者們交流。
愛普生方面之所以願意花這筆錢,實在是因爲蕭永太給面子了。在第二次講座上,當一些愛好者們問到相片的輸出的問題的時候,蕭永撓了撓頭,讓愛普生搬來了打印機,以不同尺寸打了同一張照片。一張放在電腦屏幕上看平平無奇的圖片,打成對開海報大小的圖片之後,給人的感覺完全兩樣了。而這個臨時加出來的現場打印,讓那些兜裡有錢的愛好者們很是震撼。愛普生的銷售人員事後說,當場就賣掉了七八臺A3幅面的打印機,之後幾天,幾個特定型號的打印機的銷量也有很異常的增長。而蕭永,只是從一個專業攝影師的角度,闡述了一下相片的細節究竟要怎麼呈現,究竟能夠起到什麼作用而已。
一個瞭解影像系統的每個環節的攝影師,對於這樣一個特定人羣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愛普生和羽星方面的預想。
而參加過兩次講座的人,都熱切地等待着第三次。有人在網上說:第一次,大家都做沙發,第二次,去晚了就得坐板凳了,不知道第三次會不會有人要坐地板,號召大家發揮論壇精神,到時候堅定地去搶沙發……而這個帖子,引來了搶沙發板凳地板,以及協助蓋樓的龐大人羣。而不少人在呼籲讓蕭永再次進行現場抓拍,蕭永覺得好玩,讓朱漪泓改了一下官方網站上的活動公示,算是允諾了接受大家檢驗,他將再次玩一把現場抓拍。網友們歡呼雀躍不已,有人表示他們將努力作怪,看蕭永能不能拍下來,有人表示要帶着性感漂亮的女朋友去分散蕭永的注意力,還有不少人決定帶DV去,要將蕭永的每個細節動作記錄下來,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抓拍的。在幾個論壇和社區網絡網站的小組裡,大家分析下來,爲了能夠將蕭永拍攝的照片和他的動作聯繫起來,自然還需要記錄整個會場的各種細微動態,一些專業的不專業的網友盤算着,居然湊出來十二臺高清DV共襄盛舉。
對這些可能有些過分的關注,倒使朱漪泓作爲羽星公司的管理層,稍微有些擔心,怕場面失控,怕別人這麼挑剔細節會讓蕭永不快,但蕭永卻一笑而過,反而覺得非常好玩。
第三次講座的時候,正好葉嘉瑩和趙靈寧大學報到完了,距離軍訓又有兩三天時間,也一起跑過來看。她們知道,蕭永爲了這一次的演講,還是做了不少準備的。
阿卯來得非常早。下午兩點開始的講座,他居然12點出頭一點就到了。但就是這樣,他居然也已經不是最早來的那撥人了。阿卯在第三排坐下之後不久,蕭永、葉嘉瑩、趙靈寧和朱漪泓紛紛到來。蕭永倒是延續了開場前不去休息室的傳統,在第一排輕鬆地聊着。現場看着蕭永,阿卯卻生出了一種奇怪的感覺,這傢伙難道真的那麼厲害?對於蕭永,只是攝影師之間的那種感覺,看對方怎麼處理自己的攝影包,手放在包的哪裡,是不是方便隨時取用器材抓拍,進入一個場合怎麼關注周圍的情況等等。這種判斷到底是不是準,阿卯也沒什麼把握,但是,葉嘉瑩帶來的驚豔,卻是實實在在的。阿卯看過葉嘉瑩不少照片了,但在現場看到這麼白淨勻婷,這麼純淨動人的少女,看着她言笑晏晏的樣子,卻又完全是另一種感覺。他不由得想到,爲了能夠站在這個少女身邊,成爲她能夠信任的人,爲了把蕭永擠走,恐怕他也會願意去做許許多多自己也覺得不怎麼地道的事情。
蕭永的講座果然增添了許多實踐性的內容。他爲大家準備了兩個練習,一個是純粹看和辨認。在大屏幕上,他投影出幾張內容極爲繁複的活動現場照片,每張讓大家看30秒,然後關閉圖片,挑出幾個人來回答,照片裡他們都看到了誰,如果他們在現場,在那個瞬間,會想要拍哪個細節。這些照片都是站在現場攝影師的角度拍攝的,諸如奧斯卡頒獎禮,艾美獎頒獎禮或者是巴黎、米蘭、紐約的時裝週的現場,甚至還有兩張後臺拍攝的照片。這種照片是絕不會出現在任何雜誌上的,光是照片本身就讓大家看得興味盎然,而在匆匆一瞥之間抓出自己感興趣的重點,則更是一種挑戰。而在大家都說完之後,蕭永則從一個大家誰都沒想到的角度來分析照片,闡釋自己可能的選擇。他的角度就是:立場。如果在現場,那麼,是以什麼身份在現場的?是小報的狗仔攝影師?是大型媒體集團的報道攝影師?是廠商特約的現場攝影師?是作爲照片裡的某個人的朋友被特邀進入現場的?站在不同的立場,他們需要的好照片都是不同的。
蕭永對於攝影的功能和攝影者的身份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解釋,隨後進行了第二項互動。他又調出了一組照片,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後將幾個攝影愛好者叫上講臺,爲他們分派身份,然後讓他們對着屏幕抓拍。而後,他再來點評照片。兩種實用性很強的互動讓大家有一些看到了職業攝影師和普通的攝影愛好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讓大家對於這種現場性極強的拍攝工作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稍後回答大家問題的時候,阿卯站了起來,他淡淡地說:“蕭先生,我也是個攝影師。在網上看到網友整理的你的言論,讓我覺得很熟悉,後來纔想起來,原來在一本歐洲的攝影雜誌上看到過這些說法,無論是器材和技術的協調一致的論調,還是觀察力可以訓練並非天生的論調,以及您所進行的這些現場攝影技巧的講解,那個文章幾乎都有類似的內容。當然,不可能像講座那麼內容豐富。可是使用這些並非原創的東西,來爲自己建立名聲,你覺得這樣合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