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棋局

bookmark

楊紹四十出頭的年紀,身量不高,相貌俊逸。他不僅自己來了,還將楊玄讓也帶了來。父子兩人到正堂就坐,先拜了紀老太太。

楊紹態度不算熱情,但卻謙虛有禮,對紀老太太表現出十分的恭敬來。

至此,紀二老爺更加相信了紀曉棠的話。楊閣老浸淫朝政數十年,就算是運氣爆棚,能夠做到閣老的位子上,最起碼是聰明識時務。

這樣尊敬、重視的架勢擺出來,就是紀老太太也不能不心裡有所感觸。

雖是如此,紀老太太依舊不肯坐楊閣老的車,但說出話來就不再嗆人,而是展現了她樸實的一面。

“這份心意老婆子領了,只是身份不好逾越。老婆子鄉下住慣了,身子沒那麼嬌貴,什麼車子都坐得。”

楊紹再三的讓,紀老太太再三的不肯,最後還是大家出來打圓場。

楊紹和楊玄讓帶着楊閣老的車駕在前頭帶路,衆人的車馬在後。紀曉棠的馬車排在中間略靠後,她只擺了半幅縣主的車駕,既不會對楊府失禮,也不會盛氣凌人,越過了自家的長輩。

楊紹在前面,卻早已經知道紀曉棠擺了半幅車駕,不禁暗自點頭。他是來接紀老太太的,方纔人多,雖然心中留意,卻並沒有將紀曉棠看清楚。不過,只看紀曉棠這件事,就知道是個行事穩妥,極有分寸的女孩子。

只這一點,就很可敬愛了。

楊紹心中如此思忖,一面就看了楊玄讓一眼。

楊玄讓的眼神正在往後面瞟,也不知道是在看誰。

楊紹乾咳了一聲,楊玄讓聽見,立刻轉回頭來。

“穩當些。”楊紹提醒兒子,一面告訴他,“一切等回去再說。”

大年初二,京城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楊閣老的馬車在前面開道,除了在玉闌干橋頭遇見肅王府的馬車避讓了一會,是一路暢通無阻地到了楊府。

楊閣老與夫人秦氏領闔府上下在二門相迎,一直將衆人迎到閣老府的正堂坐下說話。

紀老太太自然被讓到了上座。

略寒暄了幾句。楊閣老就看出紀老太太不善言談,且不喜應酬,因此他也不多說,略坐了坐,就將衆人都讓到後面的暖閣裡歇息。

“那裡暖和。都是自家人,說起話來也自在許多。”楊閣老笑着說道。

衆人就都起身,往後面暖閣中坐了。

暖閣十分寬敞,用紅木雕花隔扇隔出幾個敞間來。紀老太太就被讓到裡面,在一張貴妃榻上坐了,秦氏與紀老太太隔了張矮桌對坐,其餘衆女眷也各自落座相陪。

紀曉棠這時纔有工夫仔細打量楊家衆人。

閣老夫人秦氏已經年過六旬,頭髮幾乎全白了,因爲頭髮稀少的緣故,頭上戴了假髮髻。是個瘦小乾枯的老婦人,坐在那裡,好像支撐不起頭上和身上的盛裝似的。

秦氏的身體並不大好,說幾句話,就要咳嗽。她兩個兒媳婦,幾個孫女們都在下面坐着,並沒有上前服侍,屋子裡的丫頭們也只在外圍,傳遞些東西。

站在秦氏身邊服侍的,是個中年美婦。手腳極伶俐,服侍的極爲勤謹、貼心。

這中年美婦,眉眼間與紀大太太有五六分相似的,正是紀大太太的生母。楊閣老的寵妾,鍾姨娘。

鍾姨娘之名,紀曉棠早有耳聞,然而第一次見面,還是暗暗地吃驚。以紀大太太的年紀推算,鍾姨娘怎麼也是上五十歲的人了。然而看她的外表,最多不過三十許的年紀,就算與紀大太太站在一處,也很容易被看做是年紀相差不多的姐妹。

鍾姨娘的相貌和儀態,還勝過紀大太太許多,面白如玉,長眉細眼,彷彿就是一幅煙雨迷濛的江南水鄉畫卷。

看過了鍾姨娘,紀曉棠才知道,紀大太太異於北方女子的那股子婉轉風流是從哪裡承繼來的。

而這樣一個雖然不年輕,卻依舊美麗,並在楊閣老跟前極爲得寵的女人,在秦氏身邊服侍,不僅沒有絲毫驕矜或者矯揉造作的姿態,反而顯出十足的真心和關切。

還沒有跟鍾姨娘說話,紀曉棠就知道,如果說紀大太太的容貌只得了鍾姨娘的十分之五,那麼這份做人的心智,她最多隻得了十分之一二。

秦氏的話也不多,略攀談了片刻,她的目光就轉向了紀曉棠。

論起身份,紀曉棠在今天的客人中最爲尊貴,然而她又是晚輩,且擺明了不肯越過輩分去,因此只在榻下的椅子上坐了。

雖是如此,楊家卻不敢怠慢,紀曉棠的椅子、椅袱、腳踏,甚至用的茶盅茶碗都與別個不同。這樣一來不顯得逾越,二來也顯出楊家對紀曉棠身份的尊重來。

“安樂縣主……”秦氏開口就稱呼紀曉棠爲縣主。

“老夫人不必如此客氣,叫我曉棠就是了。”紀曉棠笑着道。

秦氏笑了笑,竟真的不再以縣主稱呼紀曉棠。

“……翩翩常常在我耳邊提起你,說你這般也好,那般也好,我早就想請你過府來見見,只是我這身子……咳咳,”秦氏又咳嗽了兩聲,才接着說道,“今天總算是見着了。”

秦氏就讓紀曉棠坐的近一些。

楊翩翩立刻就帶着小丫頭過來,給紀曉棠搬椅子,又親手扶着紀曉棠重新坐下。然後她也不歸坐,就站在了紀曉棠的身邊,一張臉上難得地帶了笑意。

楊翩翩是京城中有名的冷美人。

屋中衆人都瞧着,紀曉棠的座位離的遠,她見楊翩翩對紀曉棠這樣親熱、殷勤,心裡發酸,就微微撅起了嘴,手裡無意識地攪着帕子,一雙眼睛依舊片刻不離楊翩翩和紀曉棠。

紀曉芹又坐在紀曉蓮的下手,這是個存在感極爲微弱的小姑娘,在這種場合中略有些緊張,手裡也無意識地攪着帕子。一雙眼睛看似四下在看,其實並沒注意到什麼。

肖姨娘這些天身子不大好,今天沒有跟來。一屋子都是人,可紀曉芹坐在那裡的感覺。偏就讓人覺得孤零零的。

上面秦氏見紀曉棠坐的近了,就坐直了身子,微眯着眼睛上下打量着紀曉棠,一邊打量一邊點頭。

“我也活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看見這麼周正的孩子。”秦氏就說紀老太太和紀二太太有福氣。然後又問紀曉棠生辰屬相,在家裡都做什麼。

楊翩翩也陪着說話,又問了紀曉棠讀些什麼書。

“大姐姐上次回來都說了,祖父也很高興。”這是指楊閣老所著的《唐詩綴錦》。

楊大太太坐的不遠,她一面跟紀二太太說話,一面眼睛不時地看向紀曉棠,看的很是仔細。

紀曉棠早已經聽到了風聲,心中明知是怎麼回事,面上卻絲毫不肯露出來。

“曉棠喜歡讀詩,我們家除了祖父。詩才最好的,就是玄讓了。”楊翩翩就道。

“我這幾個孫兒,最疼的只有玄讓。咱們兩家是至親,就讓玄讓來,見過紀老夫人和二太太。”秦氏接着話茬就說道。

這顯然是早就對過詞了,想讓紀老太太和紀二太太再好好看一看楊玄讓。

紀老太太和紀二太太不好推脫,有人出去,片刻的工夫,就領了楊玄讓進來。

似乎因爲屋子裡都是女眷,楊玄讓一進來還有些不好意思。一張臉上略微有些泛紅。秦氏眼神不大好,沒看到,楊大太太就看到了,給楊翩翩使了個眼色。

楊翩翩走下去。將楊玄讓拉了上來。

“除了長輩們,都是自家姊妹,你不要如此拘束。”楊大太太又叮囑了楊玄讓一句,臉上慈愛之情盡顯。

楊玄讓又重新見過了紀老太太、紀大太太和紀二太太等衆人,然後就被帶到紀曉棠跟前來,跟紀曉棠行禮。

紀曉棠倒是沒什麼。楊玄讓就顯得侷促了,他想看紀曉棠,又不好意思,一雙眼睛偷偷地看,偏又緊張地到處都是破綻。

屋裡裡就隱約有了低低的、善意的笑聲。

“祖父的《綴錦》我自幼就讀,姐姐你最喜歡哪一首?”楊玄讓侷促地與紀曉棠搭話。

楊玄讓纔剛十二歲,面容肖似他的父親楊紹,身量與紀曉棠相彷彿,是個還未長成的少年。紀曉棠不好不理他,卻也不想與他熱絡,因此簡略地答了兩句,就很巧妙地轉開話題。

楊家雖是找了藉口讓楊玄讓過來,終究不好留他在女眷堆中久留,因此一會的工夫,楊閣老那邊就打發人來將楊玄讓給叫了過去。

楊老夫人秦氏看來身子真的非常不好,坐了這半晌,臉上就明顯地露出疲色來。

“祖母上了年紀,且身子不好,只在後堂安養,家中就是來了客,也通不出來見的。今天紀老夫人、縣主你們來了,祖母高興,才能支撐到現在。”楊翩翩就告訴紀曉棠。

“不如我與紀老夫人往裡面去,我們隨意靠着說話,你們年紀小的,自在玩吧。”楊老夫人就提議道。

衆人自然依從。

楊老夫人就扶着鍾姨娘的肩膀起身,與紀老太太一同往又裡面去了。紀家這邊,是紀曉芸帶着兩個丫頭跟着進去服侍。

外面這裡,便是楊大太太、楊二太太帶着人,招待紀二太太、姚氏等人。紀大太太和紀大奶奶都是楊家的姑奶奶,自然更加隨意。

楊翩翩則請了紀曉棠出來,說是要帶她到園子裡逛一逛。

楊府花園佔地頗大,也頗多奇花異木,清泉怪石,雖是寒冬時節,也有些可看之處,尤其是花園一角的梅林,在京城中也很是有名。

楊翩翩就帶了紀曉棠來賞梅。

“……只下了一場雪,祖父吩咐了人,不準將雪掃了,一直留着,雖不如往年,也好能入眼。”楊翩翩一邊慢慢地走,一面告訴紀曉棠。

梅林中疏影橫斜,映着白雪,意境頗佳。

紀曉棠微笑點頭,她看的出來。這梅林中的雪不僅沒有掃過,應該還將別處的雪都移到了這裡。梅林中的景色,半是天然,半是人爲。且人爲的很精巧。

可以看的出來,主人是相當風雅的人。

慢慢走着,梅林中前面就出現一座小小的山丘,山丘上一座綠瓦紅欄杆的小亭子。

從山丘下往山上是一條青石小徑,小徑邊每隔幾步都有人服侍。顯然,山上涼亭中此刻正有人在。

紀曉棠不着痕跡地放慢了腳步,此刻她已經能看到,山腳下,帶着一衆從人站着的人,正是楊玄讓。

楊翩翩帶她往梅林中來,不只是爲了賞梅,還是爲了讓她再見見楊玄讓。

楊玄讓此刻也看到了紀曉棠和楊翩翩,立刻就帶着人迎了上來。

“……祖父正在山上亭中,請縣主姐姐上山一敘。”楊玄讓行禮道。

“原來祖父在這裡。這可好了。”楊翩翩的驚訝有些刻意,然而歡喜卻並不是假裝的。“曉棠,祖父聽我和大姐姐說起過你,早就想請你來見見,敘談敘談,說你是他書中的知己,雖還沒見到你的人,就已經將你當做忘年之交了。”

紀曉棠這才明白,不是楊玄讓要見他,而是楊閣老等在此處。想要見她。

方纔進了楊府,在正堂之上,大家已經相互見過了,楊閣老那時只跟她寒暄了兩句。這個時候特意安排見面,想來是要好好跟她談一談。

對於楊閣老這個人,紀曉棠心中也有些好奇,且已經到了山前,自然不能拒絕。紀曉棠欣然點頭,就在楊翩翩和楊玄讓姐弟陪同之下。順着青石小徑上到山上亭中來。

亭子本是涼亭,如今寒冬時節,四周各處都用薄絹圍了起來,走入亭中,沒有絲毫寒意,反而覺得暖融融的。

走進亭子裡,紀曉棠越發覺出主人的雅緻和心思。小山與楊府圍牆一般高,透過薄絹,不僅梅林的景緻,就是整個楊府,還有府外遠遠近近的景緻都能看得見,疏疏淡淡的,增添了一種迷濛的美。

紀曉棠飛快地四下掃了一眼,目光就落在亭子中央。

亭子中央是一張圓形的石桌,石桌上刻有棋盤,棋盤上是一局殘局。此刻,楊閣老正坐在桌邊的石凳上,專心致志地看着桌上的棋局。

他的對面沒有坐人,顯然他是在左右手對弈。

亭子內外都有人服侍,然而卻鴉雀無聲,只有旁邊紅泥小爐上水燒滾的輕微咕嚕聲。

紀曉棠見此情景,並不想上前打擾,而是輕輕地停住了腳步,也不讓楊翩翩和楊玄讓去驚動楊閣老。

楊閣老看着棋局沒有擡頭,站在楊閣老身後服侍的人卻擡起眼來,親熱地朝紀曉棠笑了笑。

這個人,赫然是方纔在暖閣中服侍秦氏的鐘姨娘。

想來是紀曉棠跟着楊翩翩走了之後,鍾姨娘也從秦氏身邊離開,到這裡來服侍楊閣老了。

大家都不肯驚動楊閣老,鍾姨娘也沒說話,也沒見她怎麼動作,只是袖口在楊閣老肩上拂過,春蔥般的手指輕輕觸了觸楊閣老的肩頭。

楊閣老的目光從棋局上收回來,擡起頭,終於看見了紀曉棠。

“縣主來了,有失迎迓,請恕老夫無禮。”楊閣老站起身,迎向紀曉棠。

“閣老太客氣了,晚輩萬萬不敢當。”紀曉棠微微屈膝福了一福。

楊閣老側身還禮,就請紀曉棠到石桌邊坐下。

鍾姨娘已經快手快腳地放了厚厚的錦墊在石凳上,候着紀曉棠坐下,鍾姨娘才重新站回到楊閣老身邊。

還是那身衣着,打扮也沒有絲毫的改變,然而此刻亭子中的鐘姨娘,和在秦氏身邊服侍的親姨娘,卻似乎有了某種微妙的變化。

她的身姿更加舒展,眉眼間似乎更加漂亮了。

“阿瑤,去烹茶來。”楊閣老說了一聲,語氣親切中帶着寵溺。

鍾姨娘答應了一聲,柳腰款擺,就走到一邊的紅泥小爐旁去烹茶。

“……方纔老夫之所以怠慢,全是因爲眼前這一局棋。老夫尋思這半晌,竟似局死棋,絲毫沒有下手之處。老夫知道,曉棠縣主聰慧無雙、博覽羣書,於這棋藝一道想來也頗有造詣。老夫有個不情之請,請曉棠縣主陪老夫下完這局棋。”

紀曉棠這個時候已經將桌上的棋局都看在了眼睛裡,說難自然是難的,但要說是死局也未免有些誇張。

不過,紀曉棠並沒有立刻答應。

“晚輩於棋藝之道,只是略有涉獵,閣老大人所說,更是不敢當。閣老大人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備受儒林推崇,家父和大伯父常在晚輩面前說起,……不敢在閣老大人面前班門弄斧。”紀曉棠大大方方地說道。

“曉棠縣主過謙了。”楊閣老笑道,“聽我兩個孫女都說過,我早已經將曉棠縣主當做我的忘年之交。這是個不情之請,曉棠縣主若不肯,老夫也不敢勉強。”

“閣老這樣說,晚輩更不敢當。晚輩才疏學淺,於棋藝之道更加生疏,放膽一試,請閣老不要見笑。”紀曉棠這才說道。

“如此甚好,甚好。”楊閣老笑。

紀曉棠這才低頭,又仔細看了一遍棋局。

“請閣老賜教。”紀曉棠請楊閣老先走棋。

“老夫正是因爲無路可走,拘在這裡,還請曉棠縣主爲先。”

“既如此,晚輩無禮了。”紀曉棠拈起一枚棋子,輕輕放下。

楊閣老頓時眯起了眼睛。

推薦弱顏完本種田文《重生小地主》(。)

第8章 憂慮第143章 拜年第225章 動亂之初第221章 仲夏第73章 親近第9章 冥頑不靈第102章 過年第41章 家事第48章 生事第167章 變故第108章 掌家第177章 宿怨第132章 親情第128章 仲秋第202章 不自在第175章 再進府城第219章 原來如此第60章 太長公主(二)第185章 父親第153章 長生珠第85章 埋怨第69章 秋風第89章 轉機第124章 皇孫第38章 失蹤的新娘第163章 棠棣之華第161章 手足第181章 知心第204章 山雨欲來第207章 翻臉第66章 行刺第33章 動心第114章 體己第108章 駕臨第48章 步步緊逼第256章 夜狩第34章 暗棋第19章 懷疑第82章 相爭第133章 天下第168章 秘藥第84章 安王府(二)第81章 執念第31章 嬤嬤VS老太太第154章 虛實第31章 示好第46章 消息第13章 生死之間第160章 子孫滿堂第239章 膠着第25章 命第28章 命案第35章 防患第65章 宮中採選第12章 青雲直上(二)第30章 身份第82章 親情第153章 長生珠第157章 喜事第125章 說知第242章 千鈞一髮第191章 線索第92章 李代桃僵第158章 時運第101章 生子第50章 說服第179章 中秋(二)第103章 兄弟第42章 初見功效第204章 山雨欲來第40章 將計就計第150章 毒舌第160章 慶生第67章 花落誰家第120章 挑撥第23章 中意第69章 心術第88章 喜事連連第47章 溯源第131章 四月第225章 動亂之初第34章 暗棋第18章 心腹第99章 約見第119章 利誘第122章 時局第18章 私慾第56章 親戚第66章 高枝兒第57章 敬慈庵第151章 撲朔迷離第96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第161章 手足第125章 說知第81章 執念第50章 說服第39章 心思第2章 意外第110章 縣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