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世世永祭之廟。西周以來,禮制規定:諸侯五廟——始祖廟、高祖廟、曾祖廟、祖廟、父廟。後四者爲親廟,前一廟爲始廟。親廟每世一遷,四世之後即行毀軼,不再祭祀;而始祖廟則世世永祭,因此得稱“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陳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們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廟,他們都被列入了“世家”。
“世家”一詞,首見於《孟子·滕文公》:“(陳)仲子,齊之世家也。兄載,蓋椽萬鍾。以兄之祿,爲不義之祿,而不食也。”趙岐注:“孟子言仲子齊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爲齊卿,食採於蓋,祿萬鍾。”從孟子的原話和趙岐注可以看出,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祿的家族,包括他們的家人,子弟。這個概念,與《史記》世家體例明顯不符,《史記》三十世家,從未收錄過任何一個卿大夫一級的官員。但孟子的這個概念,卻被後代的訓詁家混入了《史記》世家的解釋中。劉宋裴駰把孟子的“世家”引做“系家”,然後作《集解》說:“系家者,記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孫,常有國。故孟子曰:‘陳仲子,齊之世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爲家也。’”這是說,諸侯“以代爲家”,世家就是“諸侯本系”。但是,孔子、陳涉並非諸侯,何以列入世家?如果說那是司馬遷尊重他們,以個人感情隨意擡高人物地位,以至破壞了《史記》的體例,司馬遷能是這樣不嚴肅的史學家嗎?
先說“家”字,家不是家庭之家、家族之家。家是宗廟。卜辭有父庚家、父甲家、母辛家……這些家,都是先人的
宗廟。因此世家的家,也是先人的宗廟。
周代禮制嚴格,人分等級,什麼人可以建立幾代宗廟,都有一定的規定。《禮記·祭法》說: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爲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爲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爲壇,去壇爲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
諸侯立五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祖爲壇,去壇爲墠,壇墠,有禱焉,爲壇祭之,去壇爲鬼。
……
考廟即父廟,王考廟是大父即祖父廟,皇考廟即曾祖父廟,顯考廟即高祖父廟。高、曾、祖、父四廟爲親廟,祖考廟是始祖之廟,鄭注:“祖,始也。”孔穎達疏:“王立七廟者,親四、始祖一,文武不遷,合爲七廟也。”這就是說,周天子之廟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爲不遷之廟;其它高、曾、祖、父爲代遷之廟,因爲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兒子一輩,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親廟之中了;到了孫子,連原來的曾祖也退出四親,不成爲曾祖、高祖了。因此,四親廟隨着輩份的降低而代遷,它們不是永遠不遷之廟,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樣,永遠得到後代的祭祀。
諸侯之廟有五,即始祖廟,這是不遷之廟;另有高、曾、祖、父四親廟,爲代遷之廟。
大夫以下,都是新廟,都是代遷之廟。
孔子不是諸侯沒有人爲他建立始廟,但他死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手於孔子家。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暈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從以上一段文字看,孔子死後,以其所居堂爲廟,從春秋末至漢初,祭祀不絕;漢高祖祭孔子以太牢,百官司更禮敬之,從此香火不絕,所以孔子之廟,也就成了世代不遷之廟,所以司馬遷纔將孔子寫入世家。
陳涉爲什麼列入世家?這問題再簡單不過了,因爲“高祖時,爲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他本人雖無後代,但劉邦爲他置守冢三十家,他一直享受着血食祭祀。這守冢,就是他的累世不遷之廟,因此他的列入世家,完全是劉邦的功勞。有《史記》以來,人們把陳涉列入世家,都看成是司馬遷對農民起義領袖的偏愛與擡高。不是,要說愛,也只能先說劉邦對陳涉的愛,其次纔是司馬遷的愛。
另外,韓信、彭越、黥布、魏豹……他們都曾封王封侯,但都沒有列入世家。因爲此數人雖封王封侯,但隨即被殺除國,還有什麼不遷之宗廟?
圖片爲中國時間最長的亂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將門世家之一,汝南安城周家世系表。
……
縱觀三十世家,篇篇都合乎“不遷宗廟”之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遷是一位嚴謹的史學家,那些懷疑司馬遷這也錯了那也錯了的自以爲是的諸公諸論,統統可以休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