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修行者來說,都是爲了更好掌控自身命運,但是在自身不斷進步的時候,會有很多附加的效果,譬如力量等等,一旦得到了,會讓修行者有種完全掌控的感覺,這種感覺會矇蔽修行者,進而讓修行者迷失。道家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體悟方法,就是入世修行,這樣會讓修行的副產品不再遮蔽修行的方向。
如今雖然雲瑾成就元神不久,在觀看天地輪迴之後道心堅定,但是誰知道將來會如何。修行之後,心靈會破除諸多枷鎖,而在生命昇華後,其眼界等發生根本變化,對於以後的路途,尚未可知。
很多曾經修行有成的前輩,生命昇華後,高人一等的生命形態,讓修行者不斷在優越感中迷失,尤其失去了親情等等諸多羈絆後,忘記了修行的初衷,最終迷失在大道的勝景中。
在雲瑾依照自身理解,以真我開始投入紅塵中經歷種種的時候,他不由得又重新想起諸多道經中關於大道的描述,尤其是描述天地人的各種關聯。在經歷了蟠龍石上那些天地生滅輪迴後,想起父母在他初生後那種溫馨與溺愛,短短一個月的相處,父母對他的種種寵溺仿如還在眼前,他不由得黯然淚下。
想起親生爺爺奶奶在失去兒子媳婦後的揪心悲痛,在其後對他的更爲疼愛,然後再次回想起奶奶在重壓下精神崩潰,臨終託孤的生死輪迴,思緒中又浮出在月前接受羅美娟的戀情,雖然他在如此短暫生命裡的種種,沒有那天地生滅如此宏偉,但是人的種種情感與經歷,卻顯得如此跌宕起伏,讓他此刻有了一種比天地輪迴更深刻的震撼感嘆。
這些以前他或者經歷過,或者也回想過,但是從來不會有太多感觸的事情與情感,此時一旦在他的心緒中流淌,讓他有了一種仿如再次經歷天地生滅的感覺,如此深刻與回味,是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這時他再次回想起爺爺雲弘的一切,對他生活中的照顧,修行路上的解惑,小時候的疼愛,心緒中泛起了種種感激與溫馨。
當他想起羅美娟的一切,對他的憧憬,對他的依戀,還有那直爽開朗,敢愛敢恨的的性格,不由得有種愛慕、溫柔與由衷的開心在心中緩緩滋生。這一切,對於他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情感,是當他的真我碰觸到天地真實後,再次返回紅塵以極爲真實的性情來度過今後時光的感觸。
這些一瞬而過的感觸,還有剛剛練習太極後的種種靈動如意,讓他在這個早上有些癡了。
人與自然的溝通融合,會讓自己的性命逐漸圓滿平衡,自然本來就是最完美的存在,無怪乎有道法自然的說法。在紅塵中行走,迴歸自然,鑄造完美人生,也是修行最直接的方法。
同樣,這一瞬間各種感觸對元神真我的碰撞,讓他對將來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想到爺爺雲弘哪怕人生經歷如此艱辛,仍然執着對師門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當初雖然知道如此,卻不能理解雲弘那顆執着的心。
但是這一刻他明白了,雲弘這是在對自己所受的傳承報恩,更是作爲一個傳承者的責任,正因爲無數人的這種責任與報恩之心,才讓華國文明哪怕經歷了無數危難,都能流傳到今天。這同樣是一種修行,是心靈的修行。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德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道德經》的玄同章,再次在心中流淌,這個時候他才真正理解。
對這段話,修行人應該如是理解,在紅塵中,寡言而無鋒。和光同塵,塵中脫塵,不露鋒銳,外圓內方,不同之妙修己,大同之妙處世。意思是說,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多體會人間種種。在看到自己與大家不同,需要多想想,看到世間很多人的共性,同樣可以作爲同塵修行的方法,去探索這種共性。
天地人沒什麼不同,既然人的共性如此,那看天地的共性呢?其實那就是苦求而不得的“道”啊!我們在求道的過程中,明明道就在身邊,卻經常視而不見,反而騎牛來尋牛,無怪乎要來紅塵中打滾呢!
所以我們應該同塵而不陷入其中紛擾,哪怕你具有無上的能力,也應該收斂自身種種,對萬事萬物平等以待,以共性處世,以共性示人。只要能了悟這紅塵,那麼處於紅塵中也可以超脫。
只有經歷種種後,哪怕微塵之小也明瞭於心,哪怕天地之大也通達其妙。與道玄同是謂玄德,道與德,在紅塵中居然互爲表裡,經歷了種種才能知道自己也是天地紅塵中紛紛擾擾的一員,只有拋卻種種名利貴賤,方能知道真正可貴的東西,真正超脫出來。果然在紅塵中踐行也是大道正途。
雲瑾的這些感悟不停在心中流淌,之前無論如何求“真”,卻是真的是去“求”這個真,元神也不能真正象天性一樣自然而然就是真我。這時候的感悟,讓他的元神不用去強求,自然就是最真實的自我天性,總算不枉他這次一朝得悟,不由得從內心發出最真實的欣喜之情。這種最真實的心情,甚至感染了天地,大自然似乎都爲他此時的心情起舞,身周的草木花鳥,無不歡欣雀躍。這一刻,天地與人彷彿融爲一體。
作者按:和光同塵是道家修行中很重要的入世修持方法,因爲正如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實證纔是正途。處於天地中,天地萬物,智慧物種,社會人文等等,都是大道踐行的實例,俗話說,大道三千,這天地間的種種,同樣也是三千大道之一。
道家修行中,最應該注重的是真修實證,而不是憑空臆想。在文中,雲瑾是想那個年輕人的事情覺得不用趕時間,不過正好這個時候遇到這種事情,誰知道會怎麼樣呢?套用一句俗話:命運之輪正式開始轉動,命運中的生靈啊,無不應運而動。只要雲瑾修行還沒有超脫命運掌控,那也會應運而動吧。
雖然道家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不但指超脫命運的志向,更指一個人應該自信通過努力修行,超脫命運,掌控自身命運,說白了就是要有這種自信與堅定罷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自信的。
修行到一定境界,生命會慢慢進化,或許會產生一些超凡能力,生命本身也對環境更爲適應,如果不能好好磨礪,一旦發覺自己比平凡的生命更強大,生存能力更強,這種優勢就會變成優越,就象人看其他動物一樣,發自內心的優越感。
其實偶爾優越一下不要緊,長期這樣,就會被這種感覺侵蝕心靈,沉迷其中。其實,好多文章中都說的好:不成聖,終爲螻蟻。你厲害,還有比你更厲害的,一旦遇到,那種挫折就把你給毀了。再厲害,只要不能超脫天地,天地間大自然的偉力,小小一個浪花就讓你沉淪了。所以紅塵中磨礪道心是很重要的入世修持方法,不可輕慢。
文中有云瑾回憶父母幾人,還有嫡親奶奶臨終託孤的一段,爲什麼呢?當時雲瑾才兩歲四個月,而且當時還在睡夢中呢!其實道家修行有成後,會返本溯源,其中就包括了對自己整個人生種種的回溯,哪怕剛出生,那時的情景也深深刻印在自身真靈的記憶裡,這不是後天的那種記憶,而是先天之神的記憶。只要處在某個場景,哪怕睡着了,事無鉅細,也會記得,這是生命的本源對整個人生的記憶。
最後一段關於道德經的,其實就是說,修行要有自己的“道”,修持方法就是“德”,經歷種種紛擾,譬如世間種種名利貴賤等,是外圓;堅持自己的道,而不去追逐虛名浮利,是內方。多經歷,多思考,不露鋒芒,不言語高論,只一心向道,纔是正行。道與德,是一體兩面。
其實修行很簡單,就是文中所說的直行大道而不移。修行是道,不移是德。探索天地之大奧秘是道,堅持修行方向是德。和光同塵,其實就是對“德”的磨礪,用文中的名詞來描述,就是磨礪道心吧!
前面說過,修行是修的一個“真”字,怎麼理解。一個生命,通過接觸外界天地,學會了很多東西,譬如通過看,認識了色彩,通過吃,認識了味道,等等,這些就是佛家說的五感,再加上五感家後來學會的知識,形成的意識這種意識,是後天形成的。那麼人有沒有先天意識?道家認爲,後天的是識神,先天的是元神。元神才能代表一個人的本性。那麼在道家的理論裡,元神是不是這個“真”呢?
不是。道家認爲,無論是元神還是識神,都是託庇於真我。識神是意識,元神是稟性,憑藉着對天地的領悟,對於萬事萬物都有其自我應對,不過是可受自我控制的,這是人的天性進化後與人的識神融合後的狀態,總體上高於潛意識,相當於佛家所說的阿賴耶識,嗯,就是第八感。但是作爲一個生命的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這個生命的對自我的認知,比阿賴耶識更神秘。這纔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