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驛站

九十六、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現有(壴女)與(亻壴)字,是與傳遞訊息有關的文字。周朝就設有烽火臺及郵驛傳遞軍事情報。至漢朝每30裡置驛,由太尉執掌。 唐朝郵驛設遍全國,分爲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三種,驛站設有驛舍,全國共有1,639個驛站,人員共20,000人,中央由兵部駕部郎中管轄,節度使下設館驛巡官4人,各縣由縣令兼理驛事。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范陽起兵,兩地相隔3,000裡,6日後事件即傳至京城,可見效率迅速。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中有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穿州過府,要拚命運送楊貴妃的荔枝,每年會累死幾匹馬、幾個可憐的驛官兵。 宋朝驛卒由兵卒擔任,規模不如唐朝。沈括的《夢溪筆談》說:“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岳飛一日之內在前線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元朝疆域遼闊,爲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餘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經世大典》記載中國有站赤1,496處,藏區共設大驛站28處,小站約7至8處。 至明朝更另外設立了遞運所,加強了物流信息。京師設置會同館及烏蠻驛,供予赴京公幹或者朝貢人員居住。萬曆以後,驛站制度弊竇叢生,大小官員往來於道路時,常常任意勒索夫、馬,而且公器私用,“用於私事的佔十分之八”,崇禎年間因而有節裁驛遞之舉。李自成因驛站被裁失業,憤而加入高迎祥的農民軍,最後成爲農民軍領袖,攻破北京,明朝滅亡。 清朝設驛站計共1,785處,京師設皇華驛,軍機處公文上有如註明“馬上飛遞”,規定日行300裡,假如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日行400裡、500裡,甚至600裡不等,最高速達800裡,往往到站時人仰馬翻,俗稱“六百里加急”及“八百里加急”等,如此類推。

除了中國古代的驛站,在世界各地的類似場所有波斯的波斯御道、日本的宿場及美國的驛馬快信制。 隨着鐵路及汽車的發展,古代主要供官方及軍隊使用的驛站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平民也可利用的車站,現今日語及韓語仍沿用“驛”稱呼車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邊疆防衛軍傳遞信息,爲古老海關、水師、海軍所管。 有關“郵”字的始源意義,可從中國的郵驛及郵政的演變中瞭解:在中國古籍中,關於通信事務之紀載常見“傳”、“遽”二字,至於“郵”字,則語出《孟子·公孫丑》:“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最遠可追溯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1982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爲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從春秋、左傳等書之敘述,可知當時通信之方式有三種:一是“傳”,爲車遞;二是“郵”,爲步遞;三是“驛”,爲馬遞,綜稱“傳遽”,後因車遞費用太大,漸不使用,只剩步遞及馬遞,故改稱爲“郵驛”站。 夏、商、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現有(壴女)與(亻壴)字,據悉是跟傳遞訊息有關的文字。周朝設烽火臺,並有郵驛傳遞軍報。 秦、漢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漢朝許慎著作說文解字:“郵者,境上傳書舍也”,“郵”即是傳送命令之站,古設“驛站”及“郵亭”,可用來傳遞信息,可說是郵局的前身。但傳統的郵驛僅用來傳達政令及軍情,民間通信無法利用,“官辦民享”的國家郵政,直至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公元1896年3月20日)始奉準開辦民間傳遞業務;民間傳遞文書包裹貨物:鑣師、鏢局、保鏢 漢朝每三十里置驛,由太尉執掌。 唐朝 唐朝郵驛設置遍於全國,分爲陸驛、水驛、水陸兼辦三種,驛站設有驛舍,全國有1639個驛站,驛務人員共2萬人,由兵部之駕部郎中管轄,節度使下設館驛巡官四人,各縣由縣令兼理驛事。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范陽起兵,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後即傳至京城,可見傳遞訊息之迅速。 杜牧有詩《過華清宮》爲證:“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穿州過府,要拼命運送楊貴妃的荔枝,郵驛站八百里加急: 每年殉職幾名的官差和累死幾匹驛館馬匹。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爲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爲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遼、金朝 宋朝驛卒由兵卒擔任,規模不如唐朝。沈括《夢溪筆談》說:“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岳飛一日之內在前線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爲“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驛站是遼朝繁重的徭役之一,《遼史·馬人望傳》記載:“民所甚患者,驛遞、馬牛、旗鼓、鄉正、廳隸、倉司之役,至破產不能給。” 元朝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爲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餘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經世大典》記載中國境內有站赤1496處,藏區共設大驛站28處,小站約7至8處。 明朝 明代在全國皆建有驛站,稱爲驛遞,每隔十里置鋪,鋪有鋪長;六十里設驛,驛有驛丞。沿線每60-80裡設一個驛站,全國共有驛站1936個;還設立了急遞鋪和遞運所,加強了物流信息。驛站還能接待出公差的官員。 洪武八年(1375年)開國功臣延安侯唐勝宗因違犯驛站條例,被革去爵位;吉安侯外出擅使馬車,曾被皇帝申斥。 洪武十七年(1384年),貴州宣慰使奢香受令建龍場九驛。日後,王陽明曾遠謫降調龍場驛站。 明中期以後吏治敗壞,驛遞制度弊病叢生。大小官員往來於道路,常常任意勒索夫、馬。地方官吏還任意剋扣驛站經費,貪污私肥,天啓二年御史方震孺說:“至若驛遞,夫只有此數,馬只有此數,而自有東事以來,軍情旁午,差官絡繹,奚啻百倍於前。而欲其照舊支撐必無幸也。臣所經過,自通州次抵山海,見夫頭、馬戶以及車戶,無不泣下如雨,不忍見聞。而瘦馬走死道旁者又不可勝計。” 崇禎初年,御史毛羽健上疏說:“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吳甡上言說:“今天下驛遞之疲憊極矣。……驛遞非破家蕩產以供,則鬻妻賣子以應。當此民窮財盡之秋,更罹狼吞虎噬之慘。” 崇禎二年,刑科給事中劉懋建議整頓驛遞。崇禎四年二月劉懋疏稱各省裁節銀共計685,720餘兩。 崇禎八年,四川總民鄧玘在湖北樊城被燒死。鄧玘的兄弟鄧琳爲了把蒐括來的財物運回老家,由王應熊向當時的兵部尚書張鳳翼題請,以扶柩回四川爲由,申請乘用驛遞。 清朝 清朝設驛站計爲1785處,京師設皇華驛,軍機處公文上有如註明“馬上飛遞”,規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達八百里,往往到站時,已人仰馬翻。此俗稱“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19世紀70年代,大清帝國開始設立郵驛遞送機構。1878年,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提議設立官方的近代郵政局。當年,時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決定於上海、北京、天津、煙臺和牛莊(今營口)五處試辦郵政業務,並且委託赫德的總稅務司進行管理。赫德參照英國及歐洲郵政制度建立海關郵政,並於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間發行中國的第一套近代郵票以作爲已經收費之證明。這套郵票由上海邊防海關造冊處印製,以龍爲圖案,一套3枚,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麪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中國首次發行的郵票,稱爲“海關第一次雲龍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爲海關大龍,俗稱大龍郵票。翌年,五處郵政辦事處以“海關撥駟達書信館”的名稱開始營業,1880年改“海關拔駟達局”。1885年發行“海關第二次雲龍郵票”。 其後,清廷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參考大清帝國海關郵遞作業模式,1888年於臺北城創立中國第一個以“郵政總局”爲名的郵政機構——“臺灣郵政總局”及其各分支局處,爲近代郵局名稱之始,且早於清朝內陸1896年設立的“大清帝國郵政官局”。 在交由海關部門試辦郵政業務十四年以後,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帝根據總理衙門“興辦郵政”的奏摺,批准正式開辦“大清郵政”官局。光緒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郵政總局”。1897年,原海關拔駟達局改隸大清郵政;江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爲“上海大清郵政局”,1899年改“上海郵政總局”。天津海關拔駟達局改“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1911年,“郵傳部”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成爲獨立的系統。郵傳部下隸大清郵政總局;從此,郵政業務正式脫離海關,實現獨立營運。之後,大清帝國逐漸改驛置郵,將各地的邊防驛館、海關驛站,逐步以郵局代替,另外成立專責運送公文電報傳遞官方文書及資料、軍情傳遞。

小小一座公廁,既關係到大夥出行時的“三急”,又和生活、工作環境密切相連,甚至還與城市品質提升、社會文明進步相關聯。不管你是在社會公共區域,還是在旅遊景區,公廁都是必備場所。

這段時間經過海州市府大道的市民會發現,在海州日報社西側的公廁已經“脫胎換骨”了,大氣時髦的外觀吸引了不少目光。去年,我市提出了“公廁革命”,目前已經完工的市府大道海州日報社西側的公廁和樟南小區北面的公廁,都是這場“革命”的成果。

經歷過“變形記”的兩座公廁,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了呢?昨天,記者率先去探訪了一番。

“高大上”的外形,還有詩意化的名字:相比較以前傳統的公廁,這兩座新型公廁有了新的名字——長和驛站,而且也不是“躲”在隱蔽的角落裡,亮眼的外形、顯眼的位置,讓人很難將它與公廁聯想在一起。

走進位於海州日報社西側的這座驛站,一進門,就能看到牆上“長和驛站”四個大字,旁邊兩側的牆上則是“海州十景”的燈箱設計,充滿了海州特色的氣息。

“長和驛站”的名字結合了海州‘和合聖地’這張名片以及杜甫描寫海州的詩句‘海州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 海州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施義密介紹。

這座驛站由三部分組成,由東往西分別是衛生間、休息區、展示廳,總面積爲382平方米。進入到驛站裡,整個空間因爲有了很多的落地窗設計,顯得很敞亮。

展示廳裡有來自海州六家智能馬桶龍頭企業的最新產品,以及海州智能馬桶的發展歷史、產品介紹。“這個可以讓更多的海州人或來海州旅遊、工作的人瞭解海州的智能馬桶,普及我們海州的這項特色產業。”海州市智能馬桶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刀武籌說。

在休息區,這裡放置了沙發、茶几,還有些綠植,當暖暖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來時,這裡就顯得很是愜意舒適。“接下來,我們會在這裡設置小賣部、咖啡吧等,讓這裡成爲市民轉換心情的休憩驛站。”施義密介紹。

“刷臉”取紙、“空間轉換”,這裡的廁所有大智慧。除了名字變得詩意,驛站裡的衛生間功能又有何變化呢?這裡的衛生間,被分爲好幾個功能區。記者看到,除了常規的男廁和女廁外,還設立了第三衛生間、老年人殘疾人設施、轉換空間、化妝間和沐浴間。

“請將臉對準黃色區域。”這個會說話的機器就是人臉識別廁紙機了,在常規的男女廁裡,都安裝了這個機器。來如廁的市民如果沒有帶紙,站在屏幕前“刷下臉”,就能自動取紙了。記者觀察了下,每次“刷臉”,這個機器能“吐”出五格廁紙,據介紹,爲了節約紙資源, 9分鐘內只能取1次。

另外,在男女廁還各設有一個化妝間和沐浴間。化妝間配有多面鏡子和多個洗手檯,乾淨整潔。其中一面鏡子還是個“智能魔鏡”,通過它,不僅可以照鏡子,還可以看視頻、聽音樂。

進入沐浴間,也需要“刷臉”。鍾一銘告訴記者,考慮到這個驛站周邊有很多單位及商場,還有公園,不少上班族都有早鍛鍊的習慣,“很多人可能在這附近上班,但是跑完步渾身是汗就需要回家洗個澡再來上班,這個沐浴間提供熱水,大家鍛鍊完就可以直接來這裡洗澡了。”

爸爸帶女兒該去哪個廁所方便?寶寶要喝奶、換尿布,媽媽該去哪裡處理?以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第三衛生間解決了。在第三衛生間裡,安裝了兩臺智能馬桶,一大一小,有一個嬰兒護理臺,還提供熱水服務,貼心又人性化。

在男女廁中間,還有一個“轉換空間”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個轉換空間主要是爲了如廁排隊的現象。”施義密說。在不少公廁,大家都能時常看到女廁排長隊的情況,根據調查,女性如廁的時間一般要比男性多1.5倍,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驛站裡特地設立3個無性別廁位,根據實際需求隨時進行“轉換”。

記者看到,當有人進入廁所隔間後,廁門上方的顯示就會從綠色變成紅色。“如果當女廁這邊所有都變成紅燈後,管理員會通過控制檯將男廁這邊的門關上,打開女廁這邊的門,這樣女廁這邊就會多出三個廁位。”施義密介紹。

這裡也是海州智能馬桶的“展示廳”:據瞭解,海州是我國智能馬桶產量最大、配套最全、企業最多的產業集聚區,目前海州智能馬桶生產企業和配套企業已有100多家,年產量佔全國的50%以上。我市掀起的這場“公廁革命”也大大發揮了這個產業優勢。

在長和驛站裡,除了普通公廁裡有的蹲廁外,所有坐便器都是採用海州本土企業產的智能馬桶。記者體驗了一下,每個安裝智能馬桶的隔間,只要一推開門,馬桶蓋就會自動打開,馬桶兩邊分別有使用說明和一次性墊圈紙,市民只要根據上面的提示操作就可以了。“這個馬桶座圈都是25℃恆溫的,坐上去讓人感覺都是暖暖的。”施義密說,“而且每個隔間都有安裝緊急報警按鈕,如果你不會使用或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按下這個按鈕,管理員就會過來幫助你。”

“長和驛站是向所有市民開放的,市民可以通過來驛站體驗智能馬桶,通過這個渠道也可以讓更多的市民認識到台州智能馬桶,更好地宣傳台州本土智能馬桶的品牌和產品。” 刀武籌說。

記者瞭解到,目前已經完工的這兩座長和驛站,都是按照旅遊廁所3A標準來打造的。

市場化運作,公廁也能“賺錢”:“這個驛站就是爲了給市民提供休閒、休憩的地方,幫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轉換心情。” 市城市管理局城管一處處長王曲貌說,“所以每個驛站都當成小品、雕塑來建造,設施也更人性化、功能更齊全。”

記者瞭解到,在市府大道這座驛站的頂上,安裝了48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這座驛站50%的用電都是來自於它,更加節能環保。

不少市民會質疑:建一個這麼豪華的廁所是不是太浪費了?王曲貌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這是更加“實惠”的。據介紹,市區的161座公廁每年的養護成本需要1000多萬元,而驛站建立後,一部分養護費用可以通過廣告位出租的租金來維護。

據統計,普通100平方米大的公廁,基建投入成本大約50萬元,每3到5年要對設施進行翻新。而長和驛站的建造,裡面的智能馬桶等設備都是由海州本土企業贊助,“除了對造價進行控制外,選用的材料也都是更加耐用和美觀的,使用壽命要比普通公廁更長。”

更重要的是,驛站的環境乾淨整潔,更加有利於進行商業運營,“我們通過出租場地以及投放廣告來收取費用,實現市場化運作,以商養廁,這樣還能大大減少財政的負擔。”

--------百度百科

不知什麼時候水月庵門口建起了歷史上最豪華的公廁“長和驛站”。

據說是因爲旁邊有雙魚山風景旅遊區的緣故,爲了向遊客展示海州的馬桶文化吧。

浮雲師父說:發心好的廣告也是好廣告!

釋檀妙則馬上由“長和驛站”想到“龍場驛”,由“龍場驛”想到王陽明,想到人生。

原來水月庵門口的公廁居然有如此功德。

方文業在纜鎮中醫博物館的微信公衆號上看到這樣的文章:你所不知道的神靈——廁神:古代民間曾是個泛神論時代,神靈無處不在。就連廁所裡,也有一位神靈,這就是“廁神”。

廁神據說就是紫姑何媚。相傳,在唐代山東萊陽地區有個姑娘姓何名媚,字麗卿。她自小聰明靈巧,知書達禮,長大後嫁給了一個唱戲的,名叫伏伶。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見何媚姿色出衆,就謀殺了她的丈夫,而把何媚納爲侍妾。 何媚長得漂亮又年輕,李景的大老婆又妒又恨,且爲人十分刻薄惡毒,她哪裡能容得下何媚?在第二年正月十五的夜裡,惡毒的大老婆就將何媚謀殺於茅廁之中。

廁神紫姑:但何媚的冤魂不散。後來李景去廁所,總能聽見啼哭之聲,時隱時現,且有刀兵呵喝之狀。此事後來讓武則天知道了,非常同情何媚的不幸遭遇。就御封她爲廁神。也有傳說這廁神是玉皇大帝親封的。

後來,人們把廁神的形象做成紙偶或木偶,在元宵節之夜廁中祭之,祭奉時還唸唸有詞:“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這子胥就是李景,曹夫指的是大老婆,二人本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小姑則指紫姑——何媚。祭時,如果發現偶像動彈,那就是廁神了。此時來占卜吉凶,可知禍福。請紫姑神的儀式,以後又遂漸發展成“扶箕”(又稱“扶乩”》的迷信活動。

世間還有另一種說法,紫姑就是戚姑。在《月令廣義-正月令》中記述:“唐俗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於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這戚夫人原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跟劉邦的大老婆呂后因爲立太子之爭,結下了仇隙。劉邦死後,呂后就惡毒地報復戚夫人,罰她當奴隸,做苦力,還覺得不夠,又將戚夫人的兩手兩腳砍得跟豬腿一樣長,把她變成了“人豬”,並削光了頭髮,又挖掉雙眼薰聾雙耳,灌下啞藥,再扔到廁所裡。戚夫人的慘死,驚動了天地,被封爲廁神。 紫姑又稱“三姑”。“三姑”應爲三個姑娘,紫姑本爲廁神,廁中必有坑,即茅坑、糞坑,所以紫姑又稱“坑三娘娘”。到了《封演義》裡,這坑三娘娘又成了三座仙島上的三位仙姑,即雲霄、瓊霄、碧霄三姐妹。說她們的親哥哥就是財神趙公明,真是無奇不有。

古時廁所 姜子牙在封神時,這三霄娘娘又被封爲感應隨世仙姑,執掌混元金斗,專擅先後之天,凡一應仙凡,不分人、聖、諸侯、天子、貴、賤、愚,落地先從金斗轉動,不得越此!書中還加了說明,“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皆從此化生也。”過去,嬰兒降生,先要落在淨桶內。就是天子、聖賢出生也要從此化生。可見廁神還掌有生的大權,自然威風光耀。

其實,廁神並非只管廁所、糞坑之事,還有詢問休咎禍福,占卜兇吉,以求躲災避禍之功能。

過去,各地祭祀廁神之風還相當盛行。也常有賣紫姑神馬兒的。用以在廁中坑旁祭祀,然後焚燬掉。廁神沒有單獨的寺廟。有個別的廟中也有她的牌位或塑像,需與其他神像合祀。

廁神都是女性。古代婦女在家庭中地位很低,分娩也被看作是污穢的事,常被迫在廁中分娩。所以,廁神主要是婦女祭拜,她也就成了古代受害婦女的保護神。

方文業看了沒有任何想法!

蒼梧先生又在微信公衆號《蒼梧閣》上發言了:今年春節,史無前例。以往,中國人的春節都是熱鬧非凡的日子:觥籌交錯、走街串巷、歌舞連天,人們從繁忙的職場生活中走出來,又一頭扎進更加忙碌的人情市井之中,少有機會讓自己的心安頓下來。

然而,這個春節,幾乎是一夜之間,全民進入了一個“我自巋然不動”的安靜頻道,像一臺巨大無比的轟鳴作響的機器,被陡然按下了開關鍵,停止了慣性的運轉……

這是進入深度思考的契機。在這個時刻,屏蔽外緣,放鬆身心,深入心海,與自己做一次深度交流,仔細看看自己的人生,審視一下過往種種,回顧過去的一年,總結經驗教訓,是否有很多固有習慣可以改進、改善?

《易經》是五經之首,《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易·繫辭傳》)意思是走不遠就回頭看看,有無後悔之處?這樣經常回頭檢查、經常覆盤,就會趨吉避凶,未來的路就會越走越順。

無獨有偶,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每年3月中旬的一天是新年日,也叫做“安寧日”。這個日子是爲了讓人們反思內心,迴歸安寧。在這一天,這個旅遊業發達的島嶼,會迎來完全的寂靜,所有人都靜靜地待在家中,不允許出門,不得點燈,不得燒火,大家基本都會清食冥想,審視自己這一年的不足與成長。在巴厘島,新年是與自己待在一起的一天。

在以色列,根據猶太教律法,猶太人每週都有一天的安息日,從週五的日落到週六的日落這個期間,虔誠的猶太教徒不工作、不購物、不旅行、不生火做飯、不使用電器,也不做生意。政府部門以及大多數私人企業都會關閉,公共交通、商店和主要景點都關閉(輪船不準啓航、飛機不準起飛、火車與公交車也停開)。在安息日這一天,讀書,思考,祈禱,是猶太人對於自己內心進行一次清理和反思的時機。

回顧過去一年走過的路,有哪些成長和快樂、犯過什麼錯誤、又有哪些遺憾……辭舊是爲了迎新,在即將邁向新徵程的時刻,做一次深刻的反省,給自己的心靈做一次“大掃除”。如此,“‘本’在人心,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明年一定會家庭圓滿,事業順遂。

浮雲法師在微信公衆號《水月庵》上發文:【編者按】冬春之季,冷暖空氣頻繁交匯,天氣冷熱無常,若不注意防範,很容易患上流行疾病。抵抗力弱的,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患病後不但自己身心受苦,也給他人帶來不便。我們在佛法中找到一些防病治病的良方,提供給大家參考。

患病後如何做才能儘快痊癒

患病後如何做才能儘快痊癒?《增一阿含經》有“五法”。

患病之人,做對哪些事利於早日痊癒?做錯哪些事會讓疾病不容易痊癒呢?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善聚品第三十二之八)中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通“瘥”,念chài,此處指病癒),恆在牀褥。云何爲五? 於時,病人不擇飲食,不隨時而食,不親近醫藥,多憂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時差。

若復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云何爲五? 於是,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鹹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時差。

如是,比丘。前五法者當念舍離,後五法者當共奉行。

經中說做對這五件事,有利於疾病痊癒:

1、選擇適宜的飲食。就是要知道什麼飲食對身體有益,什麼有害,要簡擇後食用,不可爲圖一時口腹之慾而導致“病從口入”。

例如得了寒病還要吃寒冷的飲食,得了熱病還要吃燥熱的飲食,這些都要避免;還有被傳染源污染的食物、水等,若不做簡擇,一但進入體內,就會對我們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產生危害,從而患病。總之,患病後,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飲食。(詳見義淨大師翻譯的《南海寄歸傳》第二十八之進藥方法,該文講述了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

2、隨時而食。就是要選擇恰當的時間進食。例如,不按時吃飯,暴飲暴食;已經吃飽了,或者不消化的時候,還要勉強進食;飢餓的時候,還要長時間不進食;或者很飢餓的時候,過量進食等等,這些都不要做。

3、應該及時“親近醫藥”。就是在患病時,要及時找醫生看病、服藥。不能諱疾忌醫,認爲醫藥無用。有些病人是能拖一天是一天,遲遲不去看病;或者看了醫生,但是開的藥卻不服用;或者也服用藥物,但是不遵醫囑,不按時服用,不按規定的藥量服用等等,這樣都對治病無益。

“親近醫藥”,我們應該尋找專業的中醫師、西醫師去治療。出現病症,應立即就醫,並且應當遵醫囑而行。

《法句譬喻經》雲(卷第一 多聞品第三):“佛告長者:人生世間,橫死有三:有病不治爲一橫死;治而不慎爲二橫死;驕恣自用,不達逆順爲三橫死。如此病者……當以明道隨時安濟:一者四大寒熱當須醫藥;二者……奉行如此,現世安吉……”

這段話的大意是:佛爲病人開示說:“人生在世,有三種人不應死而死:一是有病不治;二是治而不慎;三是驕恣自用,不知進退,不聽善友勸告。所以,當一個人有病時,先要明白病因病源,然後正確地採用醫治方法,對症下藥,就可安然無恙了……如果平時能如此奉行,現世必得平安吉祥。”

可見,佛也勸導我們,得病時,應當及時就醫。

4、患病後如何緩解憂愁。我們患病後難免會感到很憂愁,如何緩解呢?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善聚品第三十二之七)說:“賢聖弟子……當作是學:我今所病非獨一己,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

這段話的大意是:我現在得病之事,並不是唯獨我一人,其餘的人,也可能會有這樣的遭遇。假如我因此而生起愁憂的話,會使親友們也產生憂慮,會使怨家生起歡喜。如果再由此令食不消化,就會生病,由於這個緣故,便會導致命終。知道了這個道理,便能除去憂愁恐懼。

5、如何“鹹起慈心向瞻病人”。就是患病者要對看護治療的人起慈心。爲什麼呢?因爲看護病人有大功德。醫者給予患者的是無畏施,能救拔病人出離病苦,是很有功德的善行,所以我們要尊重醫者,感恩護佑生命、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增一阿含經》(卷第五 壹入道品第十二之四)有講到,探望照顧病人的功德就像看望侍奉佛陀的功德一樣大。

經雲:“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瞻視病者,則爲瞻視我已。有看病者,……獲大果報,得大功德,名稱普至,得甘露法味。……我今因此因緣而作是說:瞻視病者,則爲瞻視我已而無有異。汝等長夜獲大福佑。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永信女讀完,贊曰:法師真慈悲啊!

三十二、足浴三、代嫁八、易安三十一、紅豔二十、醫館七十五、信用六十二、遺存九十、選擇二十八、滇南四十四、筱顏八十、勤學八十、勤學八十七、體證六十二、遺存九十、選擇五十九、骨肉七十四、年糕六十五、貴雄六十六、家廟十二、奉粥二十八、滇南二十二、蒼梧九十、選擇四十、布雛五十九、骨肉六十七、景區四十一、達舫九十三、掃地四十三、布顏八十九、炮仗十四、古琴六十九、素食四十二、谷覽六十八、年會九十五、春節七、吉祥八十三、明心二、年譜五十五、華鴻七十七、驗照二十三、眼鏡五十二、雅霜十三、夕陽七十九、立志三十九、楠楠五十二、雅霜十一、鯤鵬六十八、年會八十三、明心二十五、杜康八十七、體證五十一、錢坤八十二、責善二十九、鐵鳳十八、柔順四十三、布顏二十六、土仙九十五、春節三十七、拆遷八十七、體證十四、古琴四十七、子騰九十二、聽聞四十七、子騰二十一、雁棲二十八、滇南八十三、明心二十二、蒼梧四、木魚二十一、雁棲六十七、景區八十九、炮仗二十三、眼鏡三、代嫁七十五、信用五十一、錢坤九十二、聽聞十八、柔順三十四、培訓五十五、華鴻九十五、春節二十二、蒼梧七十六、心力七、吉祥五十五、華鴻十二、奉粥四十、布雛四十四、筱顏八十六、引導九十六、驛站六十四、美雄十九、鐘鼓五十三、詩鍇十八、柔順二十二、蒼梧三十九、楠楠十二、奉粥十、茶會四十四、筱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