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0746【寶鈔不夠分】

蕭楚在內閣轉了一圈,便又前往東宮求見。

朱銘熱情接待,親自給這老頭兒沖茶。

瞎扯閒聊一番,蕭楚問道:“交鈔之利,無非有二。其一也,便於攜帶,可通貿易。其二也,以紙代金,可獲錙銖。太子在四川發行寶鈔,其根本用意爲何?”

朱銘說道:“皆有。”

蕭楚又問:“息兵一年,國庫便有盈餘,如今又在倭國發現金銀礦。大明朝廷真的缺錢嗎?”

“暫時不缺。”朱銘說道。

蕭楚說道:“朝廷既不缺錢,那在四川發行寶鈔,便是爲了通貨貿易。”

朱銘點頭:“然也。四川商賈,大量存儲絲絹,把絲絹當成錢財囤積。用商票交易的只是少數,四川各地的大額交易還是以絲絹爲準。川中富庶之地,就因爲錢幣掣肘,其商業始終與外省有阻礙。我聽人說,甚至有商賈把上品紅茶當錢財的。”

蕭楚生怕激起太子的逆反心理,小心翼翼順毛捋:“若是爲了通貨,確實應當在四川發行寶鈔。”

到時候,一兩銀子的價值,可能會縮水到幾百文銅錢(這種情況,屬於古代盛世的標配。如果沒有外來白銀輸入,一般在王朝鼎盛時期纔會出現)。

大明標準銅錢,面額一文、兩文、五文。

最新的官方定價是:1兩黃金等於10白銀,等於16貫銅錢。

蕭楚開始進入正題:“寶鈔的好處,一在通貨,二在斂財。寶鈔的壞處,卻在濫發。有沒有一種法子,可得其好處,而去其壞處呢?一旦做成,不但四川可發寶鈔,全國各省都可發寶鈔!”

如今的滿朝官員,心理活動其實很簡單:這皇帝很仁厚,太子也英武,沒幹啥狗屁倒竈的事兒。只要不嚴重影響眼前大局,姑且就順着父子倆吧,只當是好生供起兩位活祖宗。

朱銘微笑點頭:“先生所言極是,我當三思而行。”

可惜,會議結束之後,竟然只有蕭楚來勸諫。

而到了北宋末年,金價一度飆到32貫!

想知道古代哪個時期安定繁榮,其實可以直接看金價。

比如北宋開國之時,每兩黃金價值20貫。

否則的話,即便是開國之君,也會有頭鐵的大臣直言死諫。

當然,主要原因還是父子倆很自律,做出的大部分決策都符合“仁政”。

……

嘿嘿,富戶收藏銀元也有風險啊!

隨着天下承平,金價迅速降到10貫、8貫、5貫。

之前在御前會議上扯那麼多,純粹是習慣性的掀屋頂,然後達到開窗這一小目標。

“請講。”朱銘說道。

銀元:用於日常交易。面額跟金元相同。

蕭楚又說一陣,便起身告退。

一旦銀價持續下跌,富戶爲了財產保值,必然把窖藏銀元拿出來流通,換取大明標準銅錢進行儲藏。

以前的銅錢也還能用,但必須視其好壞,來判斷其使用價值。

看看這位皇帝多簡樸啊,一個皇后,一個皇貴妃,一個貴妃,滿打滿算後宮就三個女人。

大明的金銀元則只定兩、錢,具體購買力隨金銀價而波動。

朱銘笑道:“蕭先生直接說後半段吧,前面的恭維客套可以免了。”

大明寶鈔,直接錨定標準銅錢。

其餘閣部院大臣,似乎都被父子倆PUA了。只要不是特別離譜的事情,一旦皇帝和太子做出決定,最近一兩年居然就不再有大臣反對。

所以大明新朝的貨幣體系,以官方發行的銅錢來錨定。

亂世黃金,絕非虛言。

接下來幾年,隨着日本白銀持續輸入,白銀價格必然緩緩走低。而銅錢又會大量涌入四川、高麗和日本,銅錢的購買力則會一路走高。

而銀銅比價穩定之後,富戶們又會更傾向於收藏銀元。

銅錢:用於日常交易。面額有五文、兩文、一文。

朱銘說道:“這個做法,我也想過,並與父皇反覆商討,確實是最穩妥的法子。”

像一錢、兩錢的金銀幣,都添加了大量雜質,以保證貨幣的體積和外觀。

蕭楚挺直腰桿說:“只發一百貫和五十貫的大額寶鈔,專門用於商賈交易。至於小額交易和日常買賣,則還是以銀元、銅錢爲貨幣。這樣一來,朝廷既得發鈔之利,商賈也得通貨之便,還對升斗小民沒有影響。”

“既有穩妥之法,爲何還要弄險呢?殿下也說了,朝廷並不缺錢,不可因小而失大啊,”蕭楚勸諫道,“百年之後,或許有君臣濫發寶鈔,但此事不該始於開國聖君。太祖太宗,一朝之祖宗也。祖宗先行之,後來者必效仿,且可振振有詞不加遮掩!”

事實上,這纔是父子倆打算做的,今後大明的完整貨幣體系如下——

嗯……不對,最近似乎有什麼風言風語,說是皇帝打算納易安居士爲妃。

大明寶鈔:專用於大額交易。面額有二百貫、一百貫和五十貫。

金價越貴,世道越亂。

金元:多用於賞賜和收藏,也可用於交易。面額有一兩、五錢、二錢、一錢。

甚至連淑儀、昭容、修容等等嬪妃貴人都懶得封,若是換成別的皇帝,就算不好女色,也肯定封一大堆來彰顯威嚴。

之所以金銀幣的單位是“兩”和“錢”,那是因爲金銀價一直在浮動。

漢中。

寶泉局漢中分局主官黎銳,拿出幾張寶鈔遞過去:“太守請過目。”

漢中知府叫黃叔敖,輩分挺高的,乃黃庭堅之堂弟。

拿到大明寶鈔,黃叔敖的第一反應是反感。

不說普通百姓,當官的看見這玩意兒都覺得噁心。

黎銳解釋說:“今年只印發三百萬貫,面額皆爲一百貫,共計三萬張寶鈔。請看正面最上方,那是這批寶鈔的編號。”

黃叔敖戴起老花鏡,湊近了仔細一瞧,只見用紅色油墨印着如下字樣:庚戌020001。 “每張的數字不一樣?”黃叔敖感覺有點意外。

黎銳說道:“每張都不一樣。印章爲轉輪樣式,天干地支一個章,數字是另一個章。兩章分別在寶泉局兩位副官手裡,撥好乾支和數字,才能一起蓋章。另外,其他印鈔章,也分別在幾位官員手裡。既可防僞,又能避免寶泉局官員偷偷多印。”

黃叔敖點頭道:“如此甚好。”

黎銳又說:“請太守看暗花。”

黃叔敖走到門口,對着天空看水印,取下老花鏡揉揉眼睛:“帝王冠冕頭像?”

黎銳解釋說:“那是當今聖天子。誰敢僞造此鈔,形同謀反!”

黃叔敖連忙把一疊寶鈔放在桌上,然後躬身作揖拜了拜。接着又仔細端詳:“四種顏色印刷,倒是比前宋的交子更花哨好看。印章也多加了幾個,足夠唬人的。唉,就怕朝廷濫發啊。”

黎銳又是一番說明:“大明寶鈔的面額,有二百貫、一百貫、五十貫三種,只是給四川和漢中商賈交易所用。”

“不牽扯小民便好。”黃叔敖點頭說。

黎銳說道:“鄙人初來乍到,對漢中不甚熟悉。還請老先生出面,把漢中各縣富商招來一見。”

漢中富商是真不少,畢竟這裡屬於龍興之地。

許多士紳商賈,通過漢中走出去的新興官僚,參與了一些地區的災後重建工作。

最早是朱銘發展襄陽、南陽,大量軍民遷徙至此,又安置了許多南下流民。當時物資奇缺,許多都得從漢中運來,漢中商賈趁機大賺一筆。

接着又是京畿地區重建,漢中商賈同樣撈到不少。

一個月之後,來自漢中各縣的上百個富商,稀裡糊塗被知府黃叔敖召見。

有個別消息靈通者,其實已經猜到是啥事兒。

“拜見太守!”

黃叔敖出現在府衙二堂,商賈們齊刷刷起身作揖。

“不必拘禮,”黃叔敖滿臉微笑,“我來給諸君介紹一下,這幾位便是寶泉局在漢中的主官……”

衆商賈連忙又拜。

一番客套寒暄,黎銳開始宣講政策,又讓商賈們傳閱寶鈔,最後說:“今年印了三百萬貫寶鈔,在漢中、成都、渝州三地發行。漢中額度一百萬貫,成都額度一百三十萬貫,渝州額度七十萬貫。”

“大明寶鈔,跟前朝的交子、錢引不同。最小都是五十貫面額,升斗小民是不會用的,只爲方便巴蜀漢中商賈貿易。”

“去年沒有打仗,今年也不會打仗,國庫錢糧早已充盈,不會濫發紙鈔榨取民力。現在不會,今後也不會。就算污損毀壞,只要關鍵字樣還能認出,只要鈔面還存在七八成,隨時可以拿到寶泉局兌現。”

“當然,除了貿易,你們也可用寶鈔納稅。哪個衙門敢拒收,便到我這裡來告狀,保證讓他立即罷官!”

“今日並不強求,諸位可以當場認購,也可以再考慮考慮。”

一個富商問道:“我俺運貨去陝西,可以用寶鈔在陝西納稅嗎?”

黎銳說道:“可以,全國通行。不論哪個地方的衙門,都不得拒收寶鈔。外省雖然不用寶鈔交易,但全國的官府收到寶鈔,可以當成稅款上交朝廷。”

見許多富商還有疑慮,黎銳又說:“諸位可知,朝廷在四川和漢中收稅,每年都要熔燬一些鐵錢稅款。打算用幾十年時間,慢慢將鐵錢騰換爲銅錢?”

“有所耳聞。”商賈們點頭。

黎銳笑道:“四川和漢中,究竟有多少鐵錢,想必諸位數也數不清。朝廷決心騰換鐵錢,等於白白損失億萬錢。這麼多錢,朝廷都能棄之如糞土,又怎會利用大明寶鈔,以損壞朝廷信譽爲代價,來盤剝你們這些商賈的錢?”

此言有理,非常有說服力。

四川是龍興之地,漢中更是核心,商賈們對大明朝廷還是比較信賴的。

朱國祥發行的第一批戰爭債券,去年就已經完全兌現了,並未出現賴賬的情況。

一些家有富餘錢糧的士紳,由於並不精通商賈之事,竟主動打聽何時發行新債券。他們居然想借錢給朝廷,穩妥賺取那並不高的利息。

“俺盧家認購五萬貫寶鈔!”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站起,正是西鄉縣首富盧員外,他哈哈笑道:“官家和太子,當年還沒在前宋做官,俺便與大明村有生意往來。兩位聖人的爲人俺信得過。這幾年也多虧兩位聖人,盧家的生意從西鄉做到漢中,又從漢中做到荊湖、淮南。如今,也該報答兩位聖人了!”

盧家十二郎盧衡,在朱國祥還未打下漢中時,就已經悄悄跑來追隨,妥妥的屬於從龍功臣。

“閔家認購一萬貫!”

朱國祥創辦的篔簹造紙坊,卻是順手賣給了閔家,用來充作抵抗官兵圍剿的軍費。

閔家這些年,靠賣紙也賺了不少錢,現在搞圖書印刷也很厲害。

“俺孫家認購兩萬貫!”

就在此時,一個老頭站起來:“俺是皇親國戚,鄭家認購十萬貫!”

黎銳傻傻看着眼前這羣商賈,他以爲大明寶鈔很難推銷出去,但情況似乎有些出乎意料。

一百萬貫寶鈔,明顯不夠商賈們分的啊!

國家和個人信譽,在這種時候就體現出作用了。

朱國祥還沒造反的時候,就在漢中名聲極佳。起兵之後的各種政策,也從來不出爾反爾,債券的發行和兌現,更是讓百姓相信朝廷。

不到二十分鐘,漢中的寶鈔額度就認購完畢。

還真就是不夠分的漢中富商們要這玩意兒,主要是在外經商時交稅。不論是用絲絹交稅,還是直接抽取商品抵稅,對他們來說都要增加運輸成本。

如果大明寶鈔能在全國交稅,富商們是有利可圖的!

“黎局正能否向朝廷申請,再印二十萬貫寶鈔來漢中?我們這還有十多人沒買到呢。”忽地有商賈問道。

“啊?”

黎銳頓時傻眼。

就連黃叔敖都瞠目結舌,他在宋朝擔任地方官時,可是親眼目睹過商賈串聯,以集體罷市來反對蔡京發行錢引。

同樣一個玩意兒,咋到了大明新朝就變得受歡迎了?

很簡單,蔡京發行的紙幣,官府自己都不認,根本不能用來交稅。

目送商賈們離去,黃叔敖感慨道:“新朝新氣象啊,奸猾若商賈,竟也這般信任朝廷。民心如此,焉有不致盛世之理?”

第736章 0731【真就是敵羞脫他衣】第140章 0135【朱成功是忠義之士】第110章 0105【朱銘生氣的原因】第1136章 1131【海外也可以發展農牧業嘛】第267章 0262【試炮】第384章 0379【誅心】第278章 0273【品官婚禮】第614章 0609【仁至義盡】第173章 0168【賜官賜號賜宅賜錢賜車賜僕】第1180章 後記三十六大長公主的邀請信來了第862章 0857【首都改造】第565章 0560【又是明字旗?】第878章 0873【貪官的數錢樂趣】第425章 0420【還有豪俠部隊?】第1106章 1101【敦煌遺書帶來的影響】第683章 0678【大理西夏互吹牛逼】第976章 0971【論功也要講人情】第574章 0569【連夜繡明旗】第1112章 1107【歐泊變玫瑰】第1172章 後記二十八學術大佬們的文藝匯演第73章 0069【朱院長的科學種田】第343章 0338【城樓飄蕩的腦袋】第240章 0235【步步緊逼】第1098章 1093【吾乃士子,非師僧也】第281章 0276【宇文常】第108章 0103【沙縣名儒】第570章 0565【治亂之間】第256章 0251【蜀地望族】(爲企鵝大佬加更第1196章 後記五十二此情可待成水泥第851章 0846【遷都準備】第444章 0439【三個打成一個】第7章 0007【崇寧十二年】第1164章 後記二十做了碧玉學士要裝個逼第213章 0208【觀星師朱院長】第745章 0740【內鬥纔開始】(等待更新)第1099章 1094【漢文漢土】第133章 0128【解元】第1208章 後記六十四假作真時真亦假第447章 0442【舊友重聚】第58章 0055【八行士子】第989章 0984【軍正監】第626章 0621【老薛差點去美洲?】第145章 0140【我是新學傳人】第801章 0796【成吉思汗他幹爺爺】第615章 0610【齊心協力】第1043章 1038【東羅馬使團】第2章 0002【今夕何夕?】第999章 0994【教育系統也有人】第98章 0093【殺人的二愣子】第129章 0124【金丹要修,物理也要學】第578章 0573【民爲邦本,官民同罪】第950章 0945【李察哥對陣韓 嶽】第727章 0722【完顏宗望暴斃】第1187章 後記四十三菜鳥之間的反覆拉扯第741章 0736【三百年租借地】第351章 0346【戰績輝煌的夔州路官兵】第860章 0855【洛陽軍校】第81章 0077【聚寶盆討老婆】第215章 0210【幻方】第793章 0788【朱院長最後的功績】第791章 0786【金國噩耗連連】第183章 0178【當衆表揚】第1045章 1040【多少有點大毛病】第578章 0573【民爲邦本,官民同罪】第101章 0096【搬家】第512章 0507【廢物再利用】第29章 0028【論史】第331章 0326【殺官造反】第534章 0529【雜牌騎兵全體換裝】第996章 0991【秦檜開擺了】第186章 0181【又見楊志】第523章 0518【西夏使節】第318章 0313【不法之徒朱院長】第952章 0947【大潰敗】第361章 0356【觀政四】第1168章 後記二十四數學研究有點過於超前了第1221章 後記七十七謝駙馬的配槍第560章 0555【李寶又在發神經】第461章 0456【戰績輝煌與損失慘重】第753章 0748【冊妃?】第826章 0821【樹未倒,猢猻散】第387章 0382【軍中之戲】第219章 0214【面子裡子都有】第778章 0773【海盜來襲】第790章 0785【你獲得了宣戰理由:外交侮辱第94章 0089【朱院長的沮喪】(求訂閱)第1195章 後記五十一礦石還得去藥鋪裡找第463章 0458【怨軍老兵的傷患生活】第933章 0928【兩位王爺的前途】第284章 0279【蠻夷信息】第1006章 1001【懷璧其罪】第909章 0904【佛牙 佛鉢 佛舍利】第916章 0911【貝都因人和阿拉伯馬】第1077章 1072【電報請來王命旗牌】第232章 0227【見面就翻臉】第905章 0900【還得先做機牀才行】第1058章 1053【殺俘】第323章 0318【宋江招安】第194章 0189【立威】第436章 0431【施行仁政的蔡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