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小小講解員!
組織中小學生來港區參觀是老吳同志去年就跟幾所學校商量好的,並非刻意安排在長航局在濱江召開宣傳工作會議的這幾天。
事實上宣傳長江的工作兩個月前就開始了,只是要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太多,港區幾個單位接待能力有限,只能讓幾所對此感興趣的學校利用節假日分批組織學生們來。
今天來參觀的是第六批,菡菡今天是小小講解員,她媽媽現在比誰都忙,週末都要在長江大橋水域值班,韓渝昨晚吃飯時跟張局、黃主任等領導打過招呼,今天不參加宣傳工作會議,專門陪女兒接待前來港區參觀學習的小朋友們。
之前接待過五批,按照原來的流程就行。
第一站是長航公安分局,因爲下午長航系統各單位分管宣傳的領導要來參觀,大廳里布置了許多展板,看着展板介紹很簡單。
分局機關今天是小陳的愛人葛曉倩值班,看着孩子們激動的樣子,不禁感嘆道:“韓局,現在的孩子真幸福,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小時候什麼活動都沒參加過。”
韓渝站在角落裡,看着女兒用一口帶着東海味兒的普通話在前面侃侃而談,沉吟道:“現在的孩子真可憐,別說摸槍了,甚至連真槍都很難見着。”
“摸槍?”葛曉倩下意識問。
現在槍支管理很嚴,連武裝部都很少組織民兵訓練。不像以前,民兵甚至可以把槍帶回家,孩子們有的是摸槍的機會。
韓渝打心眼兒覺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失去尚武之風,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也不能只在課堂裡開展,乾脆回頭道:“曉倩,去看看槍庫今天誰值班,讓值班員拿幾把槍過來,讓孩子們摸摸。”
“是!”
葛曉倩前腳剛走,組織孩子們來參觀的學校領導和老師就由衷地說:“韓局,謝謝啊。”
“談不上謝,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韓渝笑了笑,充滿成就感。
……
不出所料,隨着槍庫值班員拿出幾把槍,孩子們激動的無以復加。尤其那些小男生,爭前恐後的擠上前去摸。菡菡的講解都被打斷了,只能站在邊上撅着小嘴暗暗吐槽局長爸爸就知道搗亂。
按照原來的流程,第二站是航道處。
航道處跟長航分局的情況不一樣,幹部職工大多在江上作業,岸上的幹部本就不多,這幾天又要在老吳同志領導下做會務工作,實在抽不出人接待來港區參觀的小朋友,乾脆把航道處的展板送到了長航分局。
等同學們看完槍,菡菡舉着話筒提醒道:“同學們,請靜一靜,我們繼續。在正式介紹長江航道之前,我有一個小問題,請問有沒有同學去過汽渡,從渡口坐汽渡過江,有過的請舉手。”
“我,我坐過渡輪!”
“我有坐過,每次過江都要走濱章汽渡。”
小朋友們的熱情很高,他們全是市區的孩子,家庭經濟情況比農村的孩子好,大多去過東海、姑州等城市,紛紛舉起手。
“那同學們有沒有在江上看到這樣的船?”菡菡指着展板上的照片問。
“見過。”
“這是工程船。”
“在採砂船!”
“對,這就是疏浚航道的採砂船。”
菡菡指着展板上的長江航道圖,如數家珍地說:“長江,一直有着‘黃金水道’的美譽。然而,每年都有4.8億噸重的泥沙從上游奔流而下在長江口淤積,形成一道‘攔門沙’,如骨鯁在喉,嚴重影響了航運和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
一個小朋友驚呼道:“4.8億噸,那是多少泥沙?”
菡菡只知道4.8億噸很多,但具體有多少也沒一個直觀的概念,絞盡腦汁的想了想,舉着話筒笑盈盈地說:“正因爲每年從上游衝下來的泥沙特別特別多,所以長江也叫造島神江,它用一千多年造出了中國第三大島,並且現在仍以每年五平方公里的速度繼續造島,各位同學,你們知道中國第三大島是哪個島嗎?”
“不知道。”
“就是漴明島。”
菡菡微微一笑,接着道:“東海東海,有江無海!這句流傳了好多年的俗語,反映了上世紀80年代東海航運發展的桎梏,也影響到更上游的濱江經濟發展。”
生怕濱江的小朋友們聽不懂,菡菡又解釋道:“每年都有上億噸泥沙堵住長江的‘嗓子眼’,治理長江口,打開‘攔門沙’,成了幾代人的夙願,也是東海和濱江等長江沿線城市經濟騰飛的現實需求。
建國後,長江口原始深度只有6米,挖了50年,從1949年到1998年,接近50年的時間裡,長江口深度只增加了1米,從6米增加到7米。
‘一寸水深一寸金’,航道水深如果不夠,貨輪就無法安全通行。航道對貨輪通航的影響有多大,有兩組數據可以說明,第一組數據是貨輪吃水每增加一釐米,就能多裝載一百多噸貨物。
第二組數據是我爸爸告訴我的,1992年的時候,他在一艘遠洋貨輪上做大副,最後一個航次是澳大利亞到東海,他清楚地記得當時東海水域的北槽航道水深只有7米,他們的集裝箱輪裝貨的吃水10.5米,要等潮水超過3.5米才能進港。
1990年,普東新區大開發時,長三角地區船舶載重總噸位超過了整個歐洲的內河運力規模,但全長約爲萊茵河三倍的長江干線,貨運量卻不到萊茵河的十分之一。
在1998年以前,長江口北槽航道就算依靠疏浚,水深也只能維持在7米上下。吃水9.5米的船舶平均一天只能通過15艘左右。大型船舶要在長江口外減載後才能乘潮進入,而外貿集裝箱則需在香港和日本神戶中轉,這大大增加了航運成本,所以必須要解決‘攔門沙’!”
葛曉倩聽得一愣一愣的,禁不住問:“韓局,菡菡怎麼什麼都懂?”
“除了文化課,沒她不懂的。”韓渝苦笑道。
帶隊來參觀的劉校長很欣賞菡菡,笑道:“韓局,你們這是素質教育。至於文化課的成績,稍加引導,應該也不會差。”
“我正爲這事頭疼,她現在上五年級,再不下點功夫,等上了初中肯定跟不上。”
“別擔心,現在補來得及。”
韓渝在後面跟劉校長請教怎麼幫菡菡補文化課,菡菡在前面繪聲繪色地說道:“然而,長江河口寬90公里,夏天有颱風,冬天有寒潮,治理談何容易?爲了解決攔門沙的問題,交通部從荷蘭和美國請來世界權威專家,外國專家考察之後得出一個結論,說長江口不能治理!”
“那怎麼辦?”一個小朋友急切地問。
“外國專家說不行,我們只能靠自己!”
菡菡看着展板,眉飛色舞地說:“1992年,‘長江口攔門沙航道演變規律與整治技術研究’被列入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劃,在交通部的領導下,長江口航道局的前身——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聯合國內衆多科研、設計、施工單位,開始向長江口‘進軍’。
1997年1月,在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專家座談會上,時任國家Z理明確了‘一次規劃、分期建設、分期見效、先期治理至8.5米’的指導思想。一年後,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拉開建設帷幕。
但要在地基鬆軟的海牀上,建起一百多公里的穩固堤壩不是一件容易事。最大的難題是,怎麼把軟體排鋪設到海牀上?建設者們創造性地使用土工布做成布袋,再把泥沙裝入布袋裡沉入江底,形成軟體排,相當於在河底鋪上一層‘沙被’。
2000年3月,一期工程提前9個月竣工,共建成總長近75公里的堤壩、10座丁壩,疏浚了近52公里的航道,那層‘沙被’將長江口航道的水深由7米增加到8.5米,改變了萬噸級船舶需要候潮進港和2.5萬噸級以上船舶需要減載候潮才能通過的歷史,通航能力提升了4倍,東海港吞吐能力和集裝箱吞吐量在世界排名迅速前移。
然而,施工單位剛慶祝完,交通部剛宣佈通航,連續5個颱風洶涌而來。僅僅半年,剛建設好的航道又被泥沙淤積了,水深又從8.5米下降到7.3米,在航道里淤積的泥沙能填滿6個西湖,幾十億就這麼打了水漂,工程師們都哭了。”
“後來呢?”一個小女孩急切地問。
菡菡一連深吸了幾口氣,接着道:“那段時間,設在橫沙島的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建設指揮部24小時連軸轉,終於在2001年元旦,把水深恢復到了8米。
2002年4月,長江口治理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主要任務是整治建築物施工。施工地點不斷向外海延伸,施工難度也更大。工程師們採用新型的空心重力式結構——半圓體沉箱來降低成本。
但當年冬天,第一場寒潮大風過後,沉箱沒了,大堤被‘腰斬’得支離破碎。又是無數個不眠之夜,加固海底地基的‘空心方塊’被工程師們設計出來……
2005年3月底,長江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提前完成建設任務,航道水深由8.5米增加到10米,給東海港貨物吞吐量持續增長提供了保障。2005年,東海港全年貨物吞吐量達到4.43億噸,首次超過新加坡港,躍居世界第一大港!濱江也因此受益,因爲大噸位的貨輪能通過‘攔門沙’進入長江靠泊濱江港!”
劉校長之前不知道這些,感慨萬千地說:“韓局,沒想到航道這麼重要,國家在航道上的投資這麼大。”
“長江口航道工程的重要性可能超過了正在建設的長江大橋。”韓渝深吸口氣,想想又說道:“現在實現了10米水深的目標,但10米水深遠遠不夠,三期工程正在進行,再過幾年應該能實現12.5米。”
“12.5米能讓多大的貨輪通航?”
“9萬噸,不過只能維持長江口至江城這一段。”韓渝頓了頓,接着道:“但泥沙會不斷淤積,想維持12.5米水深,需要航道部門不斷疏浚,所以航道處的工程船天天在江上作業。尤其長江口,一天都不能斷。”
劉校長驚問道:“這要投入多少錢?”
“與收益相比,這些投入是值得的。”韓渝想想又說道:“但隨着進出入經濟飛速發展,就算能實現12.5米水深也遠遠不夠。現在的貨輪越造越大,十萬噸以下都算不上巨輪,所以東海要租借浙海的洋山島,斥巨資建設洋山港和東海跨海大橋。”
孩子們參觀的第二站是濱江港,濱江港有專人講解。
許多孩子是第一次來集裝箱碼頭,看什麼都好奇,一個比一個激動。
韓渝看着跑到自己身邊的女兒,摟着她笑道:“剛纔講得不錯,其實你可以以長江爲題寫一個作文。”
“我寫了。”
“什麼時候寫的?”
“上個月,”菡菡得意地笑道:“我參加了吳爺爺的第二屆‘我愛長江’徵文,吳爺爺說寫得好,還說我能拿少年組的一等獎!”
“真的?”
“騙伱做什麼,不信可以問吳爺爺。”
韓渝不解地問:“既然寫長江能寫那麼好,在學校怎麼寫不好作文?”
菡菡回頭看看四周,嘀咕道:“其實我寫得很好,外公外婆都說寫得好,可老師卻說我寫得不好。”
“寫偏題了?”
“老師讓寫的作文太幼稚,而且……而且老師不讓說實話,上次讓我們寫《我的語文老師》,我說她長了一張娃娃臉,臉上有雀斑,她還不高興。”
“……”
女孩子比男孩子早熟,並且自己的女兒跟別人家的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還不太一樣,她懂的真比大多孩子多。
韓渝赫然發現這是一個問題,一時間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