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五臺山辯論

按照班智達的遺願,八思巴20歲那年就該受比丘戒,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弟子。如果沒有中途突變,他此刻應該在薩迦受戒。但他自從追隨忽必烈後,之前一直駐守在雲南,大軍隨時會被調遣到不知何地去,這件事便緩了下來。到了撫州草原後,總算是安定下來了,八思巴便開始籌劃自己的比丘戒。薩迦路途遙遠,需用一年半時間才能到達,此刻啓程已來不及,所以他打算在漢地的寺廟受戒。

正當八思巴斟酌着請哪些大德高僧來主持時,不想一粧突發事件又將他的受戒儀式拖延了下來。

賦閒在草原上忙於營造都城的忽必烈突然收到蒙哥汗的命令,不是調遣他帶兵打仗,也不是進一步削奪他的權力,而是給了他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任務:主持佛道兩教辯論《老子化胡經》的真僞。

這樁公案從何說起呢?

《老子化胡經》是一本很小的冊子,從晉代時開始流傳,依託《史記》中所載老子出關後不知所蹤,續寫了老子當年是向西出關,過西域到了天竺,將他的教化傳與佛陀。以此證明佛教是從道教中化出,道教高於佛教。令佛教子弟難堪的是,書中煞有介事地描繪了老子之精傳入佛陀母親的口,後來便孕育了佛陀。這種無端的中傷之語令佛教子弟義憤填膺。

當時,佛道之間勢同水火,激烈的佛道之爭,便具體落在了爭論這本書的真僞上。

既是蒙哥汗的命令,忽必烈自然不敢怠慢。他所在的撫州離佛教名山五臺山非常近,於是忽必烈就將這場對佛道來說異常重要的辯論放在了五臺山。

公元1254年,八思巴20歲那年的秋天,他中斷了正在籌劃的比丘戒,隨着忽必烈一行來到五臺山。如此重要的辯論,佛道雙方均不遺餘力地請了各自教派中最德高望重者參與。佛教方面,蒙哥汗派來了他拜爲國師的克什米爾僧人那摩,忽必烈這邊自然由八思巴領軍。還請了西蕃國師,河西國師,外五路僧,大理國師,漢地燕京圓福寺長老、奉先寺長老等300人。道教方面亦是聲勢浩大,派了張真人等200餘人。此外,忽必烈還命手下漢人謀士姚樞、竇漢卿等擔任證義,即辯論的見證人。

邀請函似雪片般飛出,五臺山的忽必烈行宮裡每日驛差絡繹不絕。雙方加起來共500多人,在短短一個來月裡陸陸續續來到五臺山,使得這座佛教名山空前熱鬧。作爲東道主身邊的佛教代表,八思巴忙碌地接待着各地到來的名僧,每日忙得腳不沽地。

佛道雖然各自來了兩三百號人,但真正上場辯論的卻不能有那麼多。最後商定:佛與道各出17人蔘與辯論。兩邊自然派出最強陣容。佛教這邊以20歲的八思巴最爲年輕,站在一羣鬚眉老僧身邊卻是沉穩妥當對答如流。辯論的前幾天,辯論隊員們整日湊在一處商議,連吃飯睡覺都在一起。這般相處幾天下來,衆僧皆對才思敏捷的八思巴佩服至極,連最爲傲氣的蒙哥汗國師那摩都對他另眼相看。

辯論會前一天,行宮裡早已佈置好了辯論會場,人人緊繃着臉神情肅穆,緊張的氣氛籠罩了整座五臺山。最無所事事的旁觀者如我,也不由得手心冒汗呼吸緊促。

八思巴在自己屋內餵我喝完牛奶,掏出帕子將我嘴角的奶沫兒抹去,看着我溫潤淺笑:“藍迦,走,我們去爬山。”

我吃得太飽,被他這樣一嚇,打起嗝來:“你……你……明天就要正式辯論了,別人……別人都在緊張地準備,你怎麼還有閒情逸趣爬山啊?”

他看我連連打嗝,忍俊不禁,撫着我的背爲我順氣:“正因爲明日要辯論了,所以就更需要出去走走,放鬆一下。”他神情輕鬆,彷彿明日根本不存在一場生死之戰,慢悠悠說道,“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從北魏時期即建有佛寺,唐代更是達到鼎盛。薩迦派主要供奉文殊菩薩,我自從來到五臺山便一直想朝拜,卻一直耽擱下來。今日,必不能放過這個朝拜的好機會。”

八思巴不讓隨從跟着,只是懷抱着我徐徐攀登五臺山最秀麗的山峰——中臺翠巖峰。我幾次提出自己走,他卻不願累着我有些障礙的後腿,堅持一路都抱着我。我躺在他懷中,他略有些急促的心跳像燒紅的炭一般灼着我周身。我不是第一次跟他貼得如此近,可這次爲何會有如此異樣的感覺?察必說我春心在動,我突然明白,我已找不到藉口反駁了。

那一日,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怡人。拾階而上,兩旁松柏參天,翠竹輕拂。玲瓏的亭閣在不甚陡峭的山體中時隱時現,意境幽邃。一路上,他對着我談笑風生,自信開朗的笑容始終掛在嘴角。若是沒有對第二天的擔憂,這一趟五臺之行,堪稱是我與他最愜意的一次觀光之旅。

晚上他在油燈前奮筆疾書,我本以爲他在寫明日辯論的要點,便靜靜地臥在他書桌上不打擾他。寫完後他復讀一遍,微笑着遞到我面前。我讀後呆住了,居然是一首詠頌五臺山的詩歌,他居然還有閒情寫詩!看着他氣定神閒,濃眉大眼間是風輕雲淡的疏闊,我是又好氣又好笑。那一夜他安睡到天明,反而是我,擔了一夜的心,爲他捏的汗似乎怎樣都擦不盡。

後世之人將這首藏文詩翻譯成了漢文,這就是《在五臺山讚頌文殊菩薩》。

如須彌山王的五臺山,

基座像黃金大地牢固,

五峰突兀精心巧安排;

中臺如雄獅發怒逞威,

山崖像白蓮一般潔白;

東臺如同象王的頂髻,

草木像蒼穹一樣深邃;

南臺如同駿馬臥原野,

金色花朵放射出異彩;

西臺如孔雀翩翩起舞,

向大地閃耀月蓮之光;

北臺如大鵬展開雙翼,

佈滿綠玉一般的大樹。

辯論那一日秋陽高照,五臺山獨特的五座山峰在陽光照耀下蒼翠巍峨。辯論放在臺懷鎮的文殊院中。佛道兩派五百多人,還有忽必烈的衆多官員們,將整個大殿擠得水泄不通。我捻了個隱身訣,藏在大殿前方的佛臺上焦急地觀戰。

佛道雙方分坐兩側,中間最顯赫的卡墊上坐着本次辯論的主持兼裁判——忽必烈。辯論開始前,忽必烈宣佈:按照天竺教派辯論習俗,失敗一方要向獲勝一方進獻花環,並接受對方的教義。

兩方自然都同意。

辯論初始,辯的是些漢文的經典佛經,八思巴對漢文不熟悉,所以並未發言。雙方脣槍舌劍了一輪後,道士們提出《史記》爲《老子化胡經》的依據。盤腿坐在蒲團上的八思巴似是第一次聽到這書的名字,站起身謙虛地請教:“我乃藏人,請恕我對漢文典籍不熟悉。請教道兄,《老子化胡經》,此謂何書?”道教主辯張真人捻着山羊鬍須,鼻孔朝天地看着比自己年輕三十多歲的八思巴,眼露不屑:“吐蕃的八思巴佛爺的智慧之名連漢地都有所聞,沒想到卻是徒有虛名,竟然連赫赫有名的《老子化胡經》都沒聽說過。這可是前代帝王之書

啊。”

坐在上首的裁判官忽必烈聽道教一方這麼輕視八思巴,嗯哼一聲,語氣裡有些不滿:“今天論的是這書中的教法,何必攀附前代帝王爲此增榮呢。”

張真人被忽必烈這麼一嗆,嚇了一跳,急忙低頭連聲說不敢。八思巴依舊謙遜,繼續彬彬有禮地討教:“既然道長列出漢人史典《史記》爲證,敢問道長,《史記》中可有記載老子化胡嗎?”張真人的態度和緩了許多,以長輩教導晚輩的口吻點頭道:“自是有的。”“列位請看,此爲《史記》否?列位身爲漢人,該比我這吐蕃人更知道此書。”八思巴從懷中掏出一本書,將書遞給對面辯論席上的諸道士。看衆人皆點頭,他拿回書,翻開一頁示衆,“這一頁便是《史記》中的《老子傳》。恕我眼拙,通篇可有老子化胡之言否?”

張真人身後另一位道人急忙說道:“你可看《史記》所載老子之最後行蹤。”八思巴將書翻到那頁,朗朗讀出:“道長可是想說這最後一句——老子‘去而不知終所’嗎?”

那道人點頭。

八思巴笑了笑,微一躬身:“‘去而不知終所’等同於‘老子出關化胡’?請恕我學淺,此等邏輯實在是聞所未聞。”張真人被將了這一軍,突然語塞,面色極其難看。八思巴不待其反應過來,乘勝追擊再問:“《史記》既然記載不詳,再請教道長,老子傳世的是什麼書?”

張真人緩和了一下面色:“自然是《道德經》。”

“除此之外,老子還寫過何書否?”

“不曾。”

八思巴從懷中掏出另一本書,恭敬地遞上:“我這兒正好也有本《道德經》,請道長檢驗真僞。”

道人們傳閱了一番,皆點頭,不知八思巴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八思巴微微一笑:“然則在《道德經》裡,老子可提過半句他入天竺教化胡人之說嗎?”道士這邊又被將了一軍,臉色又難看了幾分。可這種只問是與非的問題又不能胡謅,只能沒好氣地回答:“這個,沒有。”

八思巴睿智的眼環視了一圈,嘴角始終掛着溫和的笑容,朗聲道:“老子活在春秋之時,司馬遷比他更晚了幾百年,是漢初之人。道長作爲依據的《史記》中既然沒有,老子親自寫的《道德經》中又找不到此記載,請問,道長手中這本《老子化胡經》是從何而來,出自何朝何代?”

張真人已是面如死灰。他身後的其他道士尚不肯認輸,急忙出言:“那是……那是後世——”

八思巴打斷道士:“也即是說,連道長都承認這《老子化胡經》是後世之人附會的。”他頓了一頓,身體前傾,語氣變得凌厲,目光犀利如電,“所以,這本書是無稽之談!寫書之人毫無根據地胡編亂造,妄圖以此貶低佛法!”

張真人身體猛地一顫,再也站立不住,往後踉蹌着跌倒。被弟子們扶住時,他已然暈厥。道教這邊頓時又哭又喊,場面一片混亂。忽必烈大手一揮,讓衆人安靜下來,對他身邊負責文書工作的尚書姚樞點一點頭,姚樞會意,高聲宣佈:“道教負矣。”

隨着這聲宣佈,這場辯論一錘定音。佛教一方皆是歡呼雀躍,我興奮得差點兒顯形。藏傳佛教一向重視因明邏輯,藏傳佛教的高僧往往都是出色的雄辯家,八思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沒有他縝密的思辨,這場論戰誰勝誰負便難說了。八思巴依舊謙虛,雙手合十向着佛臺上的文殊菩薩像,口中虔誠地念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忽必烈命令道教如約行罰,17名參加辯論的道士削髮爲僧,被忽必烈留在了五臺山的佛寺裡修行。

躲在帷幕後的我,癡癡地看着從容的他。那自信的氣度、聖潔的面容、澄澈的眼神,令我的心越來越沉淪。我是如此期盼自己能擁有人形,這個隱秘的渴望如山一般壓在心口,越來越沉。

從那天夜裡起,我便很少睡覺,所有時間皆用來修習。感覺累時,我的腦中便有個面目模糊的少女淺笑盈盈,渾身便又充滿幹勁兒。那時候,塞滿我全身心的願望唯有一個:在他受戒之前,我要修成人身。

“八思巴雖在藏地享有盛名,但中原佛教界對他卻知之甚少。這一戰,年僅二十的八思巴聲名遠播。雖然他只是佛教這方的十七辯士之一,卻起到了關鍵作用。自那以後,連中原佛教界都對他頂禮膜拜。”

年輕人聽着我講述那場激烈的辯論,敏銳地指出:“佛教乃外來宗教,從東漢年間進入中國起,便與本土宗教道教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我感慨:“是啊,自這本書出現後,佛道兩教爭論得更加激烈殘酷,連歷朝歷代的帝王有的也參與了佛道之爭。有了國家機器的鎮壓,佛和道經常一邊倒地被寵信或被屠戮,歷史上的幾次滅佛滅道,皆是付出了血淋淋的慘痛代價。”

此時正值中國歷史上的大****時期。契丹人、女真人、党項人、蒙古人輪番掌管中國北方。社會危機、***,重重壓迫着苦難的中國人,無力改變命運的人們更需要宗教的慰藉,可資源有限,教衆有限,所以,原本在宋代已基本平息的佛道之爭,又以燎原之勢燃起熊熊大火。

我抱着膝頭靠上卡墊:“那時,最強大的政治勢力是蒙古貴族。蒙古人自己的宗教是原始的薩滿教。但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王室對外來宗教一概兼收幷蓄,讓各教人士都爲自己所用。所以無論佛道,都在爭取蒙古人的獨寵,垢病它教,絕不相讓。”

年輕人老氣橫秋地下結論:“是的。所以,這場辯論在所難免。”

第4章 白蘭之朵第51章 靈力反噬 (1)第5章 智者班智達第22章 變身成人第45章 死與生 (1)第30章 上元佳節 (1)第33章 第二場婚禮 (2)第51章 靈力反噬 (1)第31章 上元佳節 (2)第27章 兄弟相認 (2)第40章 親密之舉 (2)第21章 受戒第35章 妒婦相爭 (2)第9章 我說話了 (1)第47章 默默守候 (1)第15章 拜爲上師第13章 智者圓寂第48章 默默守候 (2)第11章 “仇恨”家族 (1)第16章 王妃的秘密 (1)第25章 一步步靠近 (2)第3章 雪域聖者第35章 妒婦相爭 (2)第23章 如何做人第17章 王妃的秘密 (2)第39章 親密之舉 (1)第15章 拜爲上師第18章 五臺山辯論第41章 我的心願 (1)第49章 白傘蓋佛事 (1)第25章 一步步靠近 (2)第28章 白蘭王 (1)第17章 王妃的秘密 (2)第25章 一步步靠近 (2)第5章 智者班智達第38章 心傷第43章 公主之死 (1)第28章 白蘭王 (1)第17章 王妃的秘密 (2)第3章 雪域聖者第39章 親密之舉 (1)第40章 親密之舉 (2)第18章 五臺山辯論第7章 涼州會晤第7章 涼州會晤第32章 第二場婚禮 (1)第51章 靈力反噬 (1)第6章 童年記憶第21章 受戒第37章 皇子大婚 (2)第41章 我的心願 (1)第39章 親密之舉 (1)第46章 死與生 (2)第14章 追隨忽必烈第36章 皇子大婚 (1)第21章 受戒第48章 默默守候 (2)第10章 我說話了 (2)第36章 皇子大婚 (1)第30章 上元佳節 (1)第19章 恰那的憤怒第13章 智者圓寂第3章 雪域聖者第21章 受戒第3章 雪域聖者第7章 涼州會晤第19章 恰那的憤怒第42章 我的心願 (2)第32章 第二場婚禮 (1)第26章 兄弟相認 (1)第19章 恰那的憤怒第18章 五臺山辯論第50章 白傘蓋佛事 (2)第36章 皇子大婚 (1)第13章 智者圓寂第12章 “仇恨”家族 (2)第12章 “仇恨”家族 (2)第25章 一步步靠近 (2)第37章 皇子大婚 (2)第46章 死與生 (2)第9章 我說話了 (1)第18章 五臺山辯論第40章 親密之舉 (2)第24章 一步步靠近 (1)第9章 我說話了 (1)第36章 皇子大婚 (1)第33章 第二場婚禮 (2)第32章 第二場婚禮 (1)第10章 我說話了 (2)第17章 王妃的秘密 (2)第17章 王妃的秘密 (2)第21章 受戒第49章 白傘蓋佛事 (1)第25章 一步步靠近 (2)第9章 我說話了 (1)第39章 親密之舉 (1)第1章 楔子第20章 鬥法第28章 白蘭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