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第338章 連錢都算不明白

bookmark

“……臣以爲是不是該廢掉一條鞭法,重新以實物爲準?”

做爲不得不堅定的保皇派,葉向高還是比較稱職的,沒有三心二意左顧右盼試圖當牆頭草。每當皇帝需要配合時,馬上就能率先做出反應。

這次也一樣,看到一屋子同僚沒人願意站出來回答,乾脆別等皇帝點名了,自己主動點吧,就算回答錯了也是個好態度。

“哎,大可不必。總體上講用銀子代替實物納稅利大於弊,有些地方是需要改改,但不急於一時,也非當務之急。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需在各地多建些倉房,每年拿出一部分銀子去南洋各國少量採購即可。

另外在收取海商抽分時也可耍些小手段,比如降低糧食、木材、礦石、香料的抽分比例,擡高其它貨物的抽分,尤其對空艙入港只攜帶白銀的船要加倍收稅,就可以起到好的引導作用。

趙愛卿,此事還要勞煩戶部去做。算一算該存多少才合適,以半年爲期的大戰和波及三個省的災荒爲準。算好之後交與內閣,待朕批覆了再由戶部、工部和兵部一起籌劃。”

對於葉向高的態度洪濤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建議堅決不能執行。好傢伙,真敢說啊,廢除一條鞭法,這他奶奶的就是病急亂投醫,連備用方案都沒有,拿啥廢除啊。

具體該怎麼做呢,其實說了半天,洪濤主要是想對明代的財政體系做個小改動,讓戰略儲備成爲常態,讓官員們腦子裡大概有個預算的念頭。別總臨上轎纔想起扎耳朵眼兒,要有長期規劃。

說起明朝的財政體系,這又是個先天不足的怪胎,罪魁禍首依舊是開國皇帝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渾身充滿了小農意識,不光淋漓盡致的體現在了政治制度上,也充斥在各個政策層面,包括國之命脈,財政。

終明一朝,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幾乎都是因爲錢。窮,成了壓在明朝統治階級頭上的一座大山,且最終也沒搬掉,活活被壓死了。

明朝的財政體系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特別也最混亂的,或者說根本就沒個體系,是個縫合加臆想的怪物,純粹的四不像,還開了歷史的倒車。

老朱可能是想把國家當做一個大家族來管理,他是族長,權力必須至高無上且一言九鼎,所有政策都得以這個爲前提來制定。

在財政體系上,兩京十三省就是大房和十三個姨太太,每房每年交上來多少孝敬是固定的,他這個族長再按照心情把生活費發下去,額度也是固定的。

大房多一些、有兒子的多一些,趕上誰家有個災有個病的,大家湊一湊也就頂過去了。母慈子孝、兄終弟及、和和睦睦,誰也別犯紅眼病,國家就和睦了。

如果家族裡的人都聽話,能做到早請示晚彙報,誰都不許有非分之想,且鄰居家也不過來鬧事,那這套體系確實挺好的。

但是能做到這幾點也就用不着他來當族長了,這不就是人民具有極高思想覺悟,把勞動當做第一需要,不給工資也得哭着喊着幹活的理想社會了嘛。從唐代開始,統治者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不制定統一的貨幣體系就無法把財政貨幣化,不能貨幣化就無法有效管理調控。所以發明了兩稅法,以銅錢爲基準計算全國財政。

到了宋代,貨幣計算體系又進了一步,幾乎出現了國家預算的雛形,貨幣做爲主要結算方式,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

但到了朱同志這裡,可能是因爲從小數學不好,或者過於淳樸的思維模式,天生厭惡貨幣,認爲錢是萬惡之源,只要少提錢就不會出現貪腐之風,治下也就平安無事了。

所以在他的主持下,大明的財政體系裡不光沒有了貨幣爲主的計算基礎,還來了個大倒退,重新又把實物拿了起來,向着谷本位大踏步進發。

明初的國家財政主要用“石”來計算,沿用了唐代兩稅法的皮毛,把全年稅收分爲兩次,夏徵和秋征。夏季收麥子,秋天收大米。

可是麥子和大米的真正價格卻不一樣,一石米的價格總是高於一石麥子。但老朱同志說了,我就認爲它們是一樣的,反正吃了都能飽人!

得,這玩意誰敢和他爭論啊,搞不好腦袋就沒了,一石就一石吧。於是在大明朝的財政數字裡,一石麥子和一石米就被人爲強行等價了。

除此之外,有的田畝不適合種大米也不適合種麥子,只能種點高粱小米或者豆子啥的,該咋辦呢?老朱同志也有辦法,他又弄出個“折收”。

就是把其它實物稅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先規定了一旦米麥和一匹布的折算比率,再把其它實物折算成布的價值,然後就能和米麥進行換算了。

可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僅有糧食和布匹,比如今年洪濤要修三大殿,需要從貴州運送好木料。那貴州就可以用砍伐了多少木料折算成價值多少布匹,再換算成多少石米麥,用來折抵該上繳朝廷的稅款,叫做代納。

這麼一來朝廷的稅收和支出,就要把用得上的物品全都進行折算和換算,才能得到基本統一的價值。直到一百多年以後,隨着海外白銀大量涌入,才逐漸規定一石米等於3錢銀子,算是有了個相對標準的中介貨幣。

其實用實物財政也不算太壞,只要把配套體系建立完備,無非就是運輸稍微麻煩點。可是朱同志不知道是咋想的,或者根本不知道國家需要一個部門來管理財政,居然就沒設立。

戶部只是個執行部門,既不負責出臺政策也沒有預算,更像個調度。今年該徵多少稅,上報皇帝批准了戶部去執行。什麼地方需要糧食布匹了,上報皇帝獲得批准戶部負責調撥。

除了戶部之外,工部和光祿寺有自己的倉庫、各地州府也有倉庫,全不歸戶部直接管理。而兵部更乾脆,人家的部分經費直接和地方州府攤派,同樣不用通過戶部批准。

第1113章 阿拉伯的勞倫斯5第961章 熊來了2581.第581章 陰雲密佈第704章 以茶馭番第812章 民以食爲天第719章 月港第830章 赤峰第1096章 跟着惡魔去天堂369.第369章 意外收穫2第966章 小琉球大基地3第987章 不宣而戰3251.第25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612.第612章 糊塗仗256.第256章 帝王無情第846章 關鍵點第1003章 仙術第1031章 紮緊籬笆第1056章 股票交易2第1107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440.第440章 真假美猴王3第966章 小琉球大基地3第751章 新軍制4第1122章 兵臨城下第1111章 阿拉伯的勞倫斯3第1013章 中場休息2208.第208章 以利誘之第979章 草原和大海第831章 自發性292.第292章 安南的未來第892章 于闐戰役524.第524章 東風好像也來了308.第308章 南海匪患7136.第136章 對臺戲第736章 二合一412.第412章 京城保衛戰7387.第387章 工業基地488.第488章 佈局雞籠島第1011章 不堪一擊453.第453章 阿爾布雷希特七世2564.第564章 唯一的聲音第748章 新軍制第865章 厲兵秣馬292.第292章 安南的未來第718章 閶門魅影6339.第339章 那就讓明白人算吧605.第605章 孤軍入城第897章 現成的傀儡041 除舊迎新第737章 真狠人第809章 政治是爲經濟服務的第967章 小琉球大基地4336.第336章 海商和工廠第1051章 消化吸收2566.第566章 草木皆兵214.第214章 好事成雙098 摸到魚了第752章 新軍制5320.第320章 臨陣倒戈第808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1067章 這老師真當不了第1005章 兩大洲的碰撞第742章 三個驢友300.第300章 軟硬不吃3第676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654.第654章 新時代的開啓3245.第245章 一場空3205.第205章 太髒557.第557章 積極備戰343.第343章 海盜出發500.第500章 噴死一個464.第464章 種植園2079 東林書院2第913章 故意示弱第813章 東站街192.第192章 放棄273.第273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9047 內臣2第1104章 未卜先知180.第180章 糧荒5第892章 于闐戰役第939章 皇帝幫着撒謊第986章 不宣而戰2423.第423章 新與舊2576.第576章 對炮灰的尊重265.第265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110章 無波無瀾282.第282章 該攻還是該守497.第497章 鋼筆088 甜蜜的誘惑第690章 又一位帥才第879章 自找苦吃第966章 小琉球大基地3第938章 露餡了089 報紙550.第550章 殺人誅心第811章 嶄露頭角281.第281章 意料之中的意外3295.第295章 爲國取士2第884章 白與黑2第823章 諜影重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