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第651章 一個時代的落幕

bookmark

第651章 一個時代的落幕

景陽十一年,應該是洪濤登基之後收穫最豐的年份。經過十二年的不輟耕耘,大明從內到外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且進入了收獲期。

在朝堂上,景陽皇帝的權力佔據了絕對優勢,已經無人能左右。用翰林院侍讀的話講,基本快與成祖齊平,略遜於太祖。

在外部形勢上也處於一百多年來最強盛的時期。通過戰爭和互榷的方式,穩定了北方與蒙古各部以及遼東女真的關係,雖然還遠遠談不上和平相處,短時間內也看不到太大的戰爭威脅了。

另一個大收穫則來自海上,安南、呂宋兩地先後重返大明控制範圍之內,不光保護了海上貿易航線,增加了貿易份額,還連帶着威懾了朝鮮和日本,穩定了沿海地區的局面。

最顯眼也是最和大明百姓息息相關的還是經濟,通過近十年的推廣新政已經徹底在廣東、福建和廣西東南部落地生根,並逐漸向臨近州縣蔓延。

直隸和山東的新政則推廣神速,遇到的阻力不及當初的十分之一,基本沒有官僚士紳再公開反對了。一方面是被之前的幾次失敗嚇破了膽,另一方面也讓拔地而起的工廠轉移了注意力。

支持也好、反對也罷,說到底還是一個詞兒,利益。保守的官僚士紳利益雖然在新政推廣實施當中受到了極大損失,卻不是一無所得。

通過投資各類工廠和開墾荒地種植新作物,同樣也能獲得極大的收入。就像廣東和福建的官僚士紳那樣,最開始堅決反對新政的是他們,現在拼命支持新政的也是他們。

做爲擁有大量資金的羣體,反而是最容易在新政中獲利的羣體,只要思想轉變的快一點,獲得的會比失去的更多,何樂而不爲呢。

除了經濟上的直接收入,新政還帶來了幾種不太明顯的改變,比如說交通。以往溝通南北、唯一能進行大宗貨物運輸的運河,現在的貨物承載量已經不足四成,剩餘的全部由海運承接。

有了新式帆船的加入,海運不光速度快、成本低,安全性也有了長足進步,完美的替代了漕運。交通方式的改變和進步,進而又增加了不少商機。

把北方盛產的煤鐵、機械產品用海船運往南方,再裝滿南方的糧食、水果、木料、紡織品北上,成了最熱門也最賺錢的新型行業。

據說皇帝正在海運衙門裡籌措一個新部門,是用來專門運送旅客的。以後大明人再想南來北往,就不用侷限於內陸驛道和河流了,可以選擇乘坐大海船。

從廣州到大沽口,快則一旬慢則兩旬。與以往的數月相比,這速度簡直是太刺激了,想想就忍不住期望,由此帶來的商機更是數不勝數。

還有一個大變化已經落到了實處,受到的議論也最多,景陽皇帝仿效秦始皇,對度量衡再次做出了硬性規定,頒佈了新的計量單位。

當年秦始皇費勁力氣統一了度量衡,結果到了明朝居然發生了倒退,尤其以貨幣最明顯。各種各樣的銅錢,有官造的、私鑄的,重量不同成色不一幣值混亂,使用起來極其不方便。

白銀的加入本應緩解此類情況,沒承想反倒加劇了,以至於出門做買賣,行李中必須帶着剪刀和戥子,還得練就一剪準的絕技。 而日月銀行的出現和皇帝頒佈的一系列法令,正在一步步解決這些給日常生活和經濟生產帶來極大不便的難題。

毫米、釐米、分米、米、公里、克、公斤、噸的概念被明確規定出來,並以官府告示的方式遍佈長江南北、海邊腹地。

但皇帝並沒用強制手段推行,這一點與新政有異曲同工之妙。新的度量衡是通過海軍、陸軍、工廠、海關、銀行、新學等機構悄悄的向日常生活中滲透。

只要和這些機構有往來、有利益關係,不知不覺間就潤物細無聲了。於此同時舊的度量衡體系也沒被廢除,照樣可以使用,只是到了某些關鍵時候必須得換算成新單位。

久而久之,當一部分人習慣了新單位,或者不得不去頻繁使用,新的度量衡系統就會隨着他們傳播開來,再久而久之,舊單位也就自然而然被淘汰了。

這些都是好的變化,或者叫積極向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新政自然也不能例外,同樣有副作用。

比如說一部分士人們抱怨新政的銅臭味太重、忽視了禮法道德;一部分官員則抱怨律法太嚴苛,有悖儒家教誨。

尤其是佛家子弟,90%以上都會在誦唸佛經時悄悄加上對景陽皇帝的惡毒詛咒,希望這位下旨清理全國佛教寺廟,要求僧人必須嚴守清規戒律,不許隨意收受金錢財物,還取消了寺廟田產免稅福利的壞皇帝趕緊淹死!

但他們的法力好像不太夠,景陽十一年眼看就要過去了,皇帝依舊在紫禁城裡活蹦亂跳的,時不時還要去南海子皇莊裡親自授課。

但也不是一點效果沒有,從景陽十一年(1615)底開始,先後有好幾位保皇派骨幹和朝中重臣出了大問題。最先的噩耗是從南京傳來的,陳炬於12月初5死於臥榻,享年76歲。

對於這位老太監的死洪濤倒不是很意外,據司禮監奏報,他從年中就一直臥牀不起,清醒的時候少糊塗的時候多。若不是南京神宮監掌印王國泰悉心照料,尋遍了當地名醫用湯藥續命,怕是都見不到秋天的落葉了。

跟隨報喪文書一起送抵紫禁城大內的還有陳炬的一封親筆信,字跡虛浮無力,顯然是寫於病榻之上。

老太監在信裡說自知命不久矣,無法再爲萬歲爺效力,愧對重託。同時也有深深的遺憾,看不到新政席捲全國的波瀾壯闊,以及百年盛世降臨時的繁華。如果還有來生,願入宮再爲聖上驅使。

“陳炬自朕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不曾疏漏,乃汝輩楷模,理應厚葬。準其棺槨入皇陵與田義並列,在其家鄉御製功德坊表其忠義。”

215.第215章 激烈反應第1059章 公爵夫人032 進步和不足第1043章 規劃亞洲2第739章 越訟121.第121章 拔膿膏079 東林書院2175.第175章 無奈的決定479.第479章 薈萃一堂202.第202章 存錢罐第1046章 最後一塊拼圖2第888章 審美一致522.第522章 抗爭第1098章 小國琉球577.第577章 最後的榮譽064 一石千浪第782章 印度洋的心臟314.第314章 阮香江第904章 最好最壞準備第1002章 風暴角037 紙上談兵596.第596章 林丹汗2第993章 百思不得其解2第1041章 科學和技術第878章 所向披靡410.第410章 京城保衛戰5189.第189章 舉賢不避親第1032章 能買就不搶199.第199章 加快步伐3585.第585章 糧草先行2第926章 答案在緬甸4244.第244章 一場空2第666章 出塞第677章 鄂爾多斯第697章 天師駕到401.第401章 禁和不禁都是生意第735章 奮鬥目標第779章 尼科巴羣島207.第207章 知人善用第104章 十王府2576.第576章 對炮灰的尊重第1086章 三位一體納賢才第704章 以茶馭番第908章 美好的藍圖362.第362章 禍不單行第1012章 中場休息122.第122章 拔膿膏2117.第117章 嘴上全是主義643.第643章 朱大善人不配合第975章 日新月異3636.第636章 幫佛祖清理門戶2196.第196章 走在時代前面的人3第114章 九卿逼宮第1057章 歐洲代表團第913章 故意示弱第698章 仙書010 經筵第959章 十年之後6609.第609章 兵者詭道也第831章 自發性372.第372章 伺機而動第1046章 最後一塊拼圖2471.第471章 塞王2175.第175章 無奈的決定389.第389章 新人新船第1025章 禍水西引2第787章 呂宋熟 大明足559.第559章 積極備戰3第708章 齒軌第737章 真狠人375.第375章 圖上談兵3第1015章 大海撈針263.第263章 天高皇帝遠5第734章 必然分歧305.第305章 南海匪患4615.第615章 反應挺快第970章 太歲頭上動土2第691章 趁熱打鐵第836章 皇帝的野望第1025章 禍水西引2429.第429章 銀行4126.第126章 跳躍式發展205.第205章 太髒第806章 普魯士藍084 意外收穫第959章 十年之後6第942章 攤牌2591.第591章 鐵軌322.第322章 再勝一局第854章 意欲何往?026 外戚的作用522.第522章 抗爭225.第225章 嚴懲首惡不問脅從第1087章 歐洲有變第884章 白與黑2第936章 孟族的報復577.第577章 最後的榮譽第682章 反他孃的!657.第657章 沙皇羅曼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