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鹽禍

先說鹽,明朝的鹽業管理和其它政策如出一轍,兩個字,死板。一看就是抄作業抄來的,而且還不是借鑑,是完全的抄襲。再加上制定者幼稚的想而然之,不光沒有錦上添花,反倒成了累贅。

在明初,鹽的管理部門是戶部的十三個清吏司,基本繼承了元代的辦法,將煮鹽的百姓編爲竈籍。只有上交夠了官府規定的數量,才能獲得相應的糧食和錢。

竈戶等同於奴隸,既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選擇權力,世世代代和牲口一樣。這麼做只有一個好處,便於管理,同時也說明管理者既笨又懶。

在鹽引法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後,邊關糧草告急,於是又臨時打補丁弄出個開中法。這玩意還是抄的,來自於宋朝的折中法。

和一切拍腦門想出來的辦法一樣,開中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了邊關運輸問題,然後隨着時間推移,其副作用也逐漸展露了出來,那就是養出來一批貪婪的官商。

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資本,幾乎壟斷了各地的食鹽銷售渠道,通過層層提價和摻假等方式從中牟取暴利。

再用這些利潤向其它行業滲透,什麼賺錢幹什麼,不求天長日久,只求曾經擁有,神擋殺神佛擋弒佛,進入哪一行就攪亂哪一行。

前幾年被打掉的晉商集團和甬商集團,以及部分朝廷官員勳貴就是其中之一。而更多的這類商人、官員集團,仍舊在利用鹽業大賺黑心錢,向下無休止的剝削竈戶,向上欺瞞朝廷偷逃稅款,無惡不作。

更奇葩的是洪武年間制定的開中法,是按照當時人口計算的鹽引發放數量,近二百年過去了,鹽引數量居然一點沒變,還是按照洪武年間人口數量爲基礎。

人口增長了那麼多,鹽引一點沒變化,可沒有一個地方缺鹽,食鹽價格也不曾大幅增高。難道是大明百姓都提前進入少鹽少油的健康生活了嗎?又或者是有不通過官府管控的食鹽大量進入了市場?

答案顯然是後者,按照戶部的記錄,從萬曆元年到景陽十年,大明的食鹽產量都在4.8億斤左右,多的時候也超不過5億斤,少的時候不低於4.6億斤。

那萬曆年間有多少人口呢,這個數字全大明就沒一個人知道,包括皇帝。明朝空有一種叫黃冊的戶籍制度,卻很少被認真執行過,大多數時間只依照祖訓辦理,包括稅收,恨不得一二百年也不變動。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做過一次人口普查,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大約在6000多萬,再加上600多萬軍籍,人口總數應該在7000萬出點頭。

按照規定,登記人口戶籍的黃冊應該十年一更新,但從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皇帝認真執行過,即便更新了黃冊也全是糊弄,數據沒譜兒到離譜兒。

爲啥這麼說呢,很簡單,把萬曆朝的黃冊拿出來和洪武年十四年的黃冊對比就會發現,很多府縣的人口數量愣是絲毫未改變,且人名都是一樣的。

如果這些黃冊可信,那就說明很多地方二百多年了不光人口沒變化,且大部分人的壽命都長達二百多歲,整村整縣的全是活王八。

爲什麼明朝皇帝都不遵守祖訓,沒按照十年一次做普查人口呢?答案很簡單,從頭就沒把根兒種正。朱元璋普查人口,唯一的目的就是爲了徵稅,不算清楚人頭,沒法確定稅賦。

可是到了他的兒孫手裡,這件事就沒人樂意去做了。爲啥呢,因爲祖訓裡說了不讓加稅。既然不讓加稅,那知道人口增長多少又有啥意義呢。朝臣們更不願意查了,因爲人口多了,稅賦就要多,可朝廷不讓加稅,誰收的稅多誰就是盤剝人民,光捱罵了得不到一點好處。

另外人口普查是個十分耗費人力和物力的工作,還會牽扯到田畝分配、衛所逃兵、勞役輕重和稅賦等一系列問題,一旦查清楚了就會讓官僚資本和既得利益集團受到很大損失。

所以從皇帝到朝臣都沒有花大力氣查清楚的需求,或者說根本查不清,阻力太大。秉承着你糊弄我、我糊弄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原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洪濤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登基的,正好趕上黃冊更新。可上臺之初千頭萬緒,連朝堂內部都擺不平,根本沒能力做全國性的普查。

到了景陽十年(1614),朝堂內部基本擺平了,有能力進行人口普查了,命令一下,搞了小兩年,才發現效果依舊不盡如人意。很多地方官員還是抱着老觀念,根本不把人口普查當回事,胡亂報個數字上去敷衍了事。

這可能就是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光把中央官員搞定,只能把控住國家的大發展方向,想完善細節,就離不開對整個官場配合。否則方向走對了,也不見得就可以有好結果。

景陽十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是1.1億,準確肯定是談不上,以多地的普查結果推測,實際人口數量要遠高於這個數字。

那好,就拿1.1億人口爲準,去分4.8億斤的食鹽產量,就會得出4.4斤的平均值。這只是理想數字,不包含各種損耗,實際數值肯定要更低些。

4.4斤的每人每年平均值夠不夠用呢?繼續用數字說話。明代的斤是590多克,一頓乘除之後,就得出了大明百姓每人每天的食鹽消耗量,爲7.1克。

看到這個數字,後世的很多人馬上就會驚呼,哎呀,原來古人就懂得少鹽養生啊,我們又遙遙領先啦!

那麼實際情況是不是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大明百姓肚子裡沒那麼多油水,也沒有各種機械輔助,每天就算啥也不幹,光行走路程就要甩後世人幾條街,重體力勞動很普遍,所以食鹽的攝入量很高。

並且除了人要攝入食鹽之外,牲口也得定期補充食鹽,再加上古代提純工藝不夠,食鹽裡面的雜質含量比較多,綜合算起來,把7.1克乘3恐怕都不太夠用。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官府控制的食鹽供應量連全國需求量的一半都達不到,那剩下差額是誰給補上的呢?答案也很簡單,私鹽販子。

鹽是朝廷禁榷商品,也是重要的稅收來源,爲什麼私鹽產業的規模如此之大,難不成滿朝文武都是瞎子、聾子,連帶着皇帝也是笨蛋,不知道下旨取締?

官員們肯定不瞎不聾,皇帝也肯定不笨,但他們都管不了。因爲私鹽產業的主要經營者就是官員,而皇帝無法與全體官員爲敵。爲了維持統治,只能睜隻眼閉隻眼,任憑這些人從國家和民衆身上兩頭吸血。

第825章 重頭戲第914章 叔爺的背刺第932章 沙廉港3085 各懷鬼胎第763章 脆弱的聯盟第822章 諜影重重3第892章 于闐戰役第796章 突傳噩耗第800章 爲君之道第674章 戰略佈局2094 初步解決方案305.第305章 南海匪患4第854章 意欲何往?078 東林書院136.第136章 對臺戲第113章 會試和京察2587.第587章 種族天賦第739章 越訟642.第642章 又是他!384.第384章 得加錢!411.第411章 京城保衛戰6205.第205章 太髒045 內閣127.第127章 《半月談》第830章 赤峰474.第474章 放長線的底氣063 君無戲言第850章 鹽務2第707章 戰備公路第699章 仙術056 閒人生事651.第651章 一個時代的落幕第685章 見面不如聞名457.第457章 通州大營第816章 秘密工作2154.第154章 內憂外患2第724章 擠兌4321.第321章 贗品第705章 爛攤子088 甜蜜的誘惑385.第385章 大混子020 萬曆皇帝363.第363章 南洋總督第810章 三品黑淑人356.第356章 人盡其才597.第597章 大金國378.第378章 是明軍乾的600.第600章 投其所好567.第567章 旁觀者清366.第366章 好大一盤棋第689章 遲來的炮036 精神力583.第583章 太監監國第753章 新軍制6第810章 三品黑淑人631.第631章 當好官並不難第104章 十王府2第752章 新軍制5379.第379章 是明軍乾的2335.第335章 不同以往第103章 十王府(盟主加更2)171.第171章 代價2462.第462章 士別三日2328.第328章 敏感話題331.第331章 珍倪和爆箱第111章 搖旗吶喊053 忠臣423.第423章 新與舊2168.第168章 三十六行5100 又贏一小局第747章 富峪城第728章 織網657.第657章 沙皇羅曼諾夫第884章 白與黑2372.第372章 伺機而動119.第119章 金榜題名297.第297章 二桃殺三士2第946章 大廈將傾404.第404章 戰報2449.第449章 冤大頭來了582.第582章 御駕親征401.第401章 禁和不禁都是生意411.第411章 京城保衛戰6第756章 荷蘭特使3第899章 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263.第263章 天高皇帝遠5360.第360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2546.第546章 收網第939章 皇帝幫着撒謊146.第146章 銀貴(白銀盟主5)419.第419章 鐵與火的風暴第940章 不可不防第729章 女人的威力511.第511章 新政猛於虎537.第537章 工廠和民風352.第352章 知識就是一切059 救災如救火658.第658章 危機感第823章 諜影重重4第917章 大炮一響,國庫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