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偉說道:“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它最早源於五代時的後蜀國。”
“後蜀國國君孟昶是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叫他的一個手下在桃木板上寫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爲桃符掛在他住室的門框上。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副春聯。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着春意常在。”
“從此以後,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不僅在文字上用駢體聯語來代替‘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但可以辟邪驅災,而且還增加了祈福和祝願的內容,是人們耳目一新,在全國掀起了一股貼春聯的新潮流。”
鍾國正是第一次聽到關於春聯的典故,不曉得桃符是哄麼意思,就問:“易書記,哄麼是桃符啊?”
易大偉笑了笑,說道:“春聯可以說是源於桃符。桃符就是我國古代掛在門上的,畫着或刻有辟邪圖形式或字跡的兩塊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年在我國民間每逢過年,大家都習慣性的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鬱壘’桃符的習俗。”
“人們之所以懸掛桃符,也是有一個來歷的。在中國古代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就要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和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馬上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沒有不害怕神荼和鬱壘的。於是民間就有桃木刻成他們的摸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刻上神荼和鬱壘的桃木板就被稱爲桃符。那時候,桃符的長寬是有標準的,一般是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這就是當時的人們爲哄麼懸掛桃符的緣故。”
“到了宋代,人們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詩裡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的就是當時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
“隨着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過去桃符肩負的驅災辟邪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桃符的內容,則演化爲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這樣一來,桃符就既不失桃木鎮邪驅災的意義,又可以表達自己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還可以用來裝飾門戶,達到美觀。”
“唐朝以後,人們除了懸掛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朝唐太宗每次生病的時候,總是會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就下令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唐太宗了。之後,唐太宗就叫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從此在民間廣爲流傳起來。”
“當然,春聯一詞的出現,那是明代初年的事了。朱元璋非常喜歡家家戶戶除夕貼桃符。他當上皇帝后,在一年的除夕前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書寫春聯貼在門框上,以迎接新春。從那時開始,春聯一詞正式出現。”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他一見到寫得好的春聯,就讚不絕口。在巡視時,他看到有一家人沒有貼春聯,很生氣,就詢問是哄麼原因。隨從告訴他,這是一家專門殺豬、劁豬的師傅,過年特別的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
“朱元璋聽後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爲這家人寫了一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當他再次巡視時,發現這家人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哪麼一回事。”
“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說,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已經高懸在中堂,每天都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後很高興,命令隨從賞給這家人三十兩銀子。”
“所以呀,春聯的得名和、推廣和普及,進而成爲人們的一種習慣,成爲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與朱元璋離不開的。”
易大偉接着說道:“在歷史上,貼春聯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就是王羲之的三貼春聯。讀過書的人都曉得,王羲之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大書法家。他獨創圓轉流利麗格,兼善隸書、草書、正書、行書各體,被人們尊稱爲‘書聖’,稱他寫的字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有一年,王羲之剛剛搬進新居,又喜逢新春佳節,情興大發,就揮毫寫了一對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對聯剛剛貼出不久,就被當地酷愛他手跡的書法愛好者偷偷揭去了。”
“不得已,他只好再寫一副對聯:鶯啼北里,燕語南鄰。誰知這副對聯貼出不久,又被人悄悄揭去了。臨近除夕,急得王夫人直催他再寫一副。”
“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來文房四寶,執筆又寫了一副,叫兒子將對聯攔腰剪斷,先貼上半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半截對聯貼出後,人們看了,認爲不吉利,再沒有人來揭去貼在自家門口了。”
“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牀,親自將對聯的另半截貼在下面。於是,全聯就成爲: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街坊鄰里一看,無不拍手稱妙。”
胡志良聽到這裡,忍不住大聲說:“易書記,你對春聯這麼瞭解,一定是寫春聯的高手,你就現場寫一副對聯吧!”
易大偉笑呵呵地說道:“談不上高手,談不上高手,我也是學着寫寫而已。我想了想,你們先看看,行不行?”
說完,易大偉順口唸了出來:“搭幫科學威力大,年年豐收存餘款;全靠黨的政策好,家家致富建新房。”
大家就紛紛說“好,好”、“妙,妙”的。
鍾國正心想,易大偉的這對聯好是好,就是太直白了,沒有哄麼文藝性。他正在想如何再擬一幅對聯時,大家已經開始爲易大偉的對聯敬酒了,只好不再去想,就跟着大家敬易大偉的酒。
農村自己燒的紅薯酒,酒精度數低,加上有些潤田潤田,喝起來特別容易進口。所以在農村喝酒,很少看到有用酒杯喝酒的,一般都是用飯碗來喝酒的。
好在每次倒酒都是倒半碗酒,特別是越喝到後面,喝的分量就越少,半碗酒基本上要分成三次四次才喝完,和用酒杯喝酒也差不了多少了。
胡云歡端起半碗酒走到易大偉身邊,對他說道:“易書記,感謝您這麼多年來,對我的關心和關照,我借花獻佛,敬您兩杯酒,祝你豬年諸事順意,早日高升!”
說完就喝酒。碗還沒有捱到嘴巴,就被胡志良叫住了。
胡志良說道:“雲歡,你祝易書記高升,高升酒是六杯,不是兩杯,你不記得啦?”
胡云歡一愣,馬上笑道:“我的意思是,易書記高升是好事,好事成雙,先喝一個好事成雙酒,再喝兩個好事成雙酒,三個好事成雙,不就是六位高升了嗎?”
鄧秘書立即答道:“你這個文化輔導員還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這麼一件事被你一講,就講成了一種濃濃的文化味道!喝酒都成了一種有文化的事情了!”
胡云歡笑着接過話來說道:“鄧秘書,你還真說對了。有文化的人喝酒,那是詩情畫意;沒文化的人喝酒,那是戰天鬥地。你看李白的那些詩,有幾首不是喝酒喝出來的?如果不是喝酒喝出來的話,杜甫也就不會寫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詩句了!你們說說,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易大偉一聽也來了興趣,就說道:“那你要背出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這首七言古詩來。背一段喝一杯,好不好?”
胡云歡猶豫了一下,滿口答應了。
胡云歡說道:“我敬您第一杯,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然後碰了碰易大偉的碗,喝了一口。
易大偉微笑着喝了一口。
“第二杯。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大家看向了易大偉。易大偉端起碗,又喝了一口。
“第三杯。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大家看向了胡云歡,感到了一種驚奇。
“第四杯。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大家又微笑着看向了易大偉。易大偉喝下了第四口酒。
“第五杯。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大家沒有想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還真是杜甫寫的詩。以前還以爲是別人亂說的呢。
“第六杯。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