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聖將腦海裡出現的負面情緒斬滅,對着道宮方向,朗聲道:“李師當真如此不近人情,不肯給在下留一條明路?”
百里之外,遙遙傳來道聖的呵斥聲:“滾。”
儒聖不怒反笑,一主三次共計四條大道出現在他背後,腳踩浩然正氣長河衝向道宮,直到門口才止住身形。
激盪而起的狂風,伴隨着風雷之勢,狠狠朝道宮掃了過去,剎那間,道宮飛石走沙,一片狼藉。
遭遇突然襲擊的道宮弟子,或四處奔跑尖叫,或手持兵器如臨大敵,或躲在自認爲安全的角落不敢吭聲,場面極度混亂。
身在道宮後山的道聖,三兩步來到道宮門口,面沉如水,語氣幽然道:“儒聖真是好大的威風,你若真有本事,就將這數萬道宮弟子屠了,看貧道會不會眨一下眼睛?”
道聖是真的被儒聖給激怒了,他沒想過儒聖會昏了頭對道宮弟子下手,否則的話,他會阻止儒聖出手。
“自上古那位超脫以來,你儒聖是第一個敢以大欺小直接對道宮普通弟子下手的,貧道佩服。”
儒聖輕笑一聲,不可置否:“只是試探一下道宮弟子的修爲境界,談不上下手,李師莫要輕易扣下來一頂大帽子,在下可擔待不起。”
“李師亦不必拿那位壓在下,那位整整一萬年沒顯露過蹤跡,說不定早就離開這方世界去了別處。”
“再說一些普通弟子的生死,那位當真就會在意嗎?”
道聖乾脆利落側身讓開一條路,指着匯聚一處往門口趕來的一衆道宮弟子,面帶譏笑:“胡亂猜測毫無意義,儒聖不如試一試。”
“將這些普通弟子全都屠了,試試那位還在不在這方世界?試試那位是否在意這些普通弟子?試試聖人境會不會隕落?”
一字一句,重重敲進儒聖心底。
儒聖臉上閃過一抹尷尬之色,隨即恢復正常,輕鬆笑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在下亦非濫殺無辜之徒,豈能隨意殺害這些普通弟子驗證猜測?”
道聖聞言雙眼微眯,毫不客氣道:“與貧道鬥法,你又不是對手,以大欺小,你又不敢,那你還賴在道宮做甚?還不快滾?”
儒聖臉色難看到了極點,這是他今日第三次被性情大變的道聖呵斥滾蛋,他堂堂聖人,儒家開派祖師,難道不要面子的嗎?
“李師就不想知道,在下明明技不如人,卻敢上道宮與你談條件?”
道聖擺了擺手道:“或許是因爲貧道當年寬宏大量助你成道,你如今長本事了,還想得寸進尺;或許你覺得自己身懷四條大道,能與貧道一較高下;亦或者你認爲貧道很好說話,想賭一把。”
“對貧道來說,你出於什麼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貧道不想和你談條件。”
儒聖沒有理會道聖的話語,自顧笑着說道:“李師難道沒發現,在下是一個人來的道宮,還有人沒跟着一起來嗎?”
道聖聞言神色微動,伸手掐算一番,沉聲問道:“通天那殺胚?”
儒聖笑容滿面道:“李師高明,在下佩服,沒來的人,正是與李師同出道門的通天劍主。”
道聖神色淡然道:“那又如何?道宮一門四聖,外加與道宮聯盟的新晉聖人境泰山神君,莫說僅僅你和通天兩名聖人境聯手,便是翻上一倍,都奈何不了貧道和道宮。”
儒聖搖了搖頭道:“不不不,李師誤會了,若是論道鬥法,在下就算和通天劍主捆在一起,都不見得會是李師的對手。”
“莫說李師還能號召另外四名聖人境幫手,無論單打還是羣鬥,在下與通天劍主除了敗北別無他途。”
“是故,在下和通天劍主商議了一番,對付不了人,那就對付樹,不管怎麼樣,樹總要比人更容易對付。”
道聖臉色微變:“你們要打建木神樹的主意?”
儒聖一臉贊同道:“李師猜的沒錯,在下來道宮之前,就和通天劍主達成一致,由在下上道宮與李師談條件,他潛伏在外,隨時準備動手斬斷建木神樹幼苗。”
“若在下不能得到李師的承諾,亦或者三天之內未出現在通天劍主面前,他便會伺機而動,確保趕在建木神樹徹底成熟之前,將建木神樹斬斷,大家竹籃打水一場空,超脫境機緣誰也別想要。”
道聖冷笑道:“儒聖所言,恕貧道不敢苟同,只要貧道今日在此鎮壓了你,接着想方設法找到通天的蹤跡,消大禍於無形,便可高枕無憂。”
“況且建木神樹有莊周通宵達旦在旁邊看護,通天可見不得有機會能得手。”
儒聖笑了笑道:“在下認爲有必要糾正李師幾點,其一,在下雖然修爲不及李師,但畢竟是聖人境,李師想要鎮壓在下,可沒那麼容易。”
“其二,通天劍主雖然號稱劍主,最爲擅長殺伐之道,可他畢竟是根正苗紅的道門傳人,各類道門神通法術都有修習,比起李師雖有不及,可要說自保,卻綽綽有餘。”
“其三,莊周雖然天資橫溢,業已踏入聖人境,但他因爲常期受到李師壓制,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天賦優勢,直到前些年才抓住機會,趁機踏入聖人境。”
“莊周成聖的時間實在太短,他雖在成聖前積累了一些底蘊,但談不上有多深,劍主若一聲心思要斬樹,莊周鐵定攔不住,李師以爲如何?”
道聖慢條斯理回道:“所以你是在威脅貧道,威脅道宮?”
儒聖斷然否決道:“不,在下只是在爲自己掙一份機緣。”
道聖默然不語,場間氣氛一頓凝滯。
儒聖推測先前的話語起了幾分作用,跟着趁熱打鐵說道:“非是在下和通天劍主非得與李師過不去,而是超脫境的機緣實在誘人。”
“我等前後等了多少萬年,就爲了能有朝一日超脫於世,從此再也不用經歷天人五衰,永世不滅。”
“李師亦是同道中人,理應感同身受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