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雖然運十的研究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但是畢竟這款飛機由於某些原因,前途已經開始被蒙上陰影了,現在秦總說可以推向國際市場,可以賣出去,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秦總,非常感謝。”馬老說道。
秦觀想了想,繼續說道:“同時,我們還可以用它來進行預警機的改進,聯合114所,利用我們現在的發達的電子技術,製造出一款空中預警機來,如果國內空軍不裝備的話,也可以推向國際市場。”
空中預警機,是空戰力量的倍增器,現在的空軍,即將擁有先進的戰鬥機,但是,還沒有可靠的空中預警機。
所以,秦觀有信心讓空軍裝備,但是這個項目是自己提出的,就算是個出口項目了,國內空軍不裝備,自己也有能力把它推向國際市場。
空中預警機,難度很大,以前漢國自己曾經研製過空警一號,可惜因爲國內的技術水平太差,最終不了了之。
但是現在就不同了。
現在鷹國的e-3預警機,頂部的大盤子裡面,也是平板縫隙雷達天線而已,而己方已經攻克了這種雷達天線的研製難關,也搞出來了脈衝多普勒雷達,也就是說,所有的技術都已經攻克了,就剩下生產了而已。
只要己方把這些技術移植過來就行了,同時,由於己方在電子計算機領域內的突破,後期的數據處理也不會有問題的。
同時,自己和大衛國也開始談判有關固態雷達的技術,其實就是相控陣雷達的技術,等到這些技術到手,己方說不定能提前搞出機載相控陣雷達,再從武器墳場裡面獲得技術,可以說,後世的空警2000,也能提前面世。
現在所缺的,就是一款合適的平臺而已,後世的漢國也是因爲缺乏平臺,最終採用了熊國的伊爾-76運輸機。
這種運輸機,噪音大,舒適性差,絕對不是預警機的合適載機,看看後世,鷹國的預警機,採用的是客機的機體,客機纔夠舒服。
其實,歷史上也曾有過用運十機體來改進預警機的設想,可惜最終只是一個模型而已,這個模型讓人唏噓。
現在,既然秦觀來到了這裡,絕對不會讓這些唏噓再次出現,必須要變成現實。
“秦總,感謝您對我們項目的支持。”聽到這裡,馬老相當感動:“我們的飛機,氣動外形完全有一手的數據,上面頂個大盤子,我們也能保證飛行安全。”
“我們這款飛機,還有什麼短板嗎?”秦觀繼續問道:“如果有任何的技術問題,可以告訴我,我可以幫忙想辦法。”
聽到秦觀的話,馬老說道:“秦總,如果說問題的話,還是咱們的發動機。”
任何的飛機研製中,發動機都是一個大問題,現在的運十也不例外。
“當初,爲了咱們運十項目,同步進行了配套的渦扇八的開發,但是現在,這款發動機的開發,一直都是舉步維艱的,所以,我們現在總裝的這架誒及,使用的還是jt3d發動機。”
馬老說道:“發動機項目,一直在拖咱們後腿啊!”
漢國的航空工業,一直都是冒進的,把一切都想得太簡單了,臺架上的渦扇六一直問題不斷,最終只能是下馬的結局。
而爲運十配套的渦扇八,也是這樣。
華亭市接到運十的任務後,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把研製大推力渦輪發動機的艱鉅任務,交給華亭長征機械廠,這是後世的漢國華亭航空發動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作爲大型客機項目的重點配套項目。
整個項目調動了大批的工廠,僅僅華亭市的參建單位就有50多家,如部件生產有華亭電工機械廠、華亭汽車齒輪機廠、華亭油嘴油泵廠等9家單位;葉片生產有3035工廠、華亭汽輪機廠、五一電機廠、人民電機廠等8家企業;鍛鑄件生產有華亭重型機器廠、華亭電機鍛造廠等1陸家單位。
他們充分體現“大團結、大協作”,“服從全局,甘當配角”的精神。在發動機研製中,開發了12項新材料,攻克了鈦合金焊接、等離子噴塗、真空釺焊等數十項新工藝。1974年底首臺發動機總裝完成。
1975年7月1日,首臺發動機上臺試車一次成功,之後第二輪研製生產4臺,其中,第3臺用於吊裝在“運十”飛機上試飛,其餘3臺分別用於分階段探索性長期試車、全程長期試車和臺架長期壽命試車等。
但是,爲了保證運十的順利首飛,他們不敢把渦扇八裝上來,還是用民航的備用零件,畢竟渦扇八其實就是逆向jt3d來的,他們還是決定用這款民航倉庫裡面的機器來飛。
其中有沒有搞大躍進之類的,秦觀就不願意去深究了,總之,現在馬老是提出了這個難題,發動機是拖後腿的。
繼續支持渦扇八項目嗎?
當然不是,秦觀沒有這個信心。
“發動機的確是一個短板。”秦觀說道:“咱們在發動機的研製上,要有很多的路走,現在,咱們的空軍,計劃展開第三代發動機的預研,在這個項目上,我提出的建議,就是先研製核心機,等到空軍的核心機研製成功了之後,就可以進行各項改進,比如改爲大涵道比的客機發動機。”
漢國的發動機研製,和國外是不同的,國外是先研製核心機,核心機出來了之後,進行不同的配套,得到不同的動力體系。
暫時用這些備份發動機來飛,波音公司也不能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