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戰線已經基本穩定在了貝藏鬆和土倫一線,五分之四的高盧國國土淪陷,雙方的兵力損失都超過了八百萬人,而整個戰線卻被推入了協約國境內縱深。因爲斐迪南大公的倖免,讓整個國家有了更強的凝聚力,三年的大戰之後,巴爾幹已經完全淪陷於奧匈帝國之手。來自西部特區的物資,得以通過中大陸和斯曼帝國,源源不斷的運入巴爾幹地區。
這些同盟國急需的物資,通過條頓國之前秘密修建的巴格達鐵路線,以及奧匈帝國內部的鐵路,源源不斷的支援到前線,有力的促進了條奧工業能力的發揮。如今華蘭進入條奧的民工已經超過兩百萬人,他們以華蘭特有的三班輪休方式,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生產着槍支彈藥,讓前線獲得了充足的物資。
華蘭民工的聰明好學與紮實肯幹,獲得了條頓人的一致好評,這些原本在下游產業中工作的工人,漸漸擴散到了包括軍工和造船業等要害產業,給予了條奧兩國有力的支持,讓他們得以抽出更多的人手,加入到西大陸的大戰之中。
本來華蘭宣佈加入協約國集團,並準備出兵西大陸參戰,應該使得同盟國這條物資補給路線斷絕。但是趙守宏卻始終裝傻,他以民間出口爲藉口,拒不封鎖同盟國的物資供應,使得條奧兩國物資充足。
鑑於這種情況,撒爾國有些急眼了,他們很清楚,這些至關重要的物資進入條奧兩國,將會極大的增強其戰鬥力。如何卡死這條運輸通道,成了撒爾人的心病。很快波斯在撒爾國的慫恿下,加入到了協約國集團之中。
波斯本來是撒爾條頓兩國的博弈之地,後來爲了緩和協約國內部的關係,撒爾羅剎兩國進行了談判,雙方劃分了勢力範圍。從此之後波斯北方成了羅剎國的勢力範圍,而在南方則是撒爾國的。
羅剎國發生動盪之後,西部特區的軍隊有佔據了整個中大陸,切斷了羅剎國與波斯的陸上聯繫,因此撒爾人趁機完全跟掌控了波斯。如今斯曼帝國成爲了同盟國的生命運輸線,撒爾人自然想要將其切斷。
可是自從1914年對斯曼帝國大海戰功敗垂成之後,迫使當時的撒爾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辭職。撒爾人在地中海和埃及的勢力遭到了重創,致使他們難以單獨進攻斯曼帝國,這個時候協約國集團自然想到了他們的附庸。
在協約國諸強看來,斯曼帝國的陸軍十分孱弱,除了擁有地利之外,最多隻能算是烏合之衆。如果能夠動員處於中立地位的傀儡政權就近出兵,從幾個方向同時圍攻斯曼帝國,撒爾國也從埃及出兵,四下合圍足以迫使斯曼帝國投降。
正是基於這種判斷,讓撒爾人慫恿波斯卡扎爾王朝的蘇丹艾哈邁德宣佈加入協約國集團,並盡起全國之兵進攻斯曼帝國。與此同時,撒爾國支持的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和沙特的阿齊茲部落一起出兵,大有全力圍剿斯曼帝國的態勢。
作爲中大陸連接東西大陸的交通要道,斯曼帝國陸軍實力孱弱,趙守宏怎麼會不知道。他現在所想的主要是從兩大軍事集團身上拼命的賺錢,同時儘量延長大戰的時間,這是他的既定策略。爲了維持同盟國的這條生命線,趙守宏早已開始着手武裝斯曼帝國。
不少武器在運送途中,被趙守宏秘密的賣給斯曼帝國,在他的提議下,條頓國也派出了不少軍官,訓練這支魚腩軍隊。條頓國同樣清楚這條生命線的意義,因此他們不遺餘力的訓練斯曼軍隊,讓他們的素質快速提高。斯曼士兵的戰鬥精神沒有問題,加上有了條頓式訓練和精良的裝備補充,使得這支軍隊很快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如今高加索的白羅剎軍在鄧尼金的指揮下,全力進攻紅羅,對斯曼帝國根本不感興趣。斯曼帝國得以脫身出來,集中全部主力應付來自幾個方向的進攻。作爲條頓國在斯曼帝國的最高軍事顧問,魯登道夫中將提出了避實擊虛,先殲滅一路再論其他的戰略部署。
斯曼軍隊在對付沙特和埃及撒爾軍方面節節抵抗,卻將主力放到了東方。波斯軍隊攻入斯曼帝國境內,但很快遭到了斯曼軍主力的埋伏,連場大戰之下,戰鬥力本就不強的波斯軍隊喪失殆盡,國內一片恐慌。
增援而來的阿富汗軍隊再次被引誘,斯曼軍假裝全軍進攻波斯首都德黑蘭,誘使阿富汗軍隊前往切斷奧斯曼軍後勤補給線,結果被伏兵全殲。失去了大部隊的兩國很快遭到斯曼帝國的吞併,一支先頭部隊甚至前進到齋尼邊境,讓駐齋尼的撒爾軍好一陣緊張。
駐齋尼的撒爾軍維穩任務太重,難以進行反攻,他們只能嚴守邊境,防止對方的進攻。斯曼大軍對此毫不理會,他們再次揮軍向西一舉殲滅了沙特,並全面掌控了內志地區,隨後魯登道夫中將集中兵力進攻西奈半島,一直將撒爾人趕過了蘇伊士運河。
斯曼軍隊一通乾淨利落的組合拳,打得撒爾人暈頭轉向,一羣中東小弟紛紛陷落,斯曼帝國反而領土大增。撒爾人打算讓華蘭的參戰軍派出部隊幫助他們防守齋尼,伺機反攻波斯,可是高盧人卻不同意了。
如今西大陸地面戰正是緊要關頭,高盧國國土即將不保,而撒爾人卻只顧着自己的利益,想讓華蘭軍隊幫助他們守殖民地。這樣的做法別說是高盧國,就連白鷹國也不同意的。
爲了照顧盟友的情緒,撒爾人只好收回了這個想法,同時催促參戰軍趕快加入到戰場中。很快由徐樹錚率領的十萬大軍先期出發,他們將作爲第一批先遣隊,先乘坐貨輪越過廣袤的東大洋,到白鷹國進行下一階段的訓練,並由白鷹國方面配齊各種武器。隨後這支部隊將橫穿白鷹國大陸,從紐約上船直接前往高盧國前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