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休息了一夜的穿越者軍隊再次集結起來,在全城市民的歡送和期盼之下,列隊開出了格洛斯特城,準備前往城市東北方的巴頓山堡壘,給被困在那裡的末代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解圍。
除了他們之外,提奧法努公主也竭力從城內徵發壯士,召集了一支八十人的小部隊隨行。
由於缺乏足夠數量的交通工具,再加上道路條件惡劣,王秋這一次並沒有讓戰士們乘着卡車或麪包車前進,而是命令他們負重步行趕赴戰場——也算是一次野外長途拉練的實戰測試。
當然,爲了以防萬一,主要是防備盎格魯蠻族可能的伏擊,王秋早早地放出了無人機,初步確定過敵人的動向。還安排了一部分人坐着加裝了機槍的越野車隨行保護,以防戰士們在長途行軍體力耗盡的時候遭遇戰鬥。而王秋本人自然也不會同甘共苦,而是舒舒服服地坐在了一輛越野車的副駕駛座上。
從這架無人機拍攝的畫面來看,盎格魯蠻族似乎被徹底嚇破了膽,早就已經遠遠地逃離了格洛斯特城,幾處被丟棄的營地都是遍地狼藉、空空蕩蕩,而巴頓山上的那座堡壘,倒是依然飄揚着羅馬人的鷹旗。
Wшw ◆TTKдN ◆℃o
接下來,這支僱傭軍幾乎是一走出格洛斯特城,就能充分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孤寂與荒涼。
——從格洛斯特城到巴頓山的大約二十公里路程,只有城郊附近有一片不算大的耕地,零零星星地散落着幾座農莊。而在接下來的路程之中,除了偶爾能看到一些飛禽野獸出沒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人煙,就算偶爾看到幾條小道,通常也早就已經被淹沒在雜草叢林之中,難以辨別清楚。
放眼望去,遼闊的天地之間一片蒼茫,廣袤的原野荒草叢生,森林和草原全都渺無人煙。可見此時的不列顛實在是人口稀少,墾殖不廣,荒野遍地……似乎很符合那些環保主義者的理想美景。
但在王秋這個黑心殖民者的眼裡,卻是一番極端悲催的景象——明明自然資源這麼豐富,卻沒有足夠的人口來開採!這簡直就是活脫脫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羣太監上青-樓”啊!
當然,對於殖民開發來說,人口稠密有人口稠密的好處,人煙稀少也有人煙稀少的好處。不列顛這地方人煙稀少,也就意味着敵人難以集結起絕對優勢的龐大兵力,用人海戰術來淹沒穿越者的先進軍隊。
——如果敵人的數量比你的子彈還多,那麼小股探險隊對大片土地的奇蹟征服就很難實現了。
而且,以這個時代的落後冶金技術來看,即使是穿越者招募的本地附庸軍隊(原則上只裝備冷兵器)在跟其它勢力開戰的時候,也足以憑藉武器上的絕對優勢,在白刃戰鬥中大佔便宜。
在開赴巴頓山的這一路上,王秋一直在把玩昨天繳獲的一把羅馬式短劍,並且爲這件武器的做工之差、硬度之低而深感驚詫。他從前聽說古代羅馬士兵用熟鐵做的鐵劍打仗,結果在戰鬥的時候一刺就彎,要用腳踩直再刺,最初還不是很相信,但如今看看手裡這把能夠掰彎的羅馬短劍,王秋終於不得不信了。
——根據他親手做的實驗,這種短劍居然可以用小斧頭一擊劈斷!簡直比砍樹還要輕鬆!
沒辦法,從共和國時代到帝國末期,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古代的羅馬工匠都一直沒有能夠很好地掌握鼓風機、熔爐、淬火和煤炭冶鐵的複雜技術,儘管強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憑着龐大的財力和權勢,建造了不少規模宏大的冶鐵作坊,可以生產出成噸的鐵釘與鐵環,但他們造出的鋼鐵武器,質量卻實在不佳。
得益於羅馬軍團橫掃地中海無敵手的赫赫武功,古羅馬軍團士兵使用的標準制式短劍,被當時的詩人們誇張地稱之爲“征服世界之劍”,但是,上述這種古羅馬短劍,雖然有着這樣一個響亮的名頭,其實按現代標準來看,其質量是非常差的。首先,它的劍身都是未經淬火的,因此質地非常的軟,並且普遍只有三四十釐米長——如果劍身造得太長的話,會很容易折斷或是彎曲,根本沒法進行有效的刺擊。
而且,由於古羅馬短劍的材質不夠硬,所以刃口也無法弄得很鋒利,導致羅馬短劍基本上只能用來刺擊,像電影中那種一劍砍掉敵人腦袋的鏡頭,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當年羅馬元老們集體刺殺凱撒的時候,凱撒之所以在猝不及防之下連續捱了幾十劍都一時沒死,就是因爲羅馬短劍在砍劈方面的嚴重不給力。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在元老院刺殺凱撒的時候,兇手們無法攜帶戰斧之類的長兵器的緣故。
想要提高武器的硬度,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古代工匠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淬火,也就是對鐵器進行熱處理。不過在淬火之後,武器雖然會變硬,但同樣也會變脆,打鬥起來很容易折斷。古羅馬人淬火之後造出的鋼鐵小刀和鑿子幾乎脆得像玻璃,只能放在作坊裡給工匠用,根本沒法拿上戰場。
羅馬人爲什麼“偏愛”短劍也是這個原因:有人說他們一手執盾,所以劍不能太長,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個原因——區區三四十釐米的劍身,即使拿盾也不夠順手,而且要刺殺只能貼身肉搏,這是很危險的——真正的問題是他們的鐵太軟,劍又是主要用於刺,所以不能做得很長。因爲如此軟的鐵,如果稍微長一點就更容易刺彎,變成那種電影道具了。所以羅馬人只能將就着用短劍了——越短越不容易彎嘛。
但中-國人卻在戰國時代就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那就是對刀劍進行局部淬火——具體來說,就是僅僅將劍刃和劍尖淬火,而劍身則不淬火,這樣處理過的鐵劍,既能保證刃口部分有足夠的鋒利和尖銳,但同時又不會過度破壞劍身的韌性。可惜歐洲人卻一直沒能摸索出這樣雞賊的取巧辦法……
更可怕的是,中世紀歐洲人的鋼鐵武器,都是用手工鍛打出來的,無法大規模批量化鑄造!
——在春秋末期就學會了鑄造鐵鼎,戰國時代已經大批鑄造鐵劍的中-國人恐怕很難想像,歐洲人掌握鑄鐵技術的年代,居然要到公元十六世紀,也就是文藝復興開始的兩百年後,他們才學會了高爐鍊鐵的技巧,懂得了如何通過把高溫鐵水傾倒在範(模型)中的辦法,來一次性鑄造大批的鐵器。
在此之前,從古羅馬帝國到中世紀,歐洲人一直都沒有親眼見過明亮美麗的鐵水是什麼模樣。
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古代歐洲工匠們鍊鐵的方式,是把鐵礦石和木炭放在鍊鐵爐裡一起燒,燒出一個混合着熟鐵與礦渣的金屬團,這種金屬團會被做成長棒形狀,出售到鐵匠手裡,鐵匠再耐心地用捶打的方式,去除礦渣,然後慢慢錘成各種鐵器和鋼製刀劍……這種去除礦渣的辦法,完全要看鐵匠的手藝好壞。可惜在文明崩壞,技術退化的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各種各樣的二把刀菜鳥鐵匠,數量實在是有點多,以至於很多鋼鐵刀劍、戰斧和盔甲裡面,居然還夾雜着許多沒去除乾淨的礦渣,用棍子一敲就能龜裂開來。
雖然如今整個歐亞大陸都在鐵器時代,但歐洲的鐵器和中-國的鐵器,恐怕根本不能說是同一種東西。
總之,在實際測試了盎格魯人和凱爾特人的武器之後,王秋對這個時代的各種敵人就更加鄙視了。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穿越者們想要征服這個時代的不列顛尼亞,都只不過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小事而已,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保證在打完仗之後能夠回本……
※※※※※※※※※※※※※※※※※※※※※※※※※※※※※※※※※※※※※※※
在經歷了一整天的艱難跋涉之後,他們終於擺脫了一成不變的荒野景色,重新看到了村落的輪廓。
但這並非意味着他們再次來到“文明世界”,而是代表着一片血腥煉獄即將在他們面前展開。
這裡就是巴頓山,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陛下勢力範圍的邊緣,以及羅馬遺民在帝國崩潰之後,向失陷已久的不列顛行省東部再次發動反擊的橋頭堡。在過去的日子裡,這裡曾經被凱爾特人和羅馬遺民們陸續開闢出了幾個農莊和牧場,擁有一千多人口……可惜,如今這一切卻早已化爲烏有……
——儘管這會兒還隔着很遠的距離,隱隱瀰漫在空氣中的焦臭味和血腥味,就已經在刺激着隊伍中每一個人的鼻子,除了寂靜的樹林和潺潺的流水,村莊的四周一片寧靜,但是這絕對不是什麼吉兆。
然後,繞過一片稀疏的小樹林,隔着一片被踐踏得亂七八糟的田野,許多林立的農舍便映入了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