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我的童玩

我的“小腳兒娘”

老九霞的鞋盒裡,住着我心愛的“小腳兒娘”,正在靜靜的等着她的遊伴——李蓮芳的“小腳兒娘”。

夏日午後,院子裡的榆樹上,唧鳥兒(蟬)拉長了一聲聲“唧——唧——”的長鳴。雖然聲音很響亮,但是因爲單調,並不吵人,反而是媽媽帶着小弟弟、小妹妹在這有韻律聲音中,安然地睡着午覺。只有我一個人,在興奮地等着李蓮芳的到來——我們要玩小腳兒娘。

一放暑假,我就又做了幾個新的小腳兒娘。一根洋火棍,幾塊小小的碎花布做成的小腳兒娘,不知道爲什麼給我那麼大的快樂。

老九霞的鞋盒,是小腳兒孃的家;鞋盒裡的隔間、傢俱,也都是我用丹鳳牌的洋火盒堆隔成的。如果是牀,上面就有我自己做的枕和被;如果是桌子,上面也有我剪的一塊白布鉤了花邊的桌巾。總之,這個小腳兒孃的家,一切都是照我的理想和興趣,最要緊的,這是以我藝術的眼光做成的。

最讓人興奮的是,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準備了一個用厚紙折成的菜盒,放在坐凳我屁股旁邊。等爸爸一吃完飯放下筷子離開飯桌時,我的菜盒就上了桌。我夾了炒豆芽兒、肉絲炒榨菜、白切肉等等,裝滿一盒子。當然,宋媽會在旁邊瞪着我。不管那些了,牙籤也帶上幾根,好當筷子用。

李蓮芳抱着她的鞋盒來了。我們在陰涼的北屋套間裡,展開了我們兩家的來往。掀開了兩個鞋盒,各拿出自己的小腳兒娘來。我用手捏着只有一條褲管腳和露出鞋尖的小腳兒娘,哆哆哆地走向李蓮芳的鞋盒去,然後就是開門、讓座、喝茶、吃東西、聊閒天兒。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我倆在說話、在喝茶、在吃中午留下來的菜。說的都是大人說的話,趣味無窮。因爲在這一時刻,我們變成了家庭主婦,一個家的主婦,可以主動、可以發揮,最重要的是不受制於大人。

從六歲到六十歲

舊時女孩的自制玩具和遊戲項目,幾乎都是和她們學習女紅、練習家事有關聯的。所謂寓教育於遊戲,正可以這麼說。但這不是學校的教育課程,而是在舊時家庭中自然形成的。

我五歲自臺灣隨父母去北平,童年是在大陸北方成長的,已經是十足北方女孩子氣了。我願意從記憶中找出我童年的遊樂,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昨天,爲了給《漢聲》寫這篇東西,和做些實際的玩具,我跑到沅陵街去買絲線和小珠子,就像童年到北平絨線衚衕的瑞玉興去挑買絲線一樣。但是想要在臺北買到纏糉子用的絲絨線是不可能的了。我只好買些粗的絲線,和穿孔較大的小珠子,因爲當年六歲的我,和現在六十歲的我,眼力的使用是不一樣啊!

用絲線纏糉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糉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的配各種顏色。糉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糉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串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糉子,掛在右襟鈕絆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糉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

珠子,也是女孩子喜歡玩的自制玩物,它兼有女性學習做裝飾品。我用記憶中的穿珠法,穿了一副指環、耳環、手環,就算是我六歲的作品吧!

撾子兒

北方的天氣,四季分明。孩子們的遊戲,也略有季節的和室內外的分別。當然大部分動態的在室外,靜態的在室內。女孩子以女紅兼遊戲是在室內多,但也有動作的遊戲,是在室內舉行的,那就是“撾子兒”。

撾子兒的用具有多種,白果、桃核、布袋、玻璃球,都可以。但玩起來,他們的感覺不一樣。白果和桃核,其硬度、彈性差不多。布袋裡裝的是綠豆,不是圓形固體,不能滾動,所以玩法也略有不同。玻璃球又硬、又滑,還可以跳起來,所以可以多一種玩法。

單數(五或七粒)的子兒,一把撒在桌上,桌上鋪了一層織得平整的寬圍巾,柔軟適度。然後拿出一粒,扔上空,手隨着就趕快揀上一顆,再扔一次,再揀一顆,把七顆都揀完,再撒一次,這次是同時揀兩顆,再揀三顆的,最後揀全部的。這個全套做完是一個單元,做不完就輸了。

女性的手比較巧於運用,當然是和幼年的遊戲動作很有關係。記得讀外國雜誌說,有的外科醫生學女人用兩根針織毛線,就是爲了練習手指運用的靈巧。

撾子兒,冬日玩得多,因爲是在室內桌上。記得冬日在小學讀書時,到了下課十分鐘,男生搶着跑出教室外面野,女生趕快拿出毛線圍巾鋪在課桌上,撾起子兒來。

爲了收集這些玩具給《漢聲》,我買來一些白果,試着玩玩。結果是扔上一顆白果,老花眼和略有顫抖的手,不能很準確的同時去揀桌上的和接住空中落下來的了。很悲哀呢!

除了撾子兒,在桌上玩的,還有“彈鐵蠶豆兒”。顧名思義,蠶豆名鐵,是極幹極硬的一種。沒吃以前,先用它玩一陣吧,一把撒在桌上,在兩粒之中用小指立着划過去,然後捏住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放出,以其中的一粒彈另外一粒,不許碰到別的。彈好,就可以揀起一粒算勝的,再接着做下去,看看能不能把全有的都彈光算贏了。

跳繩和踢毽子

這兩項遊戲雖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節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跳繩,當然基本是麻繩,後來有童子軍繩和臺灣的橡皮筋。我最喜歡的,卻是小時候用竹筆管穿的跳繩。放了學到琉璃廠西門一家制筆作坊,去買做筆切下約寸長的剩餘竹管,其粗細是我們用寫中楷字的筆。很便宜的買一大包回來,用白線繩一個個穿成一條丈長的繩。這種繩子,無論打在硬土地上、磚地上,都會發出清脆的竹管聲,在遊戲中也兼聽悅耳的聲音。

跳雙繩頗不易,有韻律,快速。但是在跳繩中揀銅子兒,也不簡單。把一疊銅子兒放在地上(繩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頭彎腰下去揀起一個銅子兒,看你趕不趕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彎腰,又伸手撿錢,雖不是激烈運動,卻是全身都動的運動呢!

踢毽子是自古以來的中國遊戲,這玩具羽毛是基礎,但是底下的托子卻因時代而不同了。在我幼年時,雖然幣制已經用銅板爲硬幣,但是遺留下來的制錢,還有很多用處,做毽子的底託,就是最好的。方孔洞,穿過一根皮帶,把羽毛捆起來,就是毽子了。

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用色紙剪了當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當羽毛,都是毽子。而記憶中有一種爲兒童初步學踢毽子的,叫“踢制錢兒”,兩枚制錢用紅頭繩穿起來,剛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腳的長度即可。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錢打着布鞋幫子,倒也很順利。

踢毽子到學習花樣兒的時候,有一個歌可以念、踢,照歌詞動作:“一個毽兒,踢兩瓣兒。打花鼓,繞花線兒。裡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唸完,剛好踢十下,但是踢到第五下以後,就都是“特技”了!

活玩意兒

小姑娘和年幼的男孩,到了春天養蠶,也可以算“玩”的一種吧!到了春天,孩子們來索求去年甩在紙上的蠶卵,眼看着它出了黑點,並且動着,漸漸變白,變大。於是開始找桑葉,洗桑葉,擦乾,撕成小塊喂蠶吃。要吐絲了,用墨盒蓋,包上紙,把幾條蠶放上去,讓它吐絲,仔細剷除蠶屎。吐夠了做成墨盒裡泡墨汁用的芯子,用它寫毛筆字時,心中也很親切,因爲整個的過程,都是自己做的。

最意想不到的,北平住家的孩子,還有玩“吊死鬼兒”的。吊死鬼兒,是槐樹蟲的別名,到了夏季,大槐樹上的蟲子像蠶一樣,一根絲,從樹上吊下來,一條條的,淺綠色。我們有時拿一個空瓶,一雙筷子,就到樹下去一條條的夾下來放進瓶裡,待夾了滿滿一瓶,看它們在瓶裡蠕動,是很肉麻的,但不知爲什麼不怕。玩夠了怎麼處理,現在已經忘了。

雨後院子白牆上,爬着一個淺灰色的小蝸牛,它爬過的地方,因爲黏液的經過,而變成一條銀亮的白線路了。你要拿下來,誰知輕輕一碰,蝸牛敏感的觸角就會縮回到殼裡,掉落到地上,不出來了。這時,我們就會拉出了聲音唱唸着: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媽——你爹,給你買燒餅羊肉吃呀!……”

又在春天的市聲中,有賣金魚和蝌蚪的,蝌蚪北平人俗叫“蛤蟆骨朵兒”。花含苞未開時叫“骨朵兒”,此言青蛙尚未長成之意。北平人活吞蝌蚪,認爲清火。小孩子也常在賣金魚挑子上買些蝌蚪來養,以爲可以變成青蛙,其實玻璃瓶中養蝌蚪,是從來沒有變成過青蛙的,但是玩活東西,總是很有意思的。

剪紙的日子

一張張四四方方彩色的電光紙,對摺,對摺,再對摺,小小的剪子在上面運轉自如地剪起各種花樣。剪好了,打開來,心中真是高興,又是一張創作,圖案真美,自己欣賞好一陣子,夾在一本爸爸的厚厚的洋書裡。

剪紙,並不是小學裡的剪貼課,而是北方小姑娘的藝術生活之一。有時我們幾個小女孩各拿了自己的一堆色紙,湊在一起剪,互相欣賞,十分心悅。

等到長大些,如果家中有了喜慶之事,像爺爺的生日,哥哥娶嫂子,到處都要貼壽字、雙喜字,我們就搶不及地幫着剪,這時有創意的藝術字,就可以出現了。

第66章 玫 瑰 (1)第55章 一件旗袍第14章 蘭姨娘 (3)第23章 看華表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5章 惠安館 (4)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5章 惠安館 (4)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3章 奔向光明第29章 賣凍兒第5章 惠安館 (4)第8章 惠安館 (7)第28章 擠老米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57章 小紅鞋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2章 惠安館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32章 虎坊橋第12章 蘭姨娘 (1)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7章 惠安館 (6)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74章 蟹殼黃 (1)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66章 玫 瑰 (1)第57章 小紅鞋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53章 初 戀 (1)第66章 玫 瑰 (1)第3章 惠安館 (2)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4章 惠安館 (3)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23章 看華表第4章 惠安館 (3)第63章 奔向光明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45章 相思仔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27章 文津街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8章 後 記第57章 小紅鞋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18章 後 記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40章 友 情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55章 一件旗袍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18章 後 記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5章 惠安館 (4)第54章 初 戀 (2)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35章 我的童玩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4章 蘭姨娘 (3)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44章 臺南“度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