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政令通暢的問題

bookmark

李世民和李佑的計劃是針對門閥氏族的。

門閥氏族之所以能夠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在於他們本身掌握了大量土地等生產資料,最關鍵的是他們手中有人才,大唐的讀書人大部分都是出自門閥氏族的。

造紙和印刷技術是讀書成本的重要部分,老百姓買不起書,學習文化就從談起。現在印刷術早已經成熟了,加上造紙技術的成熟,百姓讀書的成本大大的降低了,提高全體民衆文化水平,也就有了物質基礎。

大批的百姓提高了文化水平,從他們中間就會產生大量的人才,這就打破了門閥氏族對人才的壟斷,他們的影響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李世民讓李承乾和尉遲寶琪等人先離開了,留下李佑單獨商議下一步的計劃。

李世民問道:“李佑,針對門閥氏族你有什麼想法?”

李佑問道:“父皇,您覺得他們的影響力和三年前相比如何?”

李世民說道:“已經減弱了不少。”

李佑笑道:“門閥世俗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他們擁有的大量的土地和對商業的壟斷,第二個就是他們擁有的大量的人才。

如何削弱他們呢?

首先,自從糧食產量提高、工業規模擴大、商業地位提高以後,他們對生產資料、商業上的壟斷已經被打破了。

從生活上來說,百姓們除了種地以外,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對門閥氏族的依賴程度已經大大的降低了,門閥氏族在物質生活上的影響力也大大的降低了。

只要朝廷繼續提高工商業地位,大力發展工商業,朝廷的稅收對於土地的依賴,也會大大的降低。相應的,門閥氏族對朝廷的物質上的影響力也大大降低了。

其次,物質是文化的基礎。朝廷有了充足的財力,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多更好的,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體系,擴大在校生的規模。

門閥氏族他們手中的人才和整個大唐衆多學校產生的人才相比,就不足爲慮了。

因此,最多再有十年的時間,門閥氏族的影響力,就會降低到很小的程度。

到了那個時候,朝廷再實行新的土地政策,徹底打掉他們的物質基礎,就可以讓門閥氏族階層徹底瓦解。

兒臣建議,不需要對門閥氏族進行直接的刻意的打壓,從而激化矛盾。而是做好朝廷自己的事情,不斷的擴大朝廷的影響力,讓門閥氏族的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的消亡。”

李世民說道:“你說的是不錯,這是個長久之計。不過,如何能夠儘快的改變現有的官僚體系呢?”

除了軍隊以外,現在無論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府,門閥氏族的子弟所佔的比重很大,他們的影響力也就很大。朝廷所作出的決策,受着他們的制約也很大。只要是不符合這一部分人的利益,朝廷的政令推行起來就會遇到重重的阻礙。

李世民早就想換掉這些人,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多的人才,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對於李世民來說有些太漫長了,他急於改變這種現狀。

李佑說道:“父皇,其實這件事不難,您看這樣……”

李世民大喜過望,說道:“好主意,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就可以大大的改善觀了官僚結構。十年時間就一定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官僚體系。”

李世民和李佑整整談論了一天,晚上共進晚膳,又一直談到深夜。李佑離開帝寢的時候,已經是午夜了,

不久以後,唐朝頒佈了幾項措施:

其一,在所有州、府,建立綜合性的大學,所有畢業生,都可是擔任朝廷從九品官員,優秀畢業生可以擔任正九品下的官員。羈縻州建立大學或者高級中學,畢業生的待遇與以上相同。

開放對社會各階層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大學考試,量才錄用。

這項措施,受到了廣大學子的歡迎,畢竟科舉考試三年一次,產生的人才不過數十人,這就斷絕了大部分學子踏上仕途之路。有了這項措施,就爲天下的廣大學子從政打開了大門。

僅此一條,每年將會爲大唐產生大量的有文化的官員。

其二,在各州、縣、鄉,增加學校的數量,採用各地自建,官府進行補貼的辦法,鼓勵商人投資辦學。

其三,進一步提高工商業的地位,工商業從業者的子弟入學、從政不再受到限制,住宅、車馬、服飾可以享受從五品官以下官員的規格。

其四,朝廷由尚書省和吏部頒發新的朝廷官員考覈制度。

……

在李佑給李世民的建議中,有一項最令他感到痛快,這是解決政令不通最有效的手段——新的朝廷官員考覈制度。

這項制度的核心就是把認真執行朝廷的政令,在考覈官員政績的內容中,佔到八成。簡單地來說,就是軍管。

新的朝廷官員考覈制度中規定,只要是朝廷頒佈的政令,各級官員必須堅決貫徹執行,就像在軍隊中服從命令一樣,只要是阻礙了朝廷政令的實行,無論各級官員,立即解除職務。

這項措施聽起來有些不合理,因爲在執行朝廷的政令過程中,由於各地情況不同,強行推行朝廷政令可能會造成當地的很多麻煩,甚至造成暴亂都有可能。也會因此造成官員們微微諾諾,不顧當地實際,機械地執行朝廷的政令的情況。

然而,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比朝廷的政令不通,危害要小得多。

朝廷頒佈的政令,畢竟是經過深思熟慮,適合唐朝總的形勢,適合大部分地區的情況的。

假如朝廷的政令,的確不符合某一地區的特殊情況,新的朝廷官員考覈制度中規定,當地的官員可以將當地的實情向上級部門彙報,但是在沒有得到批准之前,必須堅決執行朝廷的政令。

如果有的官員,能夠冒着罷官甚至殺頭的危險,本着愛國愛民之心,確實根據當地的實情,違背了朝廷的政令,妥善的處理了當地的矛盾,爲朝廷避免了重大損失。這樣的官員就是特殊人才了,也爲朝廷發現棟樑之才提供了依據。

當然啦,這樣的人才鳳毛麟角,也更難能可貴。

實行這樣的考覈標準,會得罪大批的官員,這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負責執行。

李世民早就有了人選——侯君集。

在擔任吏部尚書的第一天,侯君集就表現出了他強悍的本質。

那是在去年,侯君集接替了長孫無忌的吏部尚書後的事情。

去年的一天,吏部。

侯君集新官兒上任,興沖沖地來到了吏部,這才發現除了一個吏部的郎中正在打掃衛生,其他的官員還都沒有來上班,此時,已經出超過了正常上班時間的半柱香的時間了。

侯君集強忍着怒火,站在大堂裡,等着吏部官員們的到來。

第二百二十九章 逼上梁山第七百六十一章 又一位名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立竿見影第九百一十八章 夜幕之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今後你就是我的兄弟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兵的真正原因第十一章 剽竊侯君集的創意第六十四章 數腳趾頭第九百五十二章第四百八十二章 救救我家郡主吧第九百零二章 我女兒是傻子第五百二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九百三十一章 激發潛能的訣竅第九百一十五章 突然造訪第五十章 邂逅第十五章 吃,還是吃啊第一百零六章 郝連博特的證明第四百八十章 最後的機會第四百五十八章 戰爭債券第七百九十六章 你這不是害人嗎第六百四十二章 向西北進軍最好第六十六章 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兒子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誰讓我有個好兄弟呢第二百八十一章 真是神人啊第六百三十二章 過山車一樣的感受第九百二十七章 還有後招第九百六十八章 來自哈米德的邀請第六百六十一章 一臉的傻笑第十五章 吃,還是吃啊第八百三十三章 忠貞不二的岑文本第七十九章 是親的嗎?第十一章 剽竊侯君集的創意第八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的手段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大難題第九百六十四章 他們到底在幹什麼第八百三十六章 條件第六百八十四章 花園野炊第八百一十一章 你呀,怎麼就糊塗了呢?第三百七十二章 武則天出手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宣良的心思第六百零六章 大食遊騎第四百二十四章 方小魚遇險第九十四章 沒有落款的信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頓飯的巨大收穫第六百二十九章 打臉的開胃菜第九百一十三章 暴發戶第一百九十七章 道士陳平第八百八十四章 愛國者第七十九章 是親的嗎?第四百零二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一百四十章 釜底抽薪第五百四十章 多管齊下第六百七十九章 心腹班底第五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四百七十一章 不能讓王爺失望第三百六十五章 都是些老狐狸第二十五章 被鄙視了第三十二章 中計了第二百三十章 這幫陰人,小瞧你們了第七百六十四章 風雲突變第三百五十八章 這個理由朕喜歡第八百二十五章 大明宮九百五十五章 要向他學習第九百零三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七十一章 王爺,不能走啊第九百一十七章 利害變換線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神奇的王爺第四百九十七章 活着就好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幫人精第八十二章 朕的兒子也是親生的九百五十五章 要向他學習第七百零七章 十五的月亮第一百六十六章 坑人要全套第五百九十一章 無解之局第十七章麪包第五百四十二章 咱們是自己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產業工人的誕生第二百九十三章 彈劾總爆發第七百三十章 西北道的來電第六百五十九章 還怕你們不成第四百五十五章 海盜背後的陰謀第五百一十六章 一點點地改變着唐朝第三百二十五章 這就是王爺做事的水準第三百三十八章 擴軍的模式第八百章 此人卑鄙無恥啊第六百六十九章 很想這個兒子了第六百零八章 兵行險着第七百三十三章 帝國的真正含義第二百五十一章 絕世武功第四百八十七章 突如其來的變故第六百一十章 眼睛該往哪看第九百八十九章 聖宮第六十章 這貨瘋了第二十六章 出大事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美人如玉第一千零九章 百年海軍第九百一十八章 夜幕之下第五百九十七章 老李,我餓了第五百九十九章 可怕的阿拉伯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尉遲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