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天子門生

bookmark

李佑說道:“大哥,凡是你督辦的任何事情,一定要抓落實,對相關人員要賞罰分明。

對於因功所要提拔的官員,要親自接見。即使你的確無暇親自去接見這些人,也要派自己的親信,代表你接見他們,並且以你個人的名義對他們進行賞賜。

賞賜多少不重要,哪怕是一文錢一塊兒糖,那些基層的官員們都會視若珍寶,珍藏供奉的。

你是大唐的太子,現在的監國,是未來的皇帝。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會令這些小人物有攀龍附鳳之感。他們會自覺的將自己當做你的心腹,爲了得到你的重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李承乾實在是沒有想到這一點,他心思都用在如何籠絡朝廷大臣的身上了。他現在明白了,那些大臣都是李世民的大臣,只要李世民在一天,這些人是不會真正爲他李承乾所用的。

這些基層的官員,卻會把他李承乾當做自己效忠的對象。李承乾將來可以從這些人中來選出自己的親信干將。

他點頭說道:“五弟,我明白了。”

李佑說道:“大哥,您恐怕還忽略了一件事情。”

李承乾問道:“什麼事情?”

李佑說道:“臣弟說的是賞罰分明。剛纔說的只是賞賜,用來籠絡人心。這個固然重要,可是懲罰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重要。對於那些該處罰的人,下手一定要狠,該罷官的就罷官,該關的就關,該殺的一定不要手軟。”

李承乾有些猶豫的說道:“那不是會得罪人嗎?”

李佑說道:“您是太子,是監國,是未來的皇帝,所需要的是所有臣民的敬畏。

尊敬固然重要,畏懼也很重要。在很多事情上,尊敬你,他們纔會自覺地擁戴你。然而,當所遇到的事情,與他們自身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僅僅依靠他們自覺的尊敬是不行的。

對你的畏懼,會令他們不敢違揹你的旨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更加重要。皇權是法律的一部分,法律不是讓人來尊重的,是讓人來畏懼的。

還有,從人的心理上來說,只是賞賜沒有處罰,那些因爲擁戴你被賞賜的人,看到那些有過失或者有罪的人沒有受到處罰,他們也不會珍惜你對他們的賞賜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好一個皇帝,只要能夠掌握好賞罰的度,基本上就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

一個皇帝不可能擅長所有的事物,所謂行行出狀元,具體的事情就應該由那些人才去做。皇帝只要能夠掌握好賞罰這兩件武器,就會讓臣民敬畏,從而在你的領導下,盡心竭力去解決各種問題。”

李佑的這一番話,對於李承乾來說如同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其實關於如何做好一個好皇帝,從他當上太子的那一天起,從李世民、長孫皇后,到他經歷的一個個師傅,都教授了他幾百條方法,關於賞罰的問題也講過無數次。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夠講得如此透徹,能夠令李承乾明白自己該如何去做。

當初飛虎軍中發生的常何的兒子因爲賭博倒賣軍馬的事情,李承乾不敢進行處罰,採取了和稀泥的辦法。李佑當衆殺人,李承乾心中認爲李佑這樣的做法不妥,會徹底地得罪人的。

可是,這麼多年來他卻發現,李佑雖然行事狠辣,很多做法上有些混不吝,可是他在朝野之間的威望卻日益高漲。李承乾心裡一直就不明白到底是爲了什麼?

現在他終於明白了,自己謹小慎微一味的討好人,不敢去處罰別人,得罪人的事情儘量不去做,結果卻沒有真正的得到人們的尊敬。那些自己想拉攏的人,也沒有能夠真正的爲自己所用。

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恩威並重真正的學問,並不是說說就能夠掌握的。現在,李承乾才知道了該如何去做了。

張玄素作爲師傅,指導李承乾可謂盡心竭力,整天爲他分析朝中複雜的人際關係,告訴他應該籠絡誰,不要去得罪誰。結果搞得李承乾糊里糊塗,不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去做了。

現在,李承乾基本上明白了,他已經掌握了作爲上位者對下屬最核心的處事方法。將來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慢慢地就會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

李承乾望着李佑,真誠地說道:“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今天才知道,此言不謬。”

他對高連說道:“你去通知中書省,今天下午,所有的事情由他們分類整理,交給有關部門去處理。任何人不準來打攪我。”

高連應聲去傳諭了。

李承乾說道:“五弟,大哥有很多困惑,今天,請你爲大哥解惑。”

看到李承乾開竅了,李佑也很高興。他說道:“大哥,臣弟先說完自己的建議,然後咱們再慢慢的探討。”

李承乾說道:“好,你說。”

李佑說道:“關於培養大批基層人才的事情,眼下倒是有一個很好的機會。”

李承乾看到李佑說的口乾舌燥,親手爲他倒了一杯茶。說道:“五弟,歇歇,來,喝杯茶。時間有的是,今天下午大哥就聽你講解了。”

“謝謝大哥了。”李佑恭敬地雙手接過茶杯說道。

接着,李佑爲李承乾出了一個主意。

隨着朝廷拓土開疆的進一步進行,新增國土和民衆數目衆多,急需大批的基層官員進行管理。由於沒有系統的措施,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臨時抽調了部分官員,前往管理新開拓的地區。

這些官員不僅數量不足,而且因爲沒有經過認真挑選和系統的培訓,良莠不齊。

這個可以理解,內地的各個州府接到朝廷的命令,要求他們舉薦人才,推薦到新增地區任職的官員。他們往往會將那些跟他們不一心的,看不順眼的人推舉出來,不夠數就推舉那些候選的沒有經驗的候補官吏,這批人整體的素質相對較差。

這個問題存在很多年了,一直都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比如西域,已經打下這麼多年了,從內地前往西域任職的官員,真正合格的沒有幾個,西域的管理主要還是依靠當地本族人進行管理。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削弱了朝廷對西域地區的真正的控制。

在西北道,以及李恪所在jiao趾地區以及林邑國,都存在這個問題。

朝鮮半島上,新羅目前是自治國,除此之外百濟和即將拿下的高句麗,都面臨這需要大批合格官員進行管理的情況。

系統培養大批的,能夠熟悉民族事務的官員的事情應該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了。

爲此,李佑建議,馬上成立一所民族事務管理學院,專門從事新開拓地區的官員的培養。

學員分爲高級班和初級班。高級班培養縣級及其以上官員,初級班培養基層官吏。

學院成立以後,還要對目前在西域、西北道、嶺南、交趾和林邑等地區的官員進行輪訓,以提高整體的管理水平。

李佑建議,新成立的民族事務管理學院由李世民擔任院長,李承乾擔任副院長,具體負責學院的管理事務。

這樣算下來,所有民族學院的學生都是天子門生,實際上也是李承乾的門生。

李世民只是掛名的院長,他不會參與學院具體的事物。這所學院實際上就是李承乾的了。李佑希望李承乾要重視學院的事物,關心學院學生們的生活。在學生入學的時候,未來前往任職的時候,都要親自接見他們。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前往學院視察,並進行演講。要關心學生們的住宿飲食和學習情況,排好他們的家庭事務,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關心他們任職後的成長。那麼這一大批人,大部分都會成爲李承乾的嫡系人馬。

等到這些人成長起來之後,可以從中選拔優秀者,進入朝堂或者到其他地方的重要地方任職。這就是李承乾未來掌管天下的堅實基礎。

李承乾對於這樣的建議自然贊成,他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在學生挑選的問題上,如何避免長孫無忌等人插手此事,安插他們的人馬。

他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爲地方官員大部分都在長孫無忌等人的控制之下,他們安插進來的學生,是不會爲李承乾所用的。

第二個問題。李承乾畢竟是監國,民族事務管理學院的真正的執行院長該由誰來擔任?

李佑說道:“第一個問題不難解決。現在的吏部尚書是侯君集,吏部侍郎是臣弟的岳父蕭東昌,教育部長是蕭大人,他們三個都是絕對的自己人,輪不到別人來插手。

這次所有學生全部採取自願報名,由吏部和教育部聯合進行考覈的辦法,這樣就可以保證,學生們的背景是乾乾淨淨的,不是別人安插進來的人。”

吏部是負責正六品以下官員的遴選和任命的。李承乾和侯君集以前也是把目光都投放在了朝堂上,竟然忽略了手裡掌握着吏部這麼一個重要的機構。

經過李佑這麼一分析,對於第一個問題,李承乾完全放下心來。

接着,就是關於民族事務管理學院監督的人選問題了。

李佑說道:“我提議,由你的師傅張玄素來擔任監正。”

李承乾說道:“張玄素師傅倒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不過,不知道他是否願意擔任這個職務。”接着,他說了自己跟張玄素之間的矛盾。

這兩年來,李承乾跟張玄素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了,兩人之間時不時的會鬧出一些不愉快。現在,李承乾都有些懷疑張玄素是否跟自己一心了。

對於張玄素這個人,李佑還是瞭解的。他說道:“大哥,對於張玄素,你完全不必懷疑他對你的忠誠,他本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

李承乾問道:“爲什麼呢?他可是多次改換了門庭的?”

張玄素曾經是隋朝的縣丞,後來跟過竇建德,投入唐朝以後,成爲了隱太子李建成的師傅,現在又成爲了李承乾的師傅。按照他的履歷,很容易被認爲是牆頭草的。

李佑耐心地跟比李承乾分析了張玄素此人的情況,李承乾才放下心來。他說道:“五弟,我現在跟他溝通有些問題,這件事兒你來跟他談吧。”

李佑說道:“行,大哥,我一定會化解你們之間的矛盾的。”

接着,李承乾問道:“建立民族事務管理學院,我認爲父皇是一定會同意的,不知道大臣們會不會同意呢?”

李佑問道:”大哥,你覺得呢?”

李承乾想了想說道:“我覺得應該會。高句麗的戰事即將結束,亟需大批的管理人才。這種情況下,我想沒有人會反對這個建議的。”

“是啊,大哥,這件事情是你樹立權威的一個好機會。臣弟建議,在長安的主要大臣房玄齡、長孫無忌、曾文本、高靜明、皇甫睿等人,你要親自單獨徵詢他們的意見,到時候在朝堂上提出來,一定會一呼百應的。”李佑說道。

李佑原本想暗中替李承乾做這些大臣的工作,現在,他認爲應該讓李承乾自己去鍛鍊,決定自己不再插手此事。

李承乾很興奮,他把自己能夠想到的困惑都提了出來,李佑都一一給與瞭解答。

最後,李承乾想不起還有什麼其他問題需要問李佑的了,就把在他心中的一個難以啓齒的問題問了出來。

他說道:“五弟,我想把李泰趕出長安,你不會認爲大哥我絕情吧?”

李佑笑道:“大哥,你說的沒錯。李泰就是個蒼蠅,是個蛀蟲,這樣的人絕對不能給他翻身的機會。”

李承乾聽到李佑這麼說,心情極爲舒暢。他說道:“五弟,還是你瞭解大哥,知道大哥不是絕情的人,只是這李泰實在是欺人太甚。”

李佑說道:“大哥,你待人寬厚,也是大家公認的。還是那句話,你認準的事情該做就去做,想說的話該說就去說,不要顧忌那麼多。”

李承乾說道:“上次咱們說過這件事情,我考慮了你的意見,覺得我還是不能夠跟母后去提,就按照你說的,讓我舅舅去說吧。

可是我還是有些擔心,父皇和母后會不會對我有看法。”

李佑說道:“大哥,剛剛說了你不要有顧忌,你怎麼?”

“啪”的一聲,李承乾在自己的腦門兒上重重的拍了一下。

他說道:“哎呀,五弟,我真是的,優柔寡斷這個毛病怎麼就改不了呢?好!就按照你說的,只要問心無愧,就無所顧忌,堂堂正正做一個真正的男人。”

李佑說道:“這纔是我大哥呢。大哥,您放心,臣弟永遠和您站在一起,天塌下來跟您一起扛。”

李承乾心中無比感動,他說道:“五弟,大哥什麼也不說了。總之一句話,咱們永遠是好兄弟。”

說完,他笑道:“行啦!五弟,大哥的心結都解開了。咱們不說這些煩悶的事情了,我宮中最近排練了一段新的舞蹈,咱們一起欣賞一下。”

“好,大哥,臣弟整天忙碌,正想着放鬆一下呢。”李佑笑道。

李承乾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兒,他說道:“五弟,說起歌舞來了,我有個想法:李恪的南征軍也在前線浴血奮戰,我想派一個慰問團去慰問他們,你看如何?”

李佑伸出大拇指,讚道:“大哥,好主意啊。大家都知道你曾經跟三哥之間有過隔閡。你能夠這麼做,父皇和母后一定會高興的。三哥也會領你情的,大臣們也會稱讚您心胸開闊。

高,實在是高!”

李承乾的興致更高了。他吩咐道:“準備酒宴,傳歌舞上來。”

……

幾天後,西北王府。

張玄素行禮說道:“臣張玄素見過殿下。”

第五百一十六章 一點點地改變着唐朝第五百二十七章 李佑要納妾第七百三十八章 弄巧成拙第七百七十二章 褚遂良的感慨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兩個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人家不見第四百零五章 程咬金的絕招第九百六十二章 突圍計劃第五百七十八章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第六百五十五章 莫名的敵意第六百四十五章 狂熱的大唐第七百七十五章 挖一個大坑第一百九十九章 古靈兒第六百四十一章 好兄弟第九百零三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一十一章 你教徒有方啊第十一章 剽竊侯君集的創意第五百三十四章 國家利益第四百七十章 帝王心思第二百六十六章 大國陽謀第四百八十六章 殿下,你這就不靠譜了第十章 吃啊第三百四十三章 稱心第五十三章 該來的還是會來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李世民的感嘆第二十六章 出大事了第八百五十五章 決裂第五百八十四章 震驚第八章 被彈劾了第六百九十三章 新式戰法第四百二十六章 您可別辜負她啊第九百九十二章 危急時刻第七百八十一章 提前下手第五百二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六百零一章 影響深遠的戰略思想第八百八十三章 這又是什麼情況第三百九十四章 兒臣無話可說第四十九章 穿穴錢和剪邊錢第三百九十一章 幹好咱們自己的事情第八百六十三章 少年名將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可以信任齊王殿下嗎第六百六十五章 泱泱大國王霸之氣第三百零五章 如此巧合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殺器第四百零四章 真正的專業人員第二百三十七章 這個彈劾我喜歡第七百三十四章 移民政策第七百四十四章 李世民賜婚第五百八十二章 最佳的位置第七百一十章 更高的境界第六百一十章 眼睛該往哪看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認你這個爹了第二十九章 相信歷史第八十三章 女兒心事第八百八十三章 這又是什麼情況第五百七十五章 問題如何定性第六百一十章 眼睛該往哪看第二百三十八章 生活要有改變第五百九十一章 無解之局第五百四十六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五十八章 戰爭債券第四百七十二章 釣魚第一把七十三章 用聖人學說教化他第六百五十二章 意義重大的勝利第四百九十七章 活着就好第七百一十六章 全靠狗鼻子第九百四十七章 勝利者第一百九十二章 新蔣幹盜書第八百三十章 長孫皇后的智慧第二百四十八章 再送你一件大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這樣也行啊第九百二十五章 替主子分憂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鬧刑部大牢第八十二章 朕的兒子也是親生的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能看,後果很嚴重第四百零五章 程咬金的絕招第四百二十章 立刻捉拿李佑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鬧刑部大牢第七百一十一章 劃時代的發明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泰出題第五百二十五章 尉遲恭的秘密第九百一十七章 利害變換線第九百三十八章 悲壯情懷第八百四十九章 我難道也不是好人嗎第一百四十章 釜底抽薪第七百九十章 竹鼠第九章 朝堂辯論第三百零二章 美女總動員第七百六十四章 風雲突變第二百一十三章 開戲了第八百九十八章 你是不是失算了第八百三十一章 禁足第八百五十九章 消於無形第七百三十六章 高橋雅美子第四百七十三章 萬人空巷 (爲脩成丶和A你值得擁有打賞加更)第二十一章 隔壁王寡婦第六十三章 全城押注第六百九十六章 欺負人的事情幹不來第八百三十六章 條件第五百五十七章 排名第一的治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