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餛飩民俗

西南有“抄手”,華南有“雲吞”,名目怪異,實物可又全國普及,通稱餛飩。看字形似從“乾坤初開”的混沌那裡來,來頭偌大,不敢想象。但女媧老祖宗補天的石子,都可以含在賈二爺口中出世,世界上什麼事情沒有!

久住北京的作家,當知道當年的東安市場有一家餛飩侯,可列入“著名作家”一級。那餛飩怎樣?來到楠溪江吃過本地餛飩的,不妨先比較餛飩皮,那位不和餃子皮差不多乎。本地土話形容“薄”,愛說和餛飩皮一樣。形容餛飩皮呢,有“映燈光”三個字,這三個字夠不夠“嘖嘖”?不信請到餛飩攤上,看看那一個挨一個擠着的餛飩小姐,穿着半透明一層皮,映着紅噴噴香噴噴一身肉,慢着,香噴噴如何映得出來?實是那隱約肉色看好,阿誰也會聯想如何如何耳。

餛飩侯的餛飩湯,醬油少許,星星綠色臥底,漂起一二點子當是香菜,還竟有韭菜末子頂替的時節!若稍稍和主人進行美食討論,答稱“原湯化原食”。這是開原始玩笑了。

本地餛飩在湯頭上實行“禮多人不怪”,臥底有醬油麻油豬油或多或少,味精一小堆一小堆,醋與有椒粉須問好胃口。此外,隨湯開先後投入物資計有:肉鬆或紅燒肉末,蛋皮細絲、紫菜、榨菜,高檔的竟撒上桔紅的蝦子,帶來江河湖海的“鮮美”……還有一樣原本先投,這裡特意留到最後賣個關子,竊以爲這位是擔任昇華的角色。

唐達成雖非本地人,卻有過在本地上中學的機緣,不妨把這個關子考他一考。達成練達,以容光煥發,神遊物外奪關而走。

這樣東西本地叫亨菜,實是蒿子嫩尖。天保佑本地四季包括落雪時節,蒿子一律生長冒尖。

須知乾坤大事,也可以換湯不換藥,對付千秋。和乾坤初開的混沌同音的餛飩,湯中撈食者,若無視湯頭,成何體統!

本地餛飩不但有攤,還有擔。串街走巷,敲梆爲號。半上午尤其半下午,本地有吃點心的古老習慣,怎見得古老,這一吃的名目古意透徹:“借力”。屆時忽然梆聲四出或徐或疾,疾者負重過路,徐乃站位作業。

餛飩不但是“借力”的名色之一,夜間活動,另有名堂。本地臨睡前,又有一吃稱呼“夜廚”,有以爲和早中晚三“廚”比較,這一“廚”性質特殊。俗雲馬無夜草不肥,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午夜猶有梆聲篤篤如夢中如佛國木魚,開門只見火苗吐舌如夢中如迎春篝火。說到火這裡,不能不交代這擔子的模樣。

擔可竹製,也可木造,或竹木合成。一頭一竈一鍋,掛一竹梆。竈是口大膛淺的竈頭,架木柴充分燃燒,可收急效不宜持久。另一頭是多個不等的小抽屜,這一屜放皮,那一屜儲存成品。各樣湯頭作料,各有一屜半屜之地,兩頭中間本是扁擔地方,卻過街樓一般搭天橋分房間連接兩頭,碼着海碗,立着高矮瓶子,盛着肉餡。操作時節,一隻手這房間那房間,一隻手拉這抽屜關那抽屜,遂生魔術的魅力。

如若餛飩一元一碗,參觀餛飩擔子並操作足值一角。

楠溪江邊有民俗館,尚在草創,實物不齊,建議蒐羅井井有序色色有異的餛飩擔當然必要。

湯圓涉外

有朋友看了前邊幾段,說,反正楠溪江靠山沿海,嵌在寶地上就是了。提名點到的飲食都是土特產,是“稀罕物兒”,別地別人無法比較。

好道!殊不知北京去的作家,當場就有所閃爍。如從維熙,京東老戇也。毋國政、鄭萬隆,或關內或關外,或老蔫或老棒子也。邵燕祥祖籍江南,落得秀士一表,居心卻是燕趙脾味。爲此,信步夜市,“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乃“衆裡”吃過“千百度”,普及東西南北的,如湯圓,如餛飩。

湯圓,字湯糰,號元宵。北方用搖煤球法,把餡放在粉上,搖滾成球。南方用水磨米粉,手捏手搓而成。看來不過方法有別,吃起來卻是大異其趣。其趣肯定不屬生肖,沒準屬天機。君不聞南北流傳同樣佳話:老外吃湯圓,百思不解——餡兒是怎麼放進去的?正是人家制造無縫鋼管的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宗早會製造無縫湯圓了。

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名牌湯圓、老牌湯圓、正宗湯圓,四川成都的賴湯圓,久負盛名之至矣!

湯圓又多外號,外號實表內心,如豆沙湯圓、玫瑰湯圓、什錦湯圓、鹹肉湯圓、珍珠湯圓……楠溪江一帶,首推麻心湯圓。麻心者,標明芝麻必不可少,還有一事至關重要,豬油非他油可以替代也。

卻說率衆來到湯圓攤前,攤主一疊連聲——老司伯、老司嬤、老司齋(姐)、老司父(傅)……一手揭鍋,一手執勺,眼睛溜溜轉,湯頭上下轉到,客人個個轉到。這是本地生意人的本領,叫做眼到、嘴到、笑到、手到、鈔票到……

不知是誰的吩咐,轉眼間,遞過來一人一碗,幾位失聲叫道:

“啊呀,吃不了。”

“晚飯還沒下去,騰不出地方……唉,肚子就是個實心大湯圓。”

“吃點兒消食的去吧。這個,脹肚!”

有誰作鄭重聲明:

“諸位,先嚐一口,撮它兩個也好,開掉一半也請便請便……”

長者汪曾祺,身兼美食權威,一勺下去一隻,瞪目、愣神,飛快又一勺,當機立斷:“我吃得完!”

不瞞俗話說:“千錘打鑼,一錘定音。只見衆生全部進入美學的接受境界。

皇天,這東西到了口中,外頭皮先自飴飴的攤開了,麻心甜甜的不粘牙,香香的不沖鼻,豬油是覺不着它的,只覺着飴裡、甜裡、香裡全都滑溜溜,朝喉頭滑翔……

聽見嘆道:“超過賴湯圓。”

此話涉外——外省之外,暫不具名姓,略供參考。

家鄉的食品

嚐了新自我的家鄉運來的香肚。大約爲了趕運來應節,風乾得還不很透,但是已經夠甘香了,一吃到嘴裡,就獲得了這種家鄉食品所特有的滋味。而今年的香肚售價更特別相宜,我只能說這真是“口福”。

香肚不見於鄉土籍載。它的滋味好,該是與豬肉本身有關的。我們家鄉有一種小型的豬,肉質特別好,是冬季的最好肉食。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誌》雲:豬肉,中國人貴賤之通食也,金陵南鄉人善豢之,軀小而肥,俗呼駝豬,歲暮始宰以祀神,供賓客,給年用,非市間所常有。其皮厚肉粗,間雜以臭惡者,皆販自江北之豬,必稍稍飼之然後殺,始無此病。

香肚的滋味,近於火腿,一定要用上好的肉,這正是我們家鄉能有這特產的原因。這正如板鴨一樣,當地並不產鴨,所用的鴨也是從江北來的。但是在宰殺之前,先要經過若干日的飼養,不僅使它肥大,而且還要改變鴨的肉質,因此,不論是制鹹板鴨、燒鴨,或是鹽水鴨,都能夠肥嫩鮮美,使嘗過的人念念不忘。

每逢農曆年節,家鄉還有許多特製的應時食品,配合了過年風俗。《金陵物產風土誌》雲:歲聿云暮,宜備餱糧。取糯米雜沙幹炒之,去其沙,曰炒米。蒸而幹之,和以飴糖,掬之使圓,曰歡喜團。

這種“歡喜團”,是白色的,比乒乓球略大,是我們家鄉的特有食品,可以就這麼咬來吃,或是用滾水泡開來吃。新年親友來了,這是最簡單的下午點心。滋味不錯,而取意又吉祥,所以老少都歡迎。

“歡喜團”是用糯米炒漲製成的,另有一種用黏米炒熟作原料的,不用白糖而用赤砂糖拌和,製成一個個兩寸直徑的圓餅,稱爲“炒米粑粑”,滋味比“歡喜團”更好,小時最喜歡吃。未嘗此味者,已半個世紀了。

祝竈有竈糖,作元寶狀。以芝麻和糖焙焦之爲金,以大麥糖揉之爲銀,兆家富也。

祭竈風俗和這類祭竈的物品,現在在家鄉大約已經漸漸革除了。還有其他點綴年節的食品,在名稱上都脫不掉迷信色彩。

除夕名物,多取吉祥。安樂菜者,幹馬齒莧也;如意菜者,黃豆芽也。守歲時取紅棗、福建蓮子、荸薺、天生野菱,煮粥食之,謂之洪福齊天。

這一種粥,不同於臘八粥,滋味不錯,不知現在還有人吃否,我以爲倒不必以名廢實的。

到了新年,我們家鄉還有一些應節食品。《金陵物產風土誌》說:食之以時,唯節令爲最備。元旦祀神,取麥屑揉糖爲圓式,蒸之使起,曰發糕。和糯粉爭分之,曰年糕。其供祖先有飥羅,則取糖餡之姘四,貫以四柱,影堂几上物也,謂之桌面。湯糰謂之元宵,以節名也。賀客至,率以芹芽松子核桃仁點茶,謂之茶泡,煮雞子以充晨餐,謂之元寶。

所謂發糕,即廣東人所說的鬆糕。用白糖的作白色,用黃糖的作黃色,象徵金與銀。但是白麪的發糕,面上必須略塗洋紅,因爲純粹白色是忌諱的。就是前面說起過的歡喜團也是如此,每一個雪白的歡喜團上,必須用洋紅點一個小紅點。

我們家鄉的醬菜也很有名。這在鎮江淮揚一帶也是如此。有醬萵苣、醬蘿蔔、醬生薑、醬黃瓜。其中最有名的是醬萵苣,可以長至尺餘,他處所無。切片佐粥,最爲相宜。還有將萵苣醃後曬乾,捲成小圓餅,中心飾以玫瑰花瓣,稱爲“萵苣丸”,佐飯下酒,甚至作爲零食都相宜,更是我們家鄉獨有的特產。

醬生薑之中,最珍貴的是醬嫩姜芽,稱爲“漂蘆姜”。這是春末初夏纔有的,由醬園現制現賣,過了嫩姜的季節就沒有,而且每天僅清晨有得賣,因爲“漂蘆姜”取其鮮嫩清淡,浸醬過久,就成了普通的醬生薑,不是“漂蘆姜”了。

陳作霖的《物產志》記家鄉有名的醬菜道:醬有甜鹹二種,以豆麥爲別,各種小菜,皆漬於中。承恩寺僧有制此者,號阿藍齋,蘆姜豆豉,所制最精。阿藍菜一名阿獵,形如莽,味辛,必去汁漬以鹽始可食。高座寺僧嘗蓄以爲菹。承恩寺齋名之所由稱也,今則失其傳矣。

在從前,不僅和尚善於制各種醬菜鹹菜,尼庵裡的師姑們所制更精。這些出家人有的是閒暇,可是塵心未泯,別出心裁,用這種精緻的小吃來討官家富室老太太少奶奶們的歡心。她們飽饜膏粱,嚐到這種清淡的蔬食自然口味一新,於是,這些出家人就有資格可以登堂入室了。我記得有一家尼庵的某師太所秘製的“臭滷麪筋”,最爲有名。她不肯多制,必須有深厚香火緣的施主,才肯贈送一小壇。我的呂姓外婆家是在被送之列的,得了一罈後就珍如拱璧,我們孩子是沒有資格吃得到的。

某師太秘製的“臭滷麪筋”,簡稱“臭麪筋”,小的時候雖然沒有資格吃,歲數稍大以後卻有機會吃到了,那是我們家中自制的。看來是我的繼母從孃家學來的,可能還是從庵中討得了一點老滷,因爲最難得的就是這種老滷。麪筋是普通的麪筋,是一團搓成只有魚丸大小,浸到盛在瓦壇的滷中,過了若干日子,就成熟了。

這種泡好了的臭麪筋,作灰白色,可以就這麼像吃腐乳一樣的生吃,也可以用素油炸了來吃。說到滋味,由於各人嗜好不同,那就很難說。我看凡是喜歡吃乳酪、腐乳、臭豆腐、魚子、黑黃鹹蛋的人,就一定喜歡吃這東西。若是不喜歡上述諸物的,對於臭麪筋一定會望而去之。

我嚐到臭麪筋的滋味,已經不是在家鄉,而是遠在江西的九江。我父親也像當年的陶淵明一樣,爲了五斗米在那裡折腰,酷嘗臭麪筋,繼母這才託人遠遠地從孃家帶來了泡臭麪筋的老滷,自己試製。我記得當時九江沒有生面筋賣,還是自己買了麥麩回來,洗制生面筋的。

我們家鄉對於麪筋和豆制的素食,都有特長,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金陵物產風土誌》說:取芥菜鹽汁,積久以爲滷,投白豆腐乾於甕內,經宿後煎之蒸之,味極濁,馥之有別致,可謂臭腐出神奇矣。江寧鄉白塘有蒲包五香豆乾,以秋油幹爲佳。秋油者醬汁之上品也,味淡可供品茶,故俗呼茶幹。

磨坊取麥麩揉洗之,成小團,炙以火,張其外而中虛,謂之貼爐麪筋,物雖微而行最遠焉。

所謂“貼爐麪筋”,就是無錫、上海一帶的“油麪筋”,這裡的上海店和國貨公司也有得賣,不僅是素食中的妙品,就是嵌肉也是一味好菜。

蒲包乾是圓形的。大約制時是用“蒲包”包紮而不是用布包扎的,製成後上面有細細的篾紋,所以稱之爲蒲包乾。五香乾是普通製品,秋油幹則是特製品,黑而且硬,最耐咀嚼,可以送茶送酒。相傳金聖嘆臨刑時所說,伴花生米同吃,滋味不殊火腿者就是此物。這本是江南很普遍的豆制食品,最好的出在安徽蕪湖,黑硬而小,可是滋味絕佳。稱爲“蕪湖秋油幹”。從前上海流行的“小小豆腐乾”,就是仿蕪湖的,可是滋味差得遠了。本港也有普通的五香乾,稱爲“豆潤”(爲了忌諱“幹”字,所以改稱“潤”),只可做菜中的配料,是不能就這麼用來下酒送茶,更談不上有火腿的滋味了。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0章 徽州餜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47章 吃酒 (1)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23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2)第27章 榆錢飯 (2)第34章 黃州東坡菜 (2)第34章 黃州東坡菜 (2)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5章 臘羊肉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48章 吃酒 (2)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1章 家常豆腐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4章 煎餅花兒(2)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18章 野鴨鵪鶉斑鳩鵽第34章 黃州東坡菜 (2)第13章 螺螄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26章 榆錢飯 (1)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38章 吃瓜子 (2)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24章 啖蟹 (1)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25章 啖蟹 (2)第13章 螺螄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27章 榆錢飯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50章 話說揚州的吃 (2)第26章 榆錢飯 (1)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7章 榆錢飯 (2)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18章 野鴨鵪鶉斑鳩鵽第28章 燙飯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8章 吃瓜子 (2)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13章 螺螄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25章 啖蟹 (2)第28章 燙飯 (1)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48章 吃酒 (2)第37章 吃瓜子 (1)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26章 榆錢飯 (1)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46章 “佛跳牆”正本 (2)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3章 煎餅花兒(1)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8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12章 開封灌湯包子 (2)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48章 吃酒 (2)第46章 “佛跳牆”正本 (2)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37章 吃瓜子 (1)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3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2)第12章 開封灌湯包子 (2)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17章 又到藕粥飄香時第45章 “佛跳牆”正本 (1)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