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0章 是年三月,太子射龍狐

第1540章 是年三月,太子射龍狐

並不很廣闊的東華閣裡,蓄着恰到好處的暖意。

這裡的每一縷風,每一種貼於肌膚的感受,都有專門的人打理。

不使帝君爲任何無關緊要的事情分神,就是他們對大齊帝國最大的貢獻。

齊天子坐着。

姜望躬身。

李正書安安靜靜地立在一旁,也不說話。

丘吉守在閣門外,遠處並沒有什麼多餘的聲音。

連房裡的燈光也是本分的,不敢有一絲搖曳。

這種等待的時候最適合用來修行。姜望心中莫名其妙地想。

但畢竟也只是想想。

時間的意義在此刻很難度量。

不知過了多久,又一次翻頁聲後——

“是年三月,太子射龍狐。”

天子的聲音像是從九天之上垂落,明明如此之近,卻又如此之遠。

姜望一瞬間反應過來,立即接道:“太祖以爲不詳,逐於青丘。乃立商華。”

勤苦書院大賢司馬衡所編著的《史刀鑿海》,是記載道歷新啓以來天下列國曆史最爲完備的一部史學鉅著,是天下公認的信史。

司馬衡周遊天下,拜訪各地舊址,溯古追今,蒐集舊聞、秘史、歷代名人的隻言片語……

各國的史書、各地的地方誌、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氣候的變化,山河的變遷……這些全都是他的素材。

一定要在互相驗證之後,得到可信的歷史資料,方纔落筆。

司馬衡筆鋒簡練、精準,行文不偏不倚,幾乎不表露任何個人的情感傾向。

如史刀鑿海開篇的那一句話——

“司馬氏名衡者,魯鈍之人,唯觀史而得自知。無舟可渡,削刀鑿海。”

他說他這樣的蠢人沒有什麼天生的才情,沒有與生俱來的洞察和智慧,他只有遍覽歷史興衰,才能夠認識自己。

他說歷史本身就是最真實的評價,他沒有資格置喙前人。

他說他只是歷史的記錄者,而非評述者……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整部《史刀鑿海》洋洋灑灑千萬言,但那些棄置刪減的文字,又何止千萬字。爲這千萬言所下的工夫,更何止億萬言!

他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前後修訂四十三次,方纔成書。此書一立,即成天下信史!

《史刀鑿海》記錄的歷史自道歷新啓而始,至道歷三九零零年而終。國家興衰,王侯將相,使天下人知古今事,人道洪流,盡涌其中。

根據司馬衡的說法,此後每過一甲子,會再增補一次內容。如今是道歷三九二零年,所以道歷三九零零年後的列國曆史還未成書,不過他的門下弟子也早就開始蒐集可信的相關資料。

全千萬言,結成三百零七卷。有的國家史料自成一卷,有的國家只能跟其它國家合訂一卷。

而卷一至卷十,皆爲《景略》!

那些一直屹立至如今,或者曾經煊赫一時的霸主國裡,景略十卷,暘略六卷,秦略八卷,楚略九卷,牧略六卷,荊略七卷,齊略三卷……

齊天子所誦“是年三月,太子射龍狐。”,正是《史刀鑿海》卷二的內容。

而下一句,便是“太祖以爲不詳,逐於青丘。乃立商華。”

這一個部分,講的是景太祖廢立太子的歷史。

姜望接得非常熟練,當然的確是下過苦功的。

“青羊子不要拘禮了。”齊天子隨口道:“坐着說話。”

姜望心想,原來真的要抽查。幸好自己背了……一部分。

轉念又想,大齊天子還是很仁厚的,只考這麼前的篇目……

他鬆了一口氣,但這口氣畢竟沒有完全鬆開。

他直起身來,很端謹地道:“歸齊已是休憩,得天子召見更是天幸。臣站着說話就很好。”

開玩笑呢,東華學士李正書都站着,他怎敢坐下?

這馬屁拍得畢竟直白,天子毫無波瀾,當然也沒有繼續賜座,只又問道:“你說說看,景太祖爲何視之不詳?”

姜望愣住了!

當初向您告假,離齊赴楚的時候,您只說要背書,沒說要全盤理解啊!

我怎麼知道景太祖爲何視之不詳?我又不能去問他!

爲何?爲何!司馬衡也沒有寫呀!

當然這些話他是沒膽子跟齊帝說的。

有心硬着頭皮強行理解幾句。

最後只是道:“臣魯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姜望拍馬屁的時候,李正書皺了一下眉,因爲實在是沒有什麼水平可言。但這會魯鈍二字出口,他眼睛裡卻是有了一絲笑意。

司馬衡在《史刀鑿海》的開篇,也是以魯鈍之人自居。

這恰恰是一種對待歷史的態度!

可以不懂,但不能裝懂。

可以不解,但不能曲解。

世間治史者千千萬,何以唯獨司馬衡編著出了天下信史?

答案正在書名中。

無非四字,“史刀鑿海”!

在一尺一寸,在一筆一劃,在實事求是。

不管姜望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魯鈍二字,用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再是巧妙不過。

李正書心中讚許,但默不作聲。

只聽得齊天子笑罵:“果是不敏、無智又少識!你讀的什麼書!”

姜望低頭道:“臣慚愧,今後自當發奮!但臣少無良師,長無餘暇,短時間內恐怕不能讓陛下滿意。”

天子轉頭看向李正書:“你看看,現在說話還知道給自己留後門,這是魯鈍之人嗎?朕看他十分狡猾!”

李正書笑道:“狡猾或者魯鈍,也都在帝君彀中!”

天子道:“你也是個狡猾的!”

這位‘玉郎君’只道:“李正書豈非王臣?”

天子用手指了指他,終是又笑了:“那你這個大狡猾,便教教這個小狡猾!”

齊天子與李正書之間的親近,實在是非同一般。

難怪說東華學士近些年幾乎是李正書一人的頭銜,也難怪李正書明明並不掌握什麼實權,卻在齊國有相當的影響力。

姜望心裡琢磨着,行動上卻並不慢。趕緊行禮道:“這是姜望莫大的榮幸,有勞學士指點!”

李正書笑了笑。

“指點”有時候是一種很犯忌諱的事情,尤其是他這種不正式在朝堂任職的大儒,向來對麻煩敬而遠之。

但姜望是可以參與摧城侯府家宴的晚輩,於情於理他指點一下都沒有什麼問題。

也不做什麼準備,張口便道:“要理解這段史料,只需要理解一個地方——‘青丘’。”

“青丘是個什麼地方?”

“這地方在萬妖之門後,乃狐族聖地。景太子射殺龍狐,景太祖卻將他放逐到青丘,這不是簡單的放逐,這是讓他去死。這種程度的懲罰,絕不是簡單的‘視之不詳’可以解釋的。何至於此?”

“我們再來看這件事情的起因。”

“景太子親赴萬妖之門後,射殺龍狐,以其皮毛製成裘衣,送呈景國皇后。一則誇耀武功,二則表現孝心。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甚至應該是值得誇讚的事情。爲何景太祖竟會恨成那樣、要他去死呢?”

李正書語態從容,娓娓道來,很善於啓發聽者的思考。一言一思,實在是有一種時光賦予的魅力。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史刀鑿海》卷一的部分,司馬衡記有一筆,曰‘太祖鎮妖,分而化之,聚而殲之,七年逐虎,九年退柴胤。’”

姜望當然記得這一段,背是背得滾瓜爛熟了,但的確想不到它跟景太子射龍狐有什麼關係。

李正書十分耐心地道:“萬妖之門構築於上古時代,徹底隔絕了妖族返回現世的希望,實在是人皇的無上功業。但萬妖之門後的廝殺,卻是從未中止。妖族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反攻現世。

萬妖之門不是說立起來就可高枕無憂,需要有人不斷地維護、加固。

一真時代的覆滅,宣告近古時代結束。

景太祖立天京城於萬妖之門上,由此建立景國,號爲天子守國門,一度有人皇之望。

他也的確在萬妖之門後,建立了不凡的功勳。

萬妖之門後,是另外一個廣袤的世界,對我們來說,現在還有太多的未知和危險存在。當然最大的危險始終是妖族。

人族大軍和妖族在那裡廝殺,跨越中古、近古,一至於如今,從未停歇。

《史刀鑿海》所載‘七年逐虎’,是說景太祖用七年的時間,驅逐了當時盤踞在戰場最前線的虎族,大大推進了人族在萬妖之門後的陣線,爲人族大軍贏得了更多的戰略空間。

而柴胤乃犬族第一強者,景太祖用九年的時間擊退了他。

這處記載的重點,在於景太祖對待妖族的政略……在於這個‘分而化之’。

景太子射龍狐的年代,狐族就是景太祖分化妖族的主要目標,龍狐則是當時最有名的狐族強者。”

姜望有些恍然了。

李正書繼續道:“這件事表面上的原因,是龍狐乃萬妖之門後景國正在爭取的妖族強者。景太子魯莽的行爲,毀掉了景國分化妖族的努力。所以景太祖‘以爲不詳’。”

姜望若有所思:“非不詳也,是不智?”

李正書又道:“但在當時的形勢裡,分化妖族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關於那個年代的妖族形勢,很多史料都有記錄。龍狐是一個貪得無厭的角色,索求無度,根本沒有誠意。不然景太子射殺它,也不會引得軍中歡呼‘永壽’——這件事情在史刀鑿海里沒有記載,景史不聞,楚史裡卻是有記載的。”

他說着,順便就背了一段:“伯庸射龍狐,乃得軍心,山呼永壽。”

“原是如此!”姜望恍然大悟:“短短一段文字,不意有如此波瀾!”

李正書微笑道:“能於青史留名者,自然都有壯闊一生。”

伯庸即是那位射殺龍狐之景太子的名字。

一般來說,只有敬賀天子,纔會用到“永壽”一詞。

軍中歡呼“永壽”,既不合禮,又顯得伯庸有收攏軍心之嫌疑,實在太過僭越。

如此說來。

景太祖以不詳之名,逐殺伯庸,恐怕還是天家爭權那一回事。

景國史書對此當然要有所避諱,楚國史書則完全不會替景國遮掩。

而司馬衡之所以在《史刀鑿海》裡並不收錄此事,大約是對楚史記載的景國曆史並不能夠完全信任……

讀個史書真是複雜!

姜望覺得比什麼觀自在耳之類的道術修行,可難太多了。

李正書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真大儒也!

不愧是青崖書院大儒……嗯?青崖書院?

姜望莫名有一種不妙的預感。

果然聽到李正書又道:“但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景太祖早有廢后之意!”

他那俊逸非凡的臉上,表情無辜得緊。好像在說,你自己腦子不夠用,忽左忽右,可不能怨我。

他微笑道:“我只說一件事,當時的皇后,乃是大羅山出身。之後立的皇后,卻是玉京山出身。”

在整個“教導”的過程中,姜望的觀點完全是隨波濤起伏,跟着李正書的講述不斷遊走,七上八下,頻頻轉彎。每每以爲自己已經知道了,接着就發現自己並不知道……直到最後,其人才忽以真相宣告!

倒不是說有什麼壞心思,但這惡趣味,也是太有青崖書院的感覺了……

真夠無聊的!

而由此推及……齊天子故意問這樣一個複雜得讓人頭炸的問題,哪裡是什麼仁慈天子?分明有意看我姜某人出醜!

但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頭?

姜爵爺也只能配合地疑惑道:“事涉道門三脈的鬥爭?關乎景國皇室和道門三大聖地之間的暗涌?”

李正書笑了笑:“你如果讀完了景略,那你應該知道。景太祖之太子,先立長子伯庸,伯庸之後立商華,商華之後立子昭。但最後等到景太祖退位修行,繼承大位的,是符仁。所謂景文帝。”

他說到這裡就打住,自然是不太方便細說,同時也不必再細說了。

姜望若有所思。

若有所思了一陣,道:“我實在糊塗!”

他對齊天子道:“陛下您也看到了,姜望實在不是讀書的材料!我認得那些字,但它們湊在一起,我便難得明白。”

對他急於擺脫讀書枷鎖的小心思,齊天子只回以漫不經心的眼神:“你去楚國之前,朕跟你說過的話,你可記得?”

姜望道:“臣自不敢忘!”

“自己說吧。背了多少了?”

“臣,背了一些……”

“一些?”

“約有三分之一。”

“約有?”

姜望斬釘截鐵:“確有三分之一!”

“玉郎君,你來替朕抽查,就抽查前一百卷的內容。”天子隨口說罷,又問道:“時間可夠?”

李正書含笑回道:“朝議還早。”

齊天子於是一揮手,懶散之中,也真有山河獨斷、定鼎千秋的氣勢:“開始吧!”

這一章寫完,人禿了。

第2357章 在我劍下鳴第1717章 電蛇撕裂長空,將有一場驟雨第一百二十七章 咫尺天涯第五卷總結兼感言第1124章 ?盛雪懷第七十六章 我曾見南箕北斗一場空第996章 囚我於水中第968章 ?同爲青牌第2362章 人非草木第五十六章 終焉第十三章 晨接紫氣,暮引丹霞第695章 君臣第1101章 蒼青第501章 謀算第227章 迴夢第412章 漣漪第2578章 蟬鳴驚夢又一夏第720章 問世間誰能無愧第1719章 不共此月,也不共他日!第2381章 謂我何求!第1566章 乃知兵者是兇器第1678章 日照虎臺第1719章 不共此月,也不共他日!第1631章 天下不獨爲齊謀第326章 陰陽須兩隔,生死不相通第2572章 萬教合神,仙師驚名第2514章 開道填恨,皆在畫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超凡之巔第1371章 ?結爲秋霜第1584章 乃自今日始第2324章 一劍西來第1216章 ?陽玄策(爲盟主人生重來好了加更第1678章 日照虎臺第862章 今日果第1270章 ?執迷不悟第2282章 摩睺羅伽亂披風第1287章 ?北出竹林第三十五章 一劍指間橫第282章 碎玉(爲盟主陳澤青加更!)第2382章 此山代爲天下山第951章 ?人恆殺之第1331章 卜廉第五十二章 可以爲書,寫我春秋!第1278章 ?消失的天驕第1549章 天子爭於國第155章 你負何碑第八十四章 大雪崩第2402章 此門中第195章 解封演道臺第665章 等它來,看它如何第2542章 不免懸頭第1279章 無心之焚(爲大盟燕少飛加更1/78!第698章 文殊八字咒第一百零四章 一切有盡時第九十二章 玉衡峰傾第六十四章 削得“天”字去兩橫第1062章 兩對父子第2446章 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七十九章 天下風雲在樓外第1147章 何懼之有第2186章 朱雀燕文第950章 熬死 (爲盟主夏未雨加更)第1520章 涅槃,明鬼第一百一十章 上新安!第1354章 ?但有所請第三十一章 長旅第1606章 一劍出,萬法生!第1152章 歸去來兮第679章 好久不見第1312章 ?十九弧式第1601章 尚能戰否!?第三十七章 三城論道第2350章 三鍾護道,劍爐煉魔第十七章 誰有不平事第1142章 ?絕世第五十章 鍾靈毓秀第四十三章衆妙之門莊國年表紀事(免費章節)第246章 違者不孝,逆者不忠!第三章 此恨難償!第1169章 ?與我死來 (爲月票一萬九)第2267章 食仙嚼魔第1414章 此身如鞘(爲月票三萬二加更)第1049章 ?克己自苦者(爲上月四千五月票加第1858章 水中撈月,夢裡看花第2501章 兩氣開天第2393章 三月三第1775章 花街風雲第2395章 一劍橫目第930章 氣壯山河第七十章 一箭鳳凰鳴第2207章 屍龍鬼虎第1680章 子落棋枰第1594章 刑上大夫第512章 懲處第1582章 請君入甕第950章 熬死 (爲盟主夏未雨加更)第658章 覆手之間第八十一章 天堂來信第1328章 燕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