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

崇禎十七年三月六日,欽差提督軍務鎮守遼東總兵官左都督吳三桂,接到了由錦衣衛和太監們日夜兼程送來的詔書。

崇禎帝在詔書中,令吳三桂放棄寧遠衛,全軍入關勤王。吳三桂在接到詔書後,還是依然嚴令部下不得泄露放棄寧遠的消息,那些送詔書的使者則被安排在了總兵府的後院,而不是在驛館。這麼做的原因,一個當然是接待的條件會好些,但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詔書的內容被泄露。現在這些太監和錦衣衛正在享受着關外的各色野味,也許還在檢視送給他們的貂皮和野山參等等禮物。

吳三桂的義父高起潛是崇禎帝身邊最得力的太監之一,但吳三桂對太監和錦衣衛之流卻一向不以爲然,甚至很看不起,當然,他義父高起潛例外。不過吳三桂對這些人的禮數還是不缺的,應對態度也不亢不卑很得體,同時私下該有的禮物也一樣不會少,按照來人的品級官位和重要程度而份量不一。

只是吳三桂從來都不送他們金銀,任何人都不,他只送當地土特產。這樣一可以避免外臣內交的非議,二不會讓那些內臣們貪得無厭胃口越來越大,再者這些禮物也算是珍稀之物價值不菲,拿出去也不會墮了自己的身份。

他知道,那些內臣,尤其是當權的太監們,對金銀有着一種固執的迷戀,同時對數目卻已經將近麻木,除非數額特別大,不然他們永遠不會覺得你送得很多。可當你送過大數額以後,再送小的,那麼他們不但會覺得你很不夠意思,也許還會對你不滿乃至怨憤,最後是敵視。

這些,都是當年義父高起潛在自己正式走上仕途後,揚言送見面禮,把自己叫進內室鄭重其事說的一番話中的一部分。這份禮物讓他一直受用到現在,並且獲益良多,他因此一直很感激這位義父,對這位老於人情世故的的太監義父也有着一份額外的尊重。雖然他知道這位義父一樣收受賄賂,在打壓宦途對手時毫不留情也不擇手段,但吳三桂知道他對自己是真的喜愛,那一番話,正是他馳騁官場多年不倒的心得之一。

現在最令他頭疼的,既不是怎麼樣防止放棄寧遠的消息泄露,也不是怎麼去招待那些太監和錦衣衛。這些對他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他相信在關寧鐵騎中沒有人敢違揹他的命令,而交接官場對他來說也是同樣遊刃有餘。在崇禎十六年勤王班師離開北京時,他父親在北京的家門口,就排出了將近幾里長的京師大小官吏甚至宗室的送禮隊伍。

現在擺在他面前最大的難題,是寧遠衛的三十萬百姓怎麼辦,這老弱病殘、青壯婦孺夾雜的三十萬平民,該拿他們怎麼辦。

皇上在詔書中除了招他入京勤王,着他放棄寧遠外,還加封他爲平西伯,當然,其他被招入衛的兩鎮也都同時晉封爲伯。這個雖然讓他很高興,但卻並不能讓他輕鬆一些,也不能幫助他解決擺在他面前的難題。

皇上只是輕輕鬆鬆一句話,“棄地不棄人”,不過五個字,寫起來輕運手腕頃刻可完。可這五個字對吳三桂來說,就是他自小時起在關外日日要見的那些人。那些每天賣菜賣瓜果給他府中、在他巡視時望着他的眼神中充滿敬重的實實在在的人,這樣的人足足有三十萬之多。而在他們背後,還有整個大明朝百姓和上下官吏乃至皇上的眼睛,他們都在看着他,看着他的一舉一動。

清虜自起兵到現在,人口一共只有二十多萬,但卻有近十萬的戰鬥部隊,如果算上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則足有十、七八萬的部隊。他們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嚴重失調的戰鬥和生活人員比例,那是由於他們歷來有蓄奴的習慣。

八旗軍上上下下,一般不從事耕作和漁獵之類的生產活動,只負責征戰。他們的物資,基本都來自於被他們擄去的漢人、高麗人和其他各部落俘虜的勞作。這些人無論男女全部被充作奴隸,分配給八旗軍的將領和士兵,圈起來成了苦力爲清人從事生產工作,包括他們的後代,也都將是世世代代的奴隸。同時因爲清人要榨取最多的物資,且又不斷地有新俘獲來的奴隸補充,所以那些奴隸們的飲食起居幾乎和牲畜無異,要是病了只能自生自滅,並且還經常被處罰至死,甚至可以因清虜的賭博或者心情不好而被殺死。

吳三桂如果留下關外的百姓,那麼這些留下的百姓將毫無疑問地成爲八旗軍的戰利品,就此淪爲他們的奴隸。

這等於是吳三桂親手把他們送上了死亡之路。

這,纔是真正的比什麼都要重的壓力,只要一個失措,他吳三桂將成爲一個被大明朝上上下下一起唾棄的罪人。

早在一月廷議調關寧鐵騎入關時,兵部尚書張縉彥就提出棄地不棄人的意見,可惜當時羣言紛紛,意見不一。崇禎雖然心裡極其贊成,卻礙於“喪地”的罪名,一直態度曖昧,不能定奪。

現在李自成的大軍距離京師大約有一千里,雖然中間還有陽和、宣府、居庸關等重鎮,但很難說這些能阻擋李自成多少時間。吳三桂心裡清楚得很,這些地方的官吏和將領是不能指望太多的。在大明軍中,不要說像周遇吉這樣的忠勇雙全的將領,連有一個“忠”字的都寥寥無幾,全靠發軍餉支撐,一旦缺餉,形勢就難說得很了。這隻要看李自成從西安攻到大同這一路,只僅僅遇到了寧武關一場惡戰,可望風而降的關城、將吏卻數不勝數就知道了。

寧遠距離山海關二百餘里,山海關到京師是七百多裡,合計大約九百餘里,和目前李自成的軍隊離京師差不多遠。如果寧遠軍沒有拖累全速前進的話,騎兵一日行程一百二十里,要是不顧惜馬匹和戰鬥力,一日可急馳兩百里以上,這樣的話最快只要五、六天就可以抵達京師。

吳三桂見過十幾萬大軍的行動,知道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也知道指揮起來有多麼複雜。可現在按照皇上的旨意,他將要帶上三十萬毫無訓練根本無法指揮的平民百姓去行軍,更不用說其中還有一大半是老弱病殘和婦孺,帶着這樣的三十萬人長途跋涉兩百多裡,他不知道會怎麼樣。他甚至無法想像出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和場面。

關外的清軍很清楚,只要寧遠還在明軍手上,他們就不能長驅直入進攻山海關,即使繞開寧遠和山海關,從薊州進攻京師,也會被截斷歸路,或者遭遇來自山海關、京師、山東等各方面的夾擊,從而無法長期圍攻北京,崇禎元年、十一年、十五年的清兵三次犯京,雖然最遠抵達山東兗州一帶,但最後都不得不撤出關外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清虜多年來一直在尋求與關外明軍主力進行野地決戰的機會,可惜都無法得逞,這次如果多爾袞等人知道明軍放棄寧遠,他們是肯定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全殲吳三桂所部的好機會的。

吳三桂與皇太極、多爾袞交鋒多年,可以說知己知彼,誰都清楚對方心裡在想點什麼,想要玩點什麼花樣瞞過對手,還真不那麼容易。而皇太極死後攝政的多爾袞,比之皇太極更多了一份彪悍和果斷,此人驍勇善戰心計深沉,是不世出的一個梟雄,吳三桂曾經在近距離見過這兩人一次。

*

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前言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前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皇帝與士人一,皇帝與士人前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皇帝與士人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自序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自序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