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

見皇帝再次提到信陽慘劇,並且聽到竟有官員如此有悖人倫的言論,衆臣盡皆心下略感不安。不少人雖是私心甚重,但最起碼的良知未泯,對於這種極端之言行亦是反感無比。

吏部尚書周雲奏道:“啓稟聖上,京察將於殿試後舉行,臣定會要求部內諸人,對京師各署衙官員從嚴覈查,絕不容許此等斯文敗類存身於官府之內!還望聖上寬心!”

溫體仁奏道:“臣身爲首輔,亦爲官員中有此等言論感到羞恥!吏部天官之言亦是內閣諸人之心聲,內閣亦會全力支持此次京察事宜;若是臣等之門下有言行違法朝廷律例者,臣等絕不予以請託包容,必將其驅離朝廷!”

朱由檢點頭讚道:“首輔與周卿俱爲朕信賴之臣,適才二卿之言甚合朕意;從嚴治吏不能只停留於口中,要有嚴格之章程與行動。京察之意便是清除官吏中害羣之馬,望吏部上下共同擔負起此間重任!”

溫體仁與周雲施禮退回。

朱由檢喝了口水接着開口道:“南直隸等六省農戶因繳納金花銀而致生活困頓,此朕之責也!朕決意從下月起,將六省所納金花銀全部廢除!其境內農戶,除卻正常計徵之項外,官府不許再行徵繳任何附加之項!朕會遣錦衣代朕巡查探訪,一旦發現有官員另行加徵者,一律就地免職,且終身不予任用!”

因爲金花銀是皇家的私財,所以用錦衣衛代替皇帝巡查六省,朝臣們也說不出別的來。

雖然已經猜出皇帝要廢除金花銀,但現在聽到皇帝親口說出這個消息後,殿內文臣大鐺們皆是動容不已。

當然了,王承恩除外。

聽到皇帝張嘴一說,宮裡每年就少了一百萬兩的進項,王承恩腹誹不已:皇爺啊皇爺,您自登基以來,爲了省下銀錢剿賊安民,全家上下日常都是節儉度日;現在好不容易手中有了大筆銀子,可也經不住您這個散財法啊,唉!百姓是不容易,可您就容易嗎?母儀天下的皇后都要在宮裡設織機織布補貼家用,這事兒傳出去人家都不信啊!不行,皇爺散了財,東廠得替皇爺找補回來才成。皇后、小爺、公主平日打賞手下也就幾兩銀子,還不如外頭一個豪門管家出手闊綽!得讓王世勤多加探查,逮幾條大魚,給皇爺家撈回一些外財。

李邦華心情激盪之下,出列施禮後大聲奏道:“聖上此舉將使無數百姓受益!此已非拔一毛而利天下,實是盡舍私財而寬百姓之用!聖上單憑此行便已遠超歷朝歷代之明君!實乃千古未有之仁君、聖君也!臣爲能與聖上在位間任職而深感榮耀!將來青史之上但願有臣之姓名!”

儀表堂堂的楊嗣昌也是被皇帝前無古人的舉措深深打動,他整理一下衣冠後出列拜道:“臣聞:堯舜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聖上將民生之艱歸罪於自身,而非責怪羣臣,可見聖上胸懷之寬廣、胸襟之博大!此正爲大明中興之兆也!臣亦如制憲所言,爲能與聖上共事而深感自豪!臣亦願附身驥尾,追隨聖上創建千古未有之基業!”

溫體仁被二人搶了風頭後心下略感不滿,他出列施禮後奏道:“臣以爲,制憲、本兵之言乃天下官吏之心聲也!金花免徵後,六省百姓溫飽已無疑問!千萬百姓在感懷天恩之時,亦能多積錢糧,使其生活日漸寬裕!聖上行此前所未有之舉,天下民心盡歸矣!老臣爲大明賀!爲蒼生賀!”

其他衆臣工也是紛紛出言盛讚皇帝的這一舉措,這回都是由衷之言,因爲朱由檢的行爲的確是歷史上從未有過之事。

朱由檢心情也是大好,他笑着擺手讓衆人歸列,開口道:“此事朕會下旨,內閣用印後行文六省即可;接下來該議一議山西、河南之災民如何安置了。”

王應熊奏道:“聖上既是發內帑賑災,兩省亦可效仿陝西、山東之舉打井屯田;只要渡過今年,來年夏秋收穫之後兩省災民應會安定!”

朱由檢搖頭,將自己所慮之事說出後道:“陝西、山東之策無法大規模于山西、河南推行,現今之計唯有移民他處方可解燃眉之急。朕意將河南汝寧、南陽兩府災民移往臨近之湖廣荊襄兩府,倚靠其境內繁多之水系撫養災民,此策實于山東之法一般無二,督察院諸卿可以攜旨前往。山西之災民,朕意用鄭氏船隊,分批次移往臺灣;據鄭氏之人所言,臺灣氣候地理盡皆適宜安居,此土自古爲我華夏有之,現今島上地廣人稀,恰好適合大明子民屯田安置。好生經營數年,大明就會多出一個物產豐美之糧倉!”

溫體仁奏道:“老臣亦聞臺灣瘴氣蚊蟲肆虐,且其常年溼熱多雨;北地之民移往其地,恐有不適之症!去之前如何防治瘴氣疫病實乃必爲之課業;福建、廣東兩地多有民衆往來於爪哇、呂宋等地,當地醫者於防治瘴疫之事頗有心得,臣建議責令當地官府招募郎中,隨同移民前往臺灣,以防病害生髮!”

朱由檢讚道:“溫卿實是老成謀國之言,此事就由內閣行文地方即可;山西災民衆多,議事過後須即刻着手進行移民相關事宜,朕會下諭旨給鄭氏,着其準備妥當。戶部調供用庫之糧米沿途每三十里設置臨時官倉,以供災民食用!今日議事便到此爲止,衆卿退下吧!”

朱由檢帶着王承恩走下御座向後殿行去,內廷王德化等人緊跟其後,衆臣等皇帝的身影消失後方才轉身離去。

“皇爺,據老奴所知,鄭氏運糧船隊每次約在三十餘艘上下,若是運送災民去臺灣,怕是一次運不了多少人啊!”

王承恩跟在朱由檢身後,邊走邊稟道。

鄭家運糧船隊現在換成了一千料的大船,三十餘艘每次可運糧二十萬石左右。但貨物可以堆放,運人的話總不能把人摞起來吧?這樣的船隻每艘大約能裝載四百餘人,三十餘艘每次能運走一萬多人,對於目前無法計數的山西災民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大伴,你去司禮監擬旨制鐵券,加封鄭芝龍爲靖海伯,賜鐵券!擢鄭芝豹爲福建總兵!擢鄭芝鳳爲副總兵!”

朱由檢終於下了決心,以爵位賞功鄭家,促其全力幫助朝廷渡過眼下的難關。

雖說大明向來只以軍功封爵,但鄭家船隊一年多來已向京師運送了近百萬石稻米,並且只收取了二十萬兩銀子。這還是朱由檢覺着不能白要人家付出,強行派人將銀子送到鄭芝鳳的宅邸,不然鄭芝鳳根本不會索要。

這百萬石稻米,在這米貴銀賤的災荒之年足可以活人無數,單單這一點,給鄭芝龍封伯毫無問題。何況這次還要鄭家加大船隻的投入,若是鄭芝龍答應朱由檢的要求,那就意味着鄭家要減少往來於南洋、日本的商船數量,其收入會受到很大的損失。

用爵位換取鄭家的徹底投靠,相信鄭芝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章 心安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