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建州女真雖然是漁獵民族,可對於大海,他們還是畏懼的。因此,前往尚可喜軍中擔任監軍,那將來肯定是要出海的。雖說能作福作威,可天威不可測,就算是建州女真,說不怕那也是假的。
因此,這個監軍差事並不是好差事,然後,圖爾格身上有恥辱在,最終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他得到旨意,皇太極又召見了他,遣開他人,私底下交代他一些事情之後,才讓他押解着糧草物資,隨着大軍一起前往金州。
他們都不知道,原本以爲天不知地不知的事情,遠在明國京師的崇禎皇帝,卻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崇禎皇帝結合圖爾格身上甲級竊聽種子信息,以及鄭芝龍和盧象升身上的甲級竊聽種子所傳來的消息,便不難推出目前在遼東那邊的情況,大概是什麼情況。
事實上,他所瞭解到的情況,比起盧象升也好,還是皇太極也罷,都要清楚得多。
爲此,他很快下了一道旨意給剛上任的薊遼總督洪承疇,讓他下令,塔山那邊的祖大壽所部做佯動,鬧出一些動靜來,給滿清那邊添堵。
你們不是要去打金州麼?沒問題,錦州這邊也來湊湊熱鬧。
相對來說,崇禎皇帝如果在京師的話,他獲悉消息之後,做出決策,速度反饋去寧錦的速度,要遠快於傳旨到旅順那邊。
然後,他又派人,給登萊巡撫陳弘緒傳旨,讓他儘快把後續的物資,持續不斷地送往旅順。畢竟旅順那邊要想站住腳,沒有足夠的物資是不行的。
另外,登萊水師隱藏起來的戰船,也可以出動了。等到遼東的時候,就差不多到水師決戰的時候,到時候,再給滿清和朝鮮水師一個驚喜好了。
這些事情忙完之後,崇禎皇帝就暫時把遼東的戰事拋到一邊,開始正式推行鹽政革新之策。
大明的鹽政,其實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
鹽的專賣,基本上是固定模式。從嘉靖十四年之後,制定的價格就基本沒有再變過。鹽道衙門的官員,從來不知道其財稅收入有多少來自於鹽課,有多少來自於餘鹽銀。
鹽政管理,說起來是戶部尚書監官,底下還有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和八個鹽課提舉司,由每個都轉運鹽使司控制一個主要的鹽產區,每個鹽課提舉司控制一個略小的區域。可實際上,每個鹽道衙門,其實都歸地方所管轄,有的是當地知府管轄,也有的是布政使司管轄,甚至還有的,是軍隊將領管轄,比如山西地靈州鹽課司就是。這其中,也有巡鹽御史監官。
大明最開始的時候,是會發口糧給竈戶,讓他們專心產鹽。可到了後來,糧食發不出來了,就允許竈戶把多餘的食鹽賣給有鹽引的商人,以此來換取口糧。
御史,這裡就開始有腐敗了,也有江湖中人存在。有手段的,就控制其他竈戶,成爲了豪竈。這些人要賺錢,除了剝削其他竈戶之外,自然不可避免地侵吞原本屬於朝廷的鹽銀。
除此之外,竈戶和巡查的鹽丁,還有那些官吏相勾結,私下販賣食鹽,也就是私鹽,這個情況特別是到了明末之後,就非常地普遍。有些勢力大的,比如樂慶生這種大鹽商,乾脆就自己成立私鹽隊伍,自己產鹽,沒多少成本的當官鹽來賣;而後呢,他又會勾結官府去儘量打擊別人的食鹽,以此來保證他的壟斷。
不止如此,食鹽的價格,在大明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內,每噸食鹽的價格大概在3.345兩白銀左右。可是,到了大明後期,食鹽的價格,竟然到了每噸五十六兩,漲了將近二十倍。之所以如此,是官鹽價格,由官府來拍腦袋決定,而不是市場決定。這麼高的鹽價,讓老百姓負擔,在糧價低的那些時期,是佔了家中開支非常大的比重。
由此可見,大明的食鹽,高得離譜,百姓難以承受之重;可是,朝廷卻沒有得到大部分好處,這大部分的好處,都被大鹽商和他所勾結的那些官吏給貪了。
如今,崇禎皇帝就借這江南大鹽商樂慶天通虜案的東風,開始了整頓鹽政。
至於有的明白樂慶天通虜案底細的人,會覺得是皇帝故意誘導,纔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即後世所謂的釣魚執法,崇禎皇帝覺得這是誤會,根本就不是。
因爲在皇太極的計劃中,他就是派了伍忠到江南來尋求和他通商的對象。就算崇禎皇帝不派李若璉前去,最終江南這邊,能和伍忠勾搭上的,不是這些大鹽商,就是那些走私商人。也只有他們纔有這個實力,能力以及野心去和伍忠及伍忠身後的滿清做生意。
在這個事情上,有點不巧的是,這個被皇太極委以重任的駙馬,其實是大明錦衣衛密探,因此,這個事情纔會在朝廷的掌控之中。這和原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卻被引誘犯罪從而進行抓捕,還是有所區分的。
當然了,在這個時代,崇禎皇帝對於那些大鹽商,也不會心慈手軟,看他們炫富就能知道,這些人欠收拾!沒看到大明各處都要賑災,缺錢都缺到什麼程度了!
在崇禎皇帝意志之下,最終乾坤獨斷,把那些臣子所提議的革新都給否決,因爲他實在不滿意,最終拋出了他自己的革新之策:全國鹽政進行統一管理,在戶部下新設一個鹽司衙門,主官級別爲戶部侍郎,下分十三道,每道對應一個省。在地方上,也設鹽道衙門,稱呼不變,還是鹽課提舉司,管轄鹽場。
而鹽場則實行承包制,用拍賣制度,價高者得。當然,底價是有的,就在往年這片區域所收鹽稅的基礎上估算得到。另外,售賣也不再硬性劃分地域,只要不怕運費貴,隨便你販賣到那裡去!不過有一個條件,食鹽的價格,有一個官方指導價,不管怎麼樣,售賣給百姓的食鹽,不能超過這個指導價。
官府的鹽政衙門,主要是監督之責,不再具體參與到食鹽買賣之中,由市場自行決定行情。如果鹽商想要賺得多,就必須想着法子去多生產食鹽,想着法子去降低食鹽成本,提高食鹽質量,降低食鹽的售賣成本。如此,纔能有競爭力。
同時,鹽商自己也有需求要求打擊私鹽,排擠私鹽,這一點上,就和朝廷的利益一致了。
只要鹽商爲了利潤,去革新食鹽的量產技術,去革新食鹽的精煉水平,去降低食鹽的售賣價格來佔領市場,那麼遲早有一天,都不用朝廷再費時費力去打擊私鹽販子,因爲會被市場給淘汰,競爭不過這些正規的鹽商。而百姓卻又會比以前,得到更大的實惠。鹽價便宜了,食鹽質量又好了。
這種鹽政管理模式,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人,聞所未聞的,一時之間,立刻便成了熱門話題。
“你們聽說了,皇上已經下旨革新鹽政,全部交給商人去搞了!”
“什麼,那商人不是賺大了去?都去搶了吧?”
“肯定的啊,食鹽這玩意,誰家都必須要買的,只要有鹽,那就是錢啊!”
“是啊,以後也不存在那什麼鹽引兌換不到食鹽的問題,只要你拿到了鹽場,交了稅之後,不管你產出多少食鹽,朝廷都是不管的了!”
“真得麼?那這樣一來,那些鹽商真是要賺大了!”
“……”
在大明朝,以前鹽政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普通商人拿到鹽引後,要是沒有關係,是換不到食鹽的。如果能及時換到食鹽的話,那是一定能賺錢的。老百姓們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當他們知道食鹽自己生產,不再有鹽引而換不到食鹽之後,那些有實力一點的商人,就立刻轟動了起來。事實上,也不止是商人,包括那些富有的文官武將,皇親勳貴,也紛紛尋找他們的代理人,搶着想要拿下鹽場來買鹽。因爲任何人都能看出來,這絕對不會虧本。
於是,由戶部鹽司衙門牽頭,調查全國列年鹽稅數據,由崇禎皇帝審覈通過之後,便開始在以往鹽稅的基礎上進行拍賣。
這個拍賣,事先要到鹽司衙門報名,繳納保證金。報名方式多樣,並不一定要本人去,且可以從全國所設鹽課提舉司報名,最終拍賣還是在京師拍賣。
因此,拍賣的時間有點長,因爲要等全國有意拍賣的鹽商齊聚京師才行。
而後是明碼叫價的拍賣,現場還有都察院、東廠和錦衣衛的人監督,防止可能的舞弊。
第一場鹽場拍賣會,是最大的盛況。不少實力一般的商人,都想着是不是能撿漏而參與,結果便可想而知了。
崇禎皇帝雖然沒有到場,可他卻是暗地裡也派人去競拍。不過只是價格達到他的預期之後,便不再出價,就讓那些商人自己繼續往上叫價去了。
就山東那邊的鹽場,往年的時候,山東都轉運鹽使司,一年解運戶部的鹽課銀收入,也就是五萬兩左右;可是,通過拍賣,在激烈叫價的競爭之下,最終成交價是八十萬兩三千五百兩白銀,翻了整整十倍不止。
沿海的每個省份,都是一個拍賣鹽場進行拍賣,就有京師,山東,南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七個省份;其中廣西鹽場的拍賣價要低山東不少,但是,南京鹽場的拍賣價卻又要比山東高不少;
還有內地的省份,有的是沒有鹽場的,需要靠周邊鹽場出產食鹽,比如陝西,就需要靠山西、四川等鄰近的省份運鹽過去。於是,這些省份的鹽場拍賣就更爲激烈,最終所得的拍賣價格,同樣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價格。
比如原本四川鹽課提舉司,一年所得鹽稅收入,就萬曆八年來說,只有七萬一千四百六十四兩而已,可拍賣之後,就得到了八十萬兩五千七百萬兩白銀之多,這還是因爲鹽商考慮到內地不像沿海那邊產鹽成本低,而售賣又不能超過官府設定的零售指導價,因此沒有再繼續競價下去。要不然,沒有朝廷規定的這個零售指導價上限,就憑着內地的人口和售賣地區,這拍賣價格就絕對不止。
風風火火的拍賣會,一場接一場地搞下來,雖然還沒有拍賣完所有的鹽場,可所有官員都知道,今年的鹽稅會達到多驚人的地步。
還是拿萬曆七年來說,全國一年的鹽稅收入,就只有一百二十九萬兩千兩百二十四兩白銀而已,其中還有三十來萬兩並不解運戶部,而是用於地方防務。當然了,每年的鹽稅收入並不一樣,但最高也沒有高過兩百萬兩;
可是,如今還沒拍賣完,朝廷就已經拿到了五百多萬兩白銀了,對於這個收入,不管是戶部還是其他官員,都不由得異常佩服崇禎皇帝的這個革新之策,這簡直是運財童子,把食鹽這種東西,變成了真正的聚寶盆!
當然了,崇禎皇帝的這個鹽政革新制度,最終鹽場都會落到那些大明最富有、最有實力的商人身上。不過這又如何,只要他們能拿出銀子付清稅銀,以後零售的時候,老百姓買到的食鹽價格,比以前要低,那就夠了!至少對於眼下來說,也就這樣好了!
這個鹽政制度的革新,還帶來了另外一個事情的發展。
就是大明各地的有錢人,爲了這一次拍賣,不得不把埋在地窖裡的銀子搬出來,存入大明皇家銀行在各省的分行,得到一張存單,而後到京師再兌換成銀票進行拍賣。要不然的話,光是運銀子到京師去,恐怕就能讓這些商人望而止步,也拍賣不到如此之高的價格了。
而那些存入大明皇家銀行分行的銀子,當然不是隻有中標的一家纔會這麼做,而是所有想要拍賣的商人,都不得不這麼做。如此一來,原本大明國內不參與流通的銀子,有很大一部分,隨着這一次鹽政革新而開始流入市場,參與流通了起來。
當然了,有一部分銀子,在投標完後,不管中與不中,還是會被提取出去,繼續藏到地窖裡去。可是,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他們感覺到了銀票的好,就會留下了。
這一次,也變相地壯大了大明皇家銀行,讓銀票進一步成爲大明真正的紙幣,做出了不少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