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炭

燒炭

日子還是一天一天的過去,如流水無聲,眨眼就到了冬天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風夜每天窩在家裡,喝茶看書嗑瓜子。

茶是自己從山上摘來搓曬的樹茶(一種像藤蔓一般攀長在各種果樹上的茶),可清火明目、除溼祛燥,瓜子是辦入夥酒時買回來剩下的五香炒葵花籽,書則是風夜花了差不多一兩銀子從書局買回來的厚厚一本《大商史志》。

話說這時候的筆墨紙硯賣得還真是貴啊,一本書動輒幾百幾千文錢,隨隨便便一支破毛筆也要十幾文,一張普通的熟宣也要幾十文,更別提那些上好的書種了。難怪這時候讀書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有的待遇。

風夜慶幸自己是直接靈魂穿越過來的,腦子裡裝的東西都還在,要是死後喝了孟婆湯重新投胎,那碰上現在這樣的身世家庭,多半一生都是大字不識的農夫。

從書上看,這個時代的字體就是中國古代的繁體字,風夜前世學的是工商管理和國際金融,對國學涉獵極少,有許多繁體字他都不認識,因此看書的時候就是連蒙帶猜的才弄明白個大概意思。

這裡的文明跟中華古文明完全不一樣,沒有三皇五帝四書五經這些東西,不過發展的程度大致和中國隋唐時候差不多。書上說,商國開國以來已經歷經二十二帝三百多年,歷任皇帝的風評都不錯,大商也在這幾百年間更趨繁盛。現在在位的是德宗皇帝,聽說是一位守成之君。今年爲德宗慶隆九年。

大商所在的位置大約相當於中國,東面和南面臨海,西邊是高嶺國,西北是青雲國,北面是明國。這些年幾個國家都相安無事,相互間還通商貿易,而大商的經濟則搖搖領先於周邊其他幾國,成爲了大陸東邊的經濟中心。

看書的時候風夜根本不耐煩去看那些民族發展史、國家興衰史,他只想搞明白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基本狀況就可以,反正他就一小老百姓,過好自己的日子纔是關鍵,與此不相關的他一概不想理會。

一日,風夜看了書之後突發興致,想自己燒一窯炭。

這燒炭其實也不是什麼絕活,鄉下人幾乎都會,有力氣的媳婦婆娘都能自己燒。冬天沒來的時候村裡也有好些人燒,燒出來的炭除了自家用還可以賣給城裡人,而那時候風夜覺得自己沒必要用木炭,也不想燒。不過現在看了書上的制炭之法,覺得挺簡單的,也覺得冬天用木炭取暖或者做火鍋都比較好,不像燒柴煙熏火燎的。

於是,趁着這幾天天氣陰沉着沒下雨,風夜提着砍刀上山了。

燒炭要用生木柴,最好是小臂粗細的堅實木材。其實前世風夜也曾看舅舅燒過,現在還有些印象。在後山林子中就有很多這樣的雜樹,砍下來的樹只取主幹,那些枝枝葉葉留在林子裡,以後又是村裡人的柴禾。

風夜砍了三天的生柴,又花了半天的功夫將他們拖到他的堂哥李長生挖的炭窯邊。秋天李長生燒炭的時候就跟他說了,以後炭窯閒着時隨便他用,雖然如此,風夜還是去他家打了個招呼。

村裡的山坡田坎邊也有好幾個炭窯,都是村裡人挖的,燒炭時大家輪流用,倒也不分誰家誰家。李長生挖的那個炭窯比較小,最主要的是離風夜家近,就在他家門口的山坡下去一點的一塊地上,邊上相連的都是些收穫後空着的木薯地,炭窯邊還有個水窪,既方便也不怕失火。

炭窯一般選在兩米左右高的結實山坡土壁上挖,挖出來的窯洞是圓柱形的,大小比洗澡的木桶稍大,在窯洞的左上角挖一個大腿粗的煙囪,再在右下角挖一個雜誌大小的通火口,通火口緊連着窯洞右邊挖的一個半米方圓的矮洞,這個洞的作用是燒火幫助炭窯裡的生木柴燃起來。

風夜按照李長生教的方法,將生柴看成和窯洞等高的木段,把它們密密實實的填進窯洞裡,空隙的地方也用小木塊填上,填滿後用石塊和泥巴把洞口封起來。

第二天早早的,風夜就開始來燒火。燒火是在旁邊的矮洞裡燒,有些大的炭窯要燒整整一天才可以停火封窯。

風夜搬了一張小凳子到那裡去,看着火兼取暖。火苗從矮洞燒到窯裡去,不過半天,窯頂上的菸酒冒得又濃又急了。風夜又回家拿了幾個袖薯芋頭和一竹筒的水來,邊燒火邊烤袖薯吃,就像前世小的時候,他跟着舅舅去燒炭,名義上說是幫忙看火,其實就是去吃烤袖薯,冬天的冷風呼呼的吹,他卻被燒得旺的火烘得幾乎出汗,小爪子被烤袖薯的皮弄得黑乎乎的。只有在那時候,風夜對他一向深惡痛絕的燒火工作才特別情有獨鍾。

燒火時除了烤袖薯、土豆、木薯、山藥之外,還可以做竹筒糯米。就是砍來新鮮的小竹子,一節竹筒兩頭的竹節留着,在一頭的竹節上鑽個小口,灌水進去洗乾淨,然後把糯米和剁碎的臘肉或者臘腸也灌進去,灌滿了就用竹片把小口蓋起來,之後將竹筒放到火上燒,等竹筒的外表燒焦之時,裡面的糯米也熟了。把竹筒剖開,裡面的糯米飯透着一股清新的竹葉香味,吃起來別有風味。風夜後來在工作的城市也見過有飯店用大竹筒蒸飯,但是吃起來都不香,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吃的那樣味道。

唉,總之,那時候好像總是有特別多的玩意兒,現在想起來都好像是幾個世紀前一樣遙遠了,而,隔了時間和空間的記憶,卻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無比清晰。

寒風一陣陣的吹,把火苗吹得旺旺的,遠遠近近的田野裡沒有一個人,冬天人們都窩在家裡,除了摘菜外幾乎不願意到田裡去。天還是陰沉沉的彷彿下一刻世界就要隱進黑暗中一樣,看得人心裡沉甸甸的不舒服,只有看着那跳躍的火苗,才覺得一點舒暢和安慰。

要是有個伴就好了,起碼這樣的時候可以有個人聊聊天,風夜用木棍撥拉着炭火心裡暗暗想。

火一直燒到下午申時才停下,風夜用石塊泥巴迅速的將矮洞也封起來。經過將近一天的助燃,即使現在已經封了燒火的矮洞,炭窯裡的生木柴也還在燃燒着,青色的濃煙從煙囪上滾滾而出。一直到了晚上,飄出來的煙才漸漸變淡,到了約戌時(晚上七點到八點),冒出的煙才慢慢的變成一縷縷。

風夜在家門口看了幾次,才提着油燈下坡去,用早就準備好的石塊和着泥巴封起煙囪,再把窯門和矮洞門的封牆糊上一層泥巴,防止空氣漏進去。弄妥當之後風夜又檢查了一遍情況,才放心的回家了。

又過了兩天,風夜纔去打開炭窯的封門。那炭看起來燒得還不錯,除了顏色之外,一整條的依稀還是樹木的樣子,風夜從樹皮還可以分辨出是哪種樹。

他把炭小心的取出來,一根根整齊的放進竹筐裡,這是風夜剛決定燒炭時就請張木匠做的專門用來裝炭的框。一窯子的炭除了剛開始那些還好,到了接近煙囪和通火口的那塊的就有很多已經炭不成炭了,本來粗粗的一根炭條,外面一層全部成了灰只剩下芯裡的一點,炭質還很疏鬆。這應該就是李長生所說的“黴炭”了,是由於填柴和封口的時候做的不好導致太多空氣進去的關係。這種黴炭不經燒,很快就會成灰的。看來他的技術還是不過關啊,整窯子炭都黴去了一小半了。還好,好的炭裝起來還是有滿滿的兩框的,加上一些碎炭,應該夠他用過這個冬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