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是因爲有了秘密,就會被拉近。
先前顧寶山是單位裡新人,所以是給大家打下手的,平時誰有小事,都會讓他去做。
而池方萍是這裡的總會計,任何事情都由她來安排,儘管此事整個科室裡的人不知道,但是卻看得出來池方萍開始重視顧寶山,合總賬的時候,就讓顧寶山與她一起,很多重要的東西也只叫他。
科室裡別人不知道,但是韓忠鶴卻知道怎麼回事,他平時性子悶,再陰着一雙眼睛看人,整個人顯得陰鷙。
在顧寶山一個人落單時,他攔住顧寶山,“小子,你還年輕,剛工作,單位裡的深水,別以爲自己攀上大樹好乘涼,指不定還是個大坑。”
顧寶山淡淡道,“韓會計,你誤會了,我進單位安分工作,並沒有靠別人,也沒想着仰仗誰,你在怎麼想我明白,不過你想多了,那種事我沒有做,我也不需要出賣別人去換取什麼。”
韓忠鶴看他一眼,似在斟酌他說的對不對,深深看了一眼,沒有再多說,轉身大步離開。
顧寶山抿抿脣,從進單位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不站隊不巴結誰,池方萍這事是意外,他有些排斥,但是池方萍叫他做的又是工作上的事情,他又不能拒絕。
有時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把你擠到另一條路上。
並不是你想選擇什麼就是什麼。
另一邊,季玲他們回到首都,眼看着還有一個月過年了,而到家之後第二天,朱要武就偷偷和她說了連啓珍被處分的事。
“你大哥說的?”季玲奇怪的看他一眼,昨天到家之後,她往營地那邊打電話,朱衛東去工地沒有回來,所以兩人也沒有聯繫上。
“我和內部人打聽到的消息。”朱要武看她一眼,“連啓珍的事你怎麼看?”
“她就是想把你大哥叫回去吧?”
朱要武,“你也不傻啊。”
季玲,“那我要不要謝謝你誇獎我?”
朱要武笑了,“你等着吧,連家這幾天就得上門,我教你一招,你到時什麼也不要說,一切交給爺爺就行。”
“連家來道歉?”
“你想的美,連啓珍好不容易回國,他們哪裡會讓連啓珍受委屈,應該是想讓爺爺幫着在我大哥那邊打聲招呼,幫忙照顧人吧。”
“連啓珍不是自己有能力嗎?還需要人照顧嗎?還是又住一個屋去?”季玲語氣裡事着嘲弄。
“哎,看看,這就是我不讓你開口的原因,你這麼一說,他們家立馬就會站在道德的最高點說你思想歪,心不正,最後把營地那邊的流言都推到你身上來。”朱要武笑道,“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己乾着急。”
季玲懂了,“咱們家還有這樣的朋友啊。”
“這樣的圈子,什麼妖魔鬼怪沒有,當年他們家看不上我大哥,說我大哥有些呆有些傻,我爺爺可是想過讓連啓珍做孫媳婦的,但是連家嫌棄啊。”
季玲醋勁上來,“這樣啊,那等連家人過來,我還是不要出來見面了。”
朱要武笑了,“你是這家的女主人,你得盡地主之誼啊。”
季玲,“沒時間。”
看着人上樓了,朱衛躍幾個從臥室裡出來,看不到季玲身影,七嘴八舌的說起來。
“二哥,嫂子看着生氣,大哥那邊可就遭罪了。”
朱要武瞥三人一眼,“你們懂什麼?我這叫激起她的鬥志。”
看熱鬧的三人笑了,什麼叫鬥志,明顯是他們大哥那邊要受罪了。
季玲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看過朱衛東,季玲的心也老實了,下午給季建華那邊打了電話。
結果電話是季可接的,季可聽到是她的聲音,叫了聲姐姐,然後像捂住了嘴,小聲八卦起來。
“姐姐,我還要打電話給你,那個羅離回來了,她彷彿像沒和大哥分開過,沒事就到咱們家來,和媽媽說話,她怎麼那麼好意思。”
季玲挑眉,“大哥怎麼說?”
羅離怎麼做不重要,重要的是季建華的態度。
“大哥什麼也不說,媽媽也私下裡問過他是什麼想法,他只說忙,其他的一句話也不說。”季可埋怨道,“那媽媽只能客套的對羅離,看樣子大哥還是捨不得她。”
說到這裡,季可問道,“姐姐,我可不可以把羅離和別的男人處對象的事和媽媽說?”
“你不要說,讓大哥自己去處理。”季玲怕季可多事,便嚇唬她,“你亂來,適得其反,再把事情弄亂了。”
季可用力點頭,“好,那我聽姐姐的。”
似乎是姐妹之間有了秘密,季可高興道,“姐姐,那你今年過來回來嗎?”
“不回去,孩子太小。”就是大了也不回去。
季可又問,“那你要和媽媽說話嗎?”
“不了,孩子醒了,我去哄孩子。”
姐妹兩個掛了電話,許芳耳朵一直注意着小女兒這邊的動靜,只是不想表露出來,看到女兒掛了電話了,才一副隨意的樣子開口問。
她道,“你姐怎麼說?”
“姐姐說什麼也不要做,讓我大哥自己去解決。”
許芳嗯了一聲,“她哪裡願管家裡的事。”
“大哥明明知道羅離背叛她,還裝不知道,真不知道他要幹什麼?”
許芳蹙眉,“誰知道呢,這事別和你爸說,你爸那個脾氣,他哪裡能忍下這口氣。”
季可應下。
季玲也沒和季建華通上電話,但是知道了這事,她再去王三梅那裡,就說起了這事。
“你說我大哥是怎麼想的?羅離有那麼好嗎?”
王三梅呆呆的看着窗外,“羅離挺優秀的,家裡開廠子,長的又好,還有能力。”
“家裡開廠子她嫁人後又不能帶過來,至於長的,也就那樣吧,能力這點我承認,但是找的是媳婦又不是員工。”
“其實挺好的,季大哥沒有白等,等到羅離回頭了。”
季玲看她一眼,“我大哥要是知道你這麼支持他們,一定覺得你纔是他的知音。”
王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