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塵埃落定

每個朝代總會有施政錯誤,百姓們就會認爲朝廷內出奸臣,要懲治奸臣,這時一些人就要倒黴了

而在金軍南下,威逼汴梁時,李綱整出一個六賊,六賊成了出氣筒,消減了憤怒的民意。其實六賊很冤枉,他們的確是結黨私營,的確是打擊報復,的確是壞事幹盡,可是金軍南下管他們毛線,將所有的罪名推在他們身上,也太看得起六賊了。

如今靖康之恥,百姓憋屈到了極點,急需要發泄怨恨之意,張邦昌這個兒皇帝就成了最佳的出氣筒。誰讓他倒黴呢!

張邦昌本來罪不至死,可是百姓要發泄情緒,於是他必死。

恍然間,趙樸有些明白,他思考問題太過理性了,卻忽略了很多事情充滿了感性。人是感性動物,思考問題,做事情,不會時時刻刻保持冷靜,保持睿智,往往是意氣用事,做一些偏激,甚至是錯誤的事情,直到了做了之後,才發覺是錯誤,甚至一直認爲正確。

憤怒和仇恨,往往矇蔽了許多人的理性,衝動行事。就好比,宋金之間的實力差距,還都汴梁的壞處,如何抗金等問題,難道這些大臣真的不知道嗎?

仔細思考,很清楚分析到其中的利弊。不過在靖康之恥,這樣千古未有的大恥辱面前,許多的大臣早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腦,早已經忘記了理智爲何物,往往是採取激進,冒險,極度不靠譜的抗金方針。

他們智商本身很高,可是在仇恨的影響下,變成了二五零。

可是趙樸卻是穿越而來,思想中保留着“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別看此時你死我活,幾十年後,照樣是一家人。因而,他自始至終是一個局外人,因爲是局外人,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宋金之戰,少卻了幾分情緒化,偏激化,多了理性與合理。

…………

張邦昌還是免不了流放,被貶至潭州“安置”,“令監司守臣常切覺察”,飲食起居都要向尚書省報告。

總之是一樓到底,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時應天府的百姓,以及官員們連聲歡呼萬歲,似乎他做了一件極爲偉大的事情一般。趙樸得知,百姓大臣歡呼的情形之後,心中直翻白眼,打不過主子,就拿奴才出氣,果然是夠有風格。

不過他無暇顧及這些。

李綱、宗澤、張所等人要趕赴各地防備金軍南下,按照金軍的習慣,多是秋高氣爽,馬肥的時刻出兵。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去構築防禦體系,免得金軍南下時,束手無策。

而朝中政務都交給汪伯彥、趙鼎、範宗尹三人。汪伯彥是議和派,而趙鼎是主戰派,而範宗尹則是一個麪糰。他們三人都是有才能的,不過缺點也是巨大的,汪伯彥太過圓滑,趙鼎太過剛正,而範宗尹則是牆頭草。

這樣的三人組合,最爲精妙,可以防止獨攬大權。唯一的缺點,就是三人爭吵不斷,行政效率會下降,於是趙樸則是提出小事不決三人表決,大事不決他處置。

而有這三人的存在,趙樸總算是從繁忙的政務中解脫了出來,專注于軍隊建設。

如今是亂世,有槍就是草頭王,有了一隻強軍,纔能有生存的本錢。有了一隻強軍,纔能有生存的本事,進一步說,可以稱霸天下,滅了金國,一統天下;退一步可以劃江而治,南北對峙。

一切都要服從於軍事,一切都要以軍事爲上。

只要軍隊上不出問題,只要牢牢握緊槍桿子,即便是出上幾個奸臣也不要緊,他可以輕易的罷官,輕易的流放,完全隨着他的心意。

而軍隊中,八字軍身爲他的嫡系,需要緊緊抓在手中。

此時,趙樸當了皇帝,可是這個皇位極爲不安穩。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爲何敢於杯酒釋兵權,因爲他就是當時最大的軍閥,手中握着強軍,不怕手下武將不交出兵權,若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他正好平了那些不忠心的武將。明太祖朱元璋爲何敢於大肆殺戮大臣,因爲他就是軍閥出身,不怕殺戮大臣太多,造成麻煩,因爲他有軍隊彈壓。

許多開國皇帝,往往是獨裁的,多數是暴君,往往是臣子不得不屈從於君王,因爲這些開國皇帝都是軍閥出生,手中握着的嫡系軍隊,最爲忠心,戰鬥力更是強大。不怕手下的大臣不服,誰造反,滅了誰。

而趙樸想要抗金成功,必須要集權,必須要走那些開國皇帝必走的道路。

在他看來嫡系部隊,要最忠心,絕對不背叛;也要做到戰鬥力頂呱呱,壓倒其他軍隊。這樣纔是合格的嫡系部隊,若是嫡系部隊仗着他的寵幸,戰鬥力戰五渣,軍紀敗壞到了極點,甚至是尾大不掉,那就悲劇了。

孫子兵法上說:“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般關懷,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像對待自己的兒子親近,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用,溺愛卻不能指揮,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

培養嫡系,這是許多皇帝都喜歡玩得事情,只是許多人都是培養失敗。所謂的嫡系往往是驕橫至極,指揮不靈便,甚至是發生兵變威脅皇位。

培養軍隊很重要,不能假手於他人。

假手於人他人,培養出來的軍隊,相當於領養來的兒子,看似親近,其實疏遠。只有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培養許久,纔是真正的的嫡系。不要想着偷懶,不要想着速成,更不要想着名將在手,天下我有。

一切都要靠自己!

於是,在處理完畢大多數的軍務之後,趙樸時常前往軍營中走,有時還住在軍營內。

而在趙樸住進軍營的時刻,朝廷山下各個勸阻的聲音也是傳來,理由很多,無非兵事乃是賤業,身爲皇上豈能親至;皇帝應當以政務爲本,軍事之事,交予他人就足夠了,不必事必躬親。

各個勸阻的奏章,足足有三尺厚。

趙樸看着都是發笑,果然讀書人太清閒了,閒的蛋疼。

他沒有親自出手,而是靜靜的等待着,三個宰相的出手。

宰相,不僅要提皇帝處理政務,還要替頂缸。這些麻煩事情,宰相自然要處理,而不能打擾了皇帝陛下的雅興。

果然,不僅之後三個宰相出手了。王伯彥藉助着這個機會罷免了一部分不對頭的官員,而趙鼎藉助這次機會,挖掘了一些同盟者;而範宗尹也是撈取着好處………

PS:最近十幾章,主要講述豬腳當了皇帝,統一思想,綜合議和派、主戰派之間矛盾,統一抗金思想。有些人可能覺得有些水,有些拖拉,但是我認爲這是最爲重要的,打仗之前,必須要統一思想。

思想不統一,如何打仗。

靖康之恥後,可以說從高層到底層,都是思想混亂。這時,豬腳最需要統一思想,緩和抗金派、議和派之間的矛盾,同時認清楚各個主要大臣的性格,才能等。

接下來,豬腳將要訓練強軍,亂世中軍隊爲先

第247章 武備學堂之戰第404章 高麗公主第347章 西遼使者進京第191章 苛刻的和約第224章 秦檜的蛻變第170章 再見張所第200章 戰後第68章 戰後第448章 完顏昌之死第449章 擡棺出征第386章 局勢逆轉第433章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第460章 血戰,魔怔了!第335章 後宮干政第394章 富平之戰(六)第164章 馬前勸諫第231章 孔子從軍記第212章 一個人的改革(三)第403章 高麗使者第82章 八字軍第386章 局勢逆轉第286章 竟然……到了高麗第110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49章 援救太原第255章 竭誠則吳越爲一體第26章 入城之戰第414章 賣皇帝掙錢第430章 皇上中毒了第416章 孝道,無法邁過的門檻第272章 宗澤病逝第214章 拉下水第404章 高麗公主第405章 皇上VS公主第162章 不做唐明皇第390章 富平之戰(二)第249章 法不誅心,還是莫須有殺人?第76章 金軍來襲第39章 种師道論戰(三)第433章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第64章 忻口伏擊第367章 激烈血戰第247章 武備學堂之戰第420章 殿前跪求第219章 海軍初成第269章 火攻VS巷戰第303章 雞肋第131章 現實是殘酷的第254章 武備學堂大捷第311章 功勞薄第219章 海軍初成第68章 戰後第301章 金軍水師全軍覆沒第338章 初見成效第15章 屈辱不可怕,就怕忘記第74章 最後一局很重要!第112章 身在風月,心憂天下第78章 作戰計劃第7章 六勝六敗論第121章 劉光世第54章 鴛鴦陣再現第27章 男兒到死心如鐵第214章 拉下水第396章 富平之戰(七)第414章 賣皇帝掙錢第28章 動盪的汴梁第231章 聖公第266章 國之將亡,豈能沒有祭品第308章 遷都杭州第44章 昔之秦銳士,今之西軍第114章 局勢惡化第384章 血戰沙場第429章 逮捕行動第436章 殖民第144章 做不到,就換人!第223章 悲慘世界第253章 僥倖獲勝第292章 水淹樊城第375章 登陸遼東完本感言第80章 靖武王第74章 最後一局很重要!第132章 普及軍事常識第84章 折騰死你第156章 三伐宋朝第268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414章 賣皇帝掙錢第205章 軍戶制度第359章 “小武備學堂”第404章 高麗公主第397章 富平之戰(八)第310章 公元1229年,趙樸十九歲第280章 分兵第379章 韓世忠在行動第297章 西線無戰事!第154章 金軍由盛轉衰的開始第89章 宋朝版的特種兵第137章 塵埃落定第79章 今日的太上皇第453章 出戰第372章 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