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謀戰

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情報系統也不是幾個月可以建成的。

現在,大宋的情報系統很是坑爹,當確切可靠的消息傳來時,趙樸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在古代,總是喜歡虛報數字。比如曹操南下江東時,說兵馬有八十萬,其實沒有八十萬,頂多二十萬;後來說劉備伐東吳,說蜀兵有五十萬,其實沒有那麼多,頂多十五萬。所謂的百萬大軍,水分很大。

而在大宋更是有八十萬禁軍之稱,大宋兵馬總計一百三十萬。這個數字倒是沒有虛報,只少不多,實際的軍隊數量可能遠遠超過一百三十萬。只是這一百三十萬中,水貨居多,多數武器不全,戰鬥力低下,一打仗就放羊。

而這次金軍五十萬兵馬南下,也是把趙樸嚇了一跳。

只是看着情報上的信息,趙樸又仔細的分析之後,卻長長鬆了一口氣,有些明白,這五十萬大軍是怎麼回事了。

在古代,打仗就是打錢,消耗最大的就是糧食,千里轉運,出發時有一百斤糧食,到達目的地後,能留下十斤糧食就不錯了。在這個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大型輪船運輸,註定了後勤壓力極爲嚴重。

可能在前線,打仗的部隊僅僅是五萬,可是後面推着獨輪車,或是毛驢車,運糧食的民夫就有二十萬。

金軍說得五十萬大軍南下,可能真的有五十萬,但是隻有十五萬精兵,屬於戰鬥部隊,屬於在前線拼殺的部隊;而三十五萬的二線部隊,三線部隊。則是屬於輔兵,屬於押運輜重,屬於民夫部隊。

在某些時刻,這些二線部隊,則是民夫部隊也會上戰場,也會負責一些戰鬥任務,只是戰鬥力很是一般。

“我就說嘛?金軍不可能,有那麼多部隊,原來也是水貨居多!”趙樸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軍隊,可不是發上一根長矛就是軍隊。必須要經過半年左右的訓練,有一定的紀律,上過戰場的老兵佔據三分之一,纔是軍隊。若是盲目的擴充部隊,數量上去了。財政消耗也加大了,訓練跟不上。往往是有害無益。

就好比。宋朝鼎盛時,號稱有一百三十萬大軍。只是這些大軍,多數只是登記上,發上一根長矛,就算是宋軍了,沒有經過訓練。沒有紀律約束。更是盲目擴充,數量龐大到駭人的地步,而爲了養活這些軍隊,耗去了宋朝的七八層財政收入。堪比後世的德國法西斯,可戰鬥力差到了極點,往往是幾萬部隊,就被金軍三四百騎兵沖垮了。當然了,宋朝發展水貨軍,也解決了一部分流民就業問題,算是緩解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而此次,金軍也是開始發展水貨軍,這固然引發了金國財政赤字,引發了金軍戰鬥力衰減,但是也讓金軍能夠深入到宋軍腹地,可以更遠的打擊到成都,杭州等地,對宋朝一些經濟和財稅重心,進行毀滅打擊。

接下來,想要玩羣毆戰術,似乎有些不好用了。

…………

在沙盤上,看着密密麻麻的的小旗幟,宋金之間,犬牙交錯的攻勢,趙樸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趙樸有些惆悵,他不是軍校出身,對於指揮打仗,對於排兵佈陣等,還真的不在行;平時間,胡亂的吹噓上幾句還可以,可若是在戰場上真刀實槍的幹架,他還真的不在行。而在座的文武大臣們,也比他強不了多少。

汪伯彥、範仲尹、張浚等,都是飽學之士,兵書戰策都讀了很多,只可惜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親自指揮過戰鬥,比趙括強不了多少。實際上,連趙樸也不如,趙樸至少是軍事世家出身,有名將出身的老爹親自教導,而這些文臣卻是地道的外門漢。

若是讓他們當一方軍區司令,絕對是輸的褲衩都不留。

至於王彥、王守義、李破軍、王德、張憲、趙大、岳飛等武將,不是還未養成,就是經驗不足。讓他們上戰場衝殺還可以,可是讓他們分析戰局,進行兵力部署,統籌全局,獨當一面,萬萬不行。

總之,此刻文官不行,武將不行,他這個皇帝也不行。

沒有諸葛亮,沒有管仲樂毅,只有一羣紙上談兵的書生,一些缺陷較大的武將,一個耍嘴炮的皇帝,坐在一起商討大局,商討千里防線,指揮幾十萬大軍作戰。

越是想,越是不靠譜,可是不靠譜也只能是趕鴨子上架。

明知不行,也得湊合着上!

當然了,這只是趙樸一人的見解而已。

而此時,文臣們揮斥方遒,似乎是諸葛亮附體;而武將們則是意氣風發,似乎是白起附身,似乎一點也不將金軍放在心上。

的確連續的勝利,給了在場的文武極大的信心,使他們堅信,只要是繼續堅守下去,可以取得襄陽保衛戰的勝利,甚至能取得襄陽大捷。若是時機得當,甚至可以反攻金軍,將金軍趕回黃河北邊,大量的收復失地。

連續的勝利,速勝論的苗頭,漸漸的滋生了起來。

趙樸連續的潑着冷水,想要給文武們降一降溫度,只可惜失敗了。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一旦發燒了,不是潑上涼水,就可以輕易降溫的。

“不知,各位可有破敵之法?”趙樸問道。

“陛下,金軍三路南下,一路攻擊關中,漢中諸多要塞;一路進攻襄樊,以攻取湖南,湖北爲目的;一路則是進攻揚州,建康等地。此次金軍氣勢雖然強盛,但是我軍也不不輸於人。可節節抵抗,抵消金軍攻勢,然後伺機反擊!”趙鼎道。

“關陝之地,多有山河之險,西軍又是強軍,足以抵禦金軍進攻;而襄樊一代,有山河之險要,兵甲之利,但是不利於出擊;揚州一帶,兵力虛弱,想要抵禦住金軍極難。若是金軍緩進關陝,圍困襄樊,出擊江南,必然顧此失彼!”汪伯彥道。

“從地理位置上看,一般是四面是山河要塞,中間是平原,最利於防守,比如關中,漢中,四川等地;次一等的,則是背靠大山,或是大河,減少敵軍的攻擊面;而最差的地形,則是四面都是平原,敵軍可以從容的擺開地形,從四面八方圍攻。襄陽,位於漢水中游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只是這種地形也容易被騎兵封鎖,又孤懸於長江北岸,容易被敵人圍點打援。”

範仲尹道,“而在路程上,又距離汴梁太近,距離襄陽,一旦被圍,退無可退,必然是第二個汴梁!請陛下移師鎮江,靠着水軍,守衛長江,以拱衛江南,一旦金軍疲憊,趁機離去,可追襲!”

歷史上,襄陽還是被蒙古攻破了,與其說是被攻破,不如說是被活活困死,多數援軍被蒙古軍消滅在了救援的路上。

“陛下,萬萬不可,大戰士氣爲先。在汴梁太過危險,在鎮江倒是安全,只是向後一退,士氣必然下跌,那時空有山河險要,也難以抵擋住金軍!“一旁的王守義立刻反駁道。

趙樸深知,這次宋金百萬大軍的大會戰,關鍵點在於他這個皇帝。他到了哪裡,哪裡就是主戰場。

在汴梁,太靠前了,容易被金軍圍困;而鎮江靠着長江,倒是安全無憂,只是向後退得太厲害,士氣必然大跌。

而襄陽危險係數也不少,一旦城破,四周都是平原,跑也無處跑。

第382章 放下仇怨第423章 悔過書第126章 再見張邦昌第342章 打人真爽第204章 離開揚州第442章 東征西夏第218章 算一算海軍的賬第289章 金軍退去第406章 宋朝信譽太差第135章 李綱的執拗第412章 殺星,火拼!第134章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第353章 王霸之氣第64章 忻口伏擊第363章 火器終結了騎兵第231章 孔子從軍記第178章 殺殺殺,戰戰戰!第234章 刺王殺駕第23章 虛弱的西軍第263章 難克的汴梁第297章 金軍要議和!!第269章 火攻VS巷戰第42章 養賊自重第358章 閱兵第79章 今日的太上皇第233章 起來,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第200章 戰後第54章 鴛鴦陣再現第15章 屈辱不可怕,就怕忘記第151章 彼竭我盈,故克之第167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331章 論王安石第51章 出任監軍第209章 王師來了第384章 血戰沙場第389章 富平之戰(一)第297章 西線無戰事!第423章 悔過書第452章 兵臨幽雲!第329章 野蠻其身體第214章 拉下水第400章 你可知罪第77章 鼓舞軍心第101章 義軍聯盟大會第11章 晉之永嘉,宋之靖康第49章 援救太原第62章 艱苦行軍第249章 法不誅心,還是莫須有殺人?第325章 趙鼎貶官第129章 國亂思良相第14章 太學生請願第391章 富平之戰(三)第359章 “小武備學堂”第259章 秦檜的不甘!第176章 發現金軍第248章 貳臣養成計劃第222章 金軍之內鬥第352章 “重錘計劃”第182章 好快的刀第39章 种師道論戰(三)第313章 物價飛漲的揚州第261章 謀戰第262章 成立軍部第273章 紀念宗澤老大人第145章 不動如山第331章 論王安石第139章 衙內鬧事第210章 一個人的變法(一)第105章 二圍汴梁第191章 苛刻的和約第323章 商人大會第386章 局勢逆轉第370章 東線對峙第2章 坑人的年代第345章 西遼第109章 聽雲軒,花魁娘子第306章 江南之殤第386章 局勢逆轉第306章 江南之殤第3章 金軍圍城第200章 戰後第85章 憤而出戰第143章 請罪!第123章 抗金方略第167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89章 宋朝版的特種兵第266章 國之將亡,豈能沒有祭品第77章 鼓舞軍心第27章 男兒到死心如鐵第239章 金軍鐵騎殺到第159章 軍宣司第113章 璇兒的幸福第388章 西北戰局第38章 种師道論戰(二)第108章 移師大名府第455章 斬殺完顏亮第154章 金軍由盛轉衰的開始第75章 投名狀第171章 金軍過河第41章 完顏斡不離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