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种師道論戰(二)

“將軍,何處此言!”宋欽宗臉色不變,可是心中卻是極度不滿,竟然說出這樣喪氣的話,這不是打擊軍心嗎?

“陛下,戰爭本身就是比拼軍隊是否精銳,糧草是否存足。只要軍隊精銳,如臂使指,方能百戰百勝;只要糧草充足,才能持久作戰。只要做到這兩點,即便是將帥略遜一籌,亦可以彌補。”

种師道道,“這一戰,我軍有三利,金軍又三弊!”

“不知那三利,那三弊端!”宋欽宗問道。

种師道問道:“金軍遠道而來,跨越千里出擊,可謂是孤軍深入,威逼汴梁,看似勢大,其實犯了兵家之大忌,這是金軍一弊;而我軍守着汴梁,汴梁城高河深,易守難攻,這是我軍一利;金軍騎兵爲主,步兵少,善於野戰而弱於攻城,這是金軍二弊;而我軍則是步兵爲主,騎兵較少,野戰不行,可是守城卻是長項,這是我軍二利;金軍以女真兵,遼兵、渤海兵、溪人兵、漢人兵爲主,是摻雜部隊,內部不和,這是第三弊;而我軍卻是衆志成城,保護官家,這是第三利。三弊在敵,三利在我,本是必勝之局,久戰之下,金兵必退。”

“然而城外的屯聚的要塞失守,那裡大量的糧草,武器鎧甲,攻城器械,落入金人手中。瞬息之間,原本處在劣勢的金軍來了一個大翻版,孤軍深入,卻不必擔憂,無斷糧之憂;金軍不善於攻城,卻可以圍困住汴梁。如今金軍可謂是進可攻,退可以守。戰事勝利,可以威逼我朝簽訂苛刻條約;若是戰鬥不順,可以乘機離去,我軍多是步兵,即便是想要追擊也不足。若是追擊太快,反倒是容易被各個擊破!“

“而我軍卻是陷入了絕境,坐困在孤城中,汴河斷去,糧草無法進入京城,即便是汴梁沒有攻破,也會活活餓死;若是我軍出擊,野戰必敗,必然被金軍各個擊破。此時,不論是進攻,還是守城,都是死局,進退無路,無論進退,都是死局!“

宋欽宗聽着,眼神平淡,好似枯木一樣,心中冰冷到了極點。這就是我的命嗎?

在沒有當上皇帝時,恐懼父親傳位於三弟,將他廢了;而在成爲了皇帝時,卻面臨着危局,汴梁時刻要告破。心中升起來濃重的疲勞,有些厭倦當皇帝,皇帝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陛下,我建議遷都,遷都於長安。關中本是三秦故地,山河險要,易守難攻。那裡民風彪悍,多出壯士,在那裡佔時避開金軍鋒芒,休養生息,操練士卒,臥薪嚐膽,積蓄力量。遲早可以滅亡!“种師道建議道。

遷都,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宋朝的首都是汴梁,汴梁處在中原中央,好似棋盤的天元位置。這個位置,交通便利,從汴梁到大宋的東西南北都是極爲便利,可以較快的獲取到東南的財稅,可以較好的派兵北出支援河北防線,抗擊遼軍;也可以更好的西出陝西,出擊西夏。

在太平年間,在宋朝國力處於巔峰的時代,汴梁起着樞紐的作用,位置至關重要。

可是在宋朝勢力衰弱的時刻,定都汴梁的缺點也是致命的。汴梁四周都是平原,沒有關隘作爲緩衝,僅僅有黃河可擋住一時。可是黃河幾千裡防線,處處佈防,處處分兵,未必能攔住金軍,即便是狗屎運爆發,擋住了金軍,黃河千里防線,消耗的錢糧極爲恐怖,足以將國庫耗盡。

而金軍只要渡過黃河,汴梁就是一個赤露的美人,只能任由蹂躪。

金軍不必攻擊人口衆多的,城防強大的汴梁,只需要斷了汴河,切斷外界運往汴梁的糧草,不許多長時間,存儲的糧食就會徹底耗盡,百萬人口的汴梁將會出現巨大的饑荒,會將汴梁困死,變成一座死城。

困守汴梁,幾乎是一條死路。

“遷都,不行!”李綱立時喝道,“官家可以走,可是百姓怎麼辦?難道丟下汴梁百萬百姓,落在蠻夷手中嗎?君王棄國,君不爲君!“

白時中也立刻道:“周室遷都,結果王權喪失。遷都之前,禮儀徵伐皆處於天子;可遷都之後,禮儀徵伐皆出於諸侯。遷都的後果,種老將軍想過嗎?”

張敏道:“種老將軍,安史之亂,唐皇棄都而去,失信於天下,從此之後唐室權威喪失,藩鎮割據,最後朱溫滅了唐朝皇室,唐朝乃亡!”

种師道剛剛說出遷都的意見,立刻遭到了滿朝士大夫的責罵,似乎遷都就是亡國,似乎遷都就是大逆不道,似乎遷都就是十惡不赦。

种師道也沒有反駁,只是冷冷的看着四周的士大夫,神情極爲冷漠。

只有寥寥幾個文臣,沒有回答,保持着沉默。

這時,一個老臣開口了,正是歐陽珣,他道:“種將軍,遷都不遷都,暫且不說。如今金軍兵臨城下,即便是想要遷都,也要擊退金軍,只有擊退金軍,才能遷都。金軍不退,談論是否遷都似乎有些奢侈!”

种師道道:“我有退敵之計!”

“出城進攻金軍,必敗;固守城池,必餓死。”宋欽宗好奇道,“不知老將軍有何破敵知計!”

种師道道:“金軍勢大,想要擊敗金軍幾乎不可能,可是讓金軍退去,卻是很容易!”

“女真崛起於遼東,一代梟雄完顏阿骨打有萬夫不當之勇,麾下的幾個皇子更是能文能武,堪稱國之幹才。其弟吳買其極爲不簡單,精於內政,每次完顏阿骨打出徵時,吳買其鎮守國都,負責運送糧草,器械等等。而完顏阿骨打也對這位弟弟,極爲信任,推心置腹……只是不幸幾年前,完顏阿骨打病逝了,那一年遼軍殘部依舊囂張,遼帝依舊動亂不安,爲了安定金國。完顏阿骨打在去世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吳買其,而他也就是當今的金國皇帝“

說道這裡,种師道停頓了下來。

有些事情,不需要說的太明白,能坐在朝堂上,位居高位,都是人精。他只需要說出一些,這些大臣,就可以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宋欽宗眼神一縮,他沒有想到,金國的開國皇帝也是上演着“兄終弟及“。

皇位傳承,有許多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父子相承。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纔會出現兄終弟及。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死後,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宋哲宗死的早,有沒有兒子,於是趙佶以弟弟的名義,當上了皇帝,他就是宋徽宗。

皇帝沒有兒子,傳位給弟弟,這沒有什麼,權力可以平穩過渡;可是皇帝有兒子,卻沒有傳給兒子,傳給弟弟,則是極爲危險,甚至是引動皇室殘殺。

在開國初期的杯酒釋兵權、分割藩鎮權力等,可以說嚴重損害了當權階層的利益,幾乎是將這些文臣武將推到了皇帝的對立面,那些文臣武將懾於趙匡胤的權威,只能是隱忍不發。可是下一任皇帝,若是手段不硬,遲早會引動政策的反噬,一個不慎就是趙武靈王餓死沙丘的悲劇。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在去世前夕,有感於幾個兒子性格懦弱,無法壓住驕橫跋扈的武將,又無法駕馭住勢力龐大的文臣,爲了避免再度出現五代的悲劇,無奈之下只能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保持了政策的連貫性。

可是對於宋太祖的幾個兒子來說,是極爲悲劇的。他們都先後受到叔叔的算計,紛紛慘死,而他們的後人也是受到了壓制,命運悲苦。

只是歷史在重演,宋朝初期的悲劇,也在金國上演……

种師道道:“如今,金國皇帝,皇位由完顏阿骨打所傳;而完顏阿骨打所留的子嗣中,長子完顏宗幹,名斡本;二子完顏宗望,名斡離不;三子完顏宗堯,名訛裡朵;四子完顏宗弼,名兀朮;五子嫡長子金徽宗完顏宗峻,名繩果;六子完顏宗雋,名訛魯觀;七子完顏宗朝,名烏烈(列蒲陽虎);八子完顏宗強,名阿魯;九子完顏宗敏,名阿魯補:十子完顏宗傑,名沒裡野:十一子完顏訛魯,十二子完顏訛魯朵,十三子完顏習泥烈,十四子完顏寧吉。”

“其中,長子完顏宗幹善於文治好似蕭何,奈何他是庶子,皇位無望;二子完顏宗望,也就是完顏斡不離,是金太祖第二子,經常跟從太祖征伐,常在左右,屢建殊功,稱之爲“二太子”,也是威逼汴梁的罪魁禍首;三子完顏宗堯,爲人性寬恕,好施惠,尚誠實,魁偉尊嚴,人望而畏之。從父四出征戰,侍從左右,參與帷幄,爲漢之張良;四子完顏兀朮,年幼,又被幾個兄長光芒蓋過,我不太瞭解,暫且不論;完顏宗峻,女真名完顏繩果,是金太祖嫡長子(第五子),最有可能繼承帝位,在取中京和救西京的戰爭中受傷,後死去,可惜!至於其他几子,沒有出入意表之處,也沒有驚人戰績,暫且不論!”

“這些金太祖的兒子,都是手握大權,形同藩鎮割據,對於當今金國皇帝多有不服。其中最爲厲害的莫過於完顏斡不離,他手握重兵,又在金國德高望重,時刻威脅着當今金國皇帝。”

“陛下,要知功高蓋主,必死無疑。這位二太子當今擒拿遼帝,功勞極大。這次金軍兩路南下,一路圍攻太原,難以寸進;而他一路,卻是勢如破竹。一旦攻破汴梁,他的功勞必然如日中天,那時不僅是遭受金國皇帝忌憚,更是遭到金國滿朝文武的忌憚。日中則移,月盈則虧。物極必反,適可而止。只要是完顏斡不離不傻,就不會率兵攻破汴梁,汴梁一破,他離死不遠也!”

“總之汴梁城破的首功,誰都可以取,唯有他不行。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西路軍和兵於汴梁,共破汴梁,那時即便有功,也不會太明顯。只可惜,粘罕短視……”

第403章 高麗使者第264章 禍起蕭牆第289章 金軍退去第467章 金國的生機第395章 富平之戰(七)第258章 金兀朮的算計第256章 傲物則骨肉爲陌路!第312章 趙鼎請罪第402章 戰後總結第369章 洛水大捷第275章 引薦秦檜第79章 今日的太上皇第398章 富平之戰(九)第459章 回馬槍第87章 滅敵兩千第435章 金軍南下,流民作亂第408章 都是可憐人第464章 定都何方?第204章 離開揚州第70章 歷史拐點的一處蝴蝶第272章 宗澤病逝第271章 汴梁成灰烈志存第12章 丫頭們,跑路吧!第107章 聖旨來了第212章 一個人的改革(三)第344章 耶律紅第231章 聖公第378章 岳雲在廝殺第330章 匯通銀行第176章 發現金軍第260章 蘇武牧羊!!第421章 賢妃第230章 講武前的演講第111章 共浴第292章 水淹樊城第221章 放回兩位宋皇第33章 宋軍大捷!!第329章 野蠻其身體第13章 千里眼第338章 初見成效第22章 援軍來了第12章 丫頭們,跑路吧!第75章 投名狀第47章 再回汴梁第254章 武備學堂大捷第97章 熱血酬山河第40章 抗金派內部的分裂第264章 禍起蕭牆第259章 秦檜的不甘!第100章 再見魯智深第379章 韓世忠在行動第294章 重型弩炮來了!第320章 紙幣與銀行第373章 殿試第445章 九死一生的奇襲第224章 秦檜的蛻變第252章 逼着貳臣當忠臣(下)第84章 折騰死你第457章 金兀朮馳援第446章 金軍對策第70章 歷史拐點的一處蝴蝶第168章 風雨前夕第456章 埋下了棺材第296章 沒良心炮出擊第459章 回馬槍第396章 富平之戰(七)第366章 完顏昌的倉惶第405章 皇上VS公主第43章 姚平仲襲營第215章 變法(一)第228章 幕後黑手第22章 援軍來了第37章 种師道論戰(一)第352章 “重錘計劃”第14章 太學生請願第402章 戰後總結第186章 襄陽城第438章 內閣換人第164章 馬前勸諫第388章 西北戰局第110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150章 政治智慧第53章 河東之地第7章 六勝六敗論第440章 李綱之死第409章 昔日花魁,今日李軒兒第179章 扎馬刀第250章 逼着貳臣當忠臣(上)第366章 完顏昌的倉惶第433章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第134章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第242章 精密武器的不足第248章 貳臣養成計劃第370章 東線對峙第376章 朝堂爭吵第447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68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140章 打殘五肢第299章 水師大戰第463章 彈劾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