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完畢,起來之後,卻看到四面八方到處都是人類的目光觀看自己,這種形式卻讓他有一點點陌生,也讓他有一點點不知所措,這要怎麼辦纔好呢。
看到幾個仙帝等級的人也在觀察,如果讓他們過來的話,必定又一次的惡戰要展開,還不如趁早溜了這裡,快點去尋找自己的重要事。
想到這裡,立馬隱去身形,召喚出五龍寶龍輦車,駕馭龍輦向着遠方飛遁而去。
山上的神光慢慢在消失,衆人的壓力慢慢在減小,最後隨之消失,讓所有的衆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以爲此山上有重要的仙寶出世,大家都爲了要得到寶貝而來。
來到此地的幾位仙帝,他們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山上的那個人類,忽然之間就隱身不見,不知道這個人類到底要幹什麼?本來趁着壓力幾個仙帝都直接壓過來,可問題是,當他們幾個都飛來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有人在,此地的壓力也慢慢的減小,最後消失在這山中,更不知道那個人類仙帝到底去了哪裡?
此時的張玄楚,卻已經飛出千里之外,龍的飛行是非常之快,雖然沒有,鯤鵬的飛行速度,但在天地之間,龍在仙界也是很有地位。
而他的修煉功法,得到五嶽真形圖真實顯現,這是很難得的景象之一,因爲五嶽真形圖,已經入身成靈,具有重要性的代表性,配得此五嶽真形圖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遭到妖魔鬼怪,山精獸類等爲害。
在前世的時候,那個時代還在後世,雖然沒有過多的瞭解五嶽真形圖,但多少也看過此類的書籍,有一本經書就說道:“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漢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親降,見王母巾器中有書卷,紫錦囊盛之,亦是所同。”
太初中,李充稱“馮翊人三百歲,常一人過江渡海,或入山谷,或夜行山野,又恐怖之地宿於兇房,若此圖隨身佩戴,一切邪魔,魑魅魍魎,妖怪蟲虎,皆隱消遠遁矣。
所居之處,香氣供養,真心扶侍,必降禎祥之佑,以感聖力護持,得到強大的保護。
這段話出自道教典藏《抱朴子》,它不僅介紹了五嶽真形圖的由來,是有西王母傳來,具有濃郁的仙話色彩,而且對五嶽真形圖的超凡功能進行了描述,“此圖隨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等,盡隱跡逃遁,一切毒物莫能近矣。”簡直猶如金剛不壞之身,激起了無數道門中人的狂熱追求。這也正是五嶽真形圖作爲道符的最大功用。
《五嶽真形之圖》碑中的序言有“乾坤之內,五嶽者謂之神”的論述,源於大山崇拜,道教認爲五嶽大山,各有神靈鎮守,每方神靈不但有顯赫的名稱字號,而且還有嚴格的職責劃分,統率着本嶽內的大小神仙,在各自的域內自在逍遙。因而每一個道符代表着一嶽的首席神靈,每一個圖符猶如國君帝王的金簡玉符,只要一合符,各諸侯便無條件的執行影從,又如御用的尚方寶劍,見劍如面君,天下臣民無不跪伏。作爲道教的真文符籙,五嶽真形圖便具有這的功能,只要一出現,便能檄召萬靈,同時令妖魔鬼怪望風而逃。每一個圖符只能鎮煞本地的鬼神,若五個圖符集於一身的話,那更不得了了,一如票證時代的全國糧票,非但能暢行五嶽、行走全國,更能安枕無憂、百鬼不侵。
《抱朴子·遐覽》: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諸名山五嶽,皆有此書,但藏之於石室幽隱之地,應得道者,入山精誠思之,則山神自開山,令人見之。
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在召山神,及按鬼錄,召州社及山卿宅慰問之,則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視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鎮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則持八威之節,佩老子玉策,則山神可使,豈敢爲害乎?
東方朔的說《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舊筆,鋒芒乎嶺。雲林玄黃,有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趣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子有《東嶽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長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嶽真形》,五瘟不加,闢除火光,謀惡我者,反還自傷;子有《中嶽真形》,所向唯利,致財巨億,願願克合,不勞身力;子有《西嶽真形》,消闢五兵,入陣刀刃不傷,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嶽真形》,入水卻災,百毒滅伏,役使蛟龍,長享福祿;子盡有《五嶽真形》,橫天縱地,彌綸四方,見我歡悅,人神攸同。黃帝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之,諸侯鹹宗軒轅爲天子,代神農氏,是爲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徵之,破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有常處。察四嶽,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嶽獨孤峙無輔,乃章詞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潛山爲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寫形像,連五圖之後。又命拜青城爲丈人署,廬山爲使者形,皆以次相續,此道始於黃帝耳。
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還有一首《五嶽真形圖歌》傳世,歌曰:五嶽足跡誰能遍,五嶽真形誰所見。岱宗山下嶽祠東,鐫瑤刻玉窮鬼工。紫泥搨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紅。璇宮銀闕森髣髴,羣仙玉女紛相從。禹鼎沈淪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卻。丹竈思尋勾漏砂,靈巖定採天台藥。陟嶽尋仙思漢武,茂陵寂寞一抔土。倘許吾曹有仙骨,君現真形與君語。
李白有云:“五嶽尋仙不辭遠”,道出了方家術士、道門中人的追求目標。爲尋仙訪道,多少羽士負笈仗劍,雲遊五嶽,吸納仙方,成就自我,但山川高大,不得其門,而五嶽真形圖正好提供了各山攀登的訣竅,它曲意表達了各山曲折盤薄的在地之勢,是一幅幅原始的平面地形圖。
尋仙修煉的道門中人都想棲隱在某座大山,集天地精華,吸風飲露,道法自然,輔之以造爐煉丹,渴啖仙芝,以求長生,爲此,他們至少需要一座天然山洞來棲身,遮風擋雨。同時他需要了解這座山上的礦藏或仙草,以滿足煉丹、養生之必需。而五嶽真形圖便直觀的提供了這些信息,陳田夫謂五嶽真形圖“取其峰巒、洞室之所在,神芝、靈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級之數,東西南北里程之限”而成,清楚地標明瞭洞室、芝草的高度和地點,以及山嶽的四周里程數,使之成爲道徒修煉的必讀符圖。
並且,不管走到哪裡,刻符圖在山上,鎮壓一山之靈,得到安寧祥和的山水格局。兇險之地刻在山崖,兇險隨之變小而沒有,此符甚驗。
五嶽真形圖對五嶽的山水穴竇、泉液所出、地脈所通均進行了標註,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爲仙風道骨之徒指明瞭生活水源。總之,五嶽真形圖是道教的產物,是道門中人的護身符,爲尋求它的真諦,不論是草履拂塵的雲遊仙人,還是按駕祥雲的遊方道士,均來去倏忽在五嶽山川,驚鴻飄渺於天地之間,沉沉緒脈在中華大地。
《五嶽真形》圖系西王母傳與漢武帝之圖,對這批地圖出處與上述提法有異。其文曰:“帝又見王母巾笈中有一巻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是仙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帝下地叩頭,固請不已。
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於地理,楨五嶽而擬諸鎮輔,……乃因山源之規矩,覩河嶽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逶迤,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書形秘於玄臺,而岀爲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羣靈,尊奉親近。……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禍及也。”
符圖製作方法的總結:“一者五嶽山符,安鎮方岳以及其它山水之地,檄召萬靈,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嶽山蹠,神仙倒景,俯視山川之蹠,寫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勢也。三者五嶽山形,取其峰巒、洞室之所在,神芝、靈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級之數,東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嶽山骨,取其骨體之所像,枝幹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嶽山水穴竇之圖,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寶之所藏,地脈之所通,而爲之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