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這種差事不是那麼好攬的。
但既然求救信都已經放到自己跟前了, 還能怎麼辦?葉朔就只能一樣一樣幫着看啊。
隨手拆開一封,畢竟都是搞工科的,上來也沒別的廢話,直接進入正題。
原來這個叫鄒烏的少女是請教他如何合龍門的, 所謂合龍門, 便是堵豁口的時候剩下的最後一道口子, 遂稱爲龍口。
治理決口能否成功, 全在這合攏龍口上頭, 若是合成功了就能順利把豁口堵上, 不成功洪水則會繼續蔓延。
這位名叫鄒烏的少女被分到了源河下游的某個大支流處, 如今支流的堤壩馬上也要被沖壞了,河寬將近五十米, 水流湍急, 故而缺口合堵多次都未成功。
水流急,水壓強,現如今又沒有吊機, 僅靠人力能夠擡動的東西極爲有限, 區區木石重量不夠,鎮壓之物很快就會被沖走。
將近五十米的河道啊, 根本就封不住口子,實在是沒辦法了,鄒烏纔會寫信過來求助。
葉朔飛快翻找了一下有沒有類似的經驗,片刻後, 他提筆寫下自己的建議。
一旁的小路子就只知道自己主子似乎是極爲忙碌的樣子,根本不知道他究竟在做怎樣的一件大事。
花了整整兩天時間, 葉朔將這一批的書信處理完畢。
凡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葉朔最後順便將現代的一些防疫經驗寫了出來, 比如不能飲用如今源河的水,以及井水也一定要燒開才能飲用等等。
等把這些事情都交代完之後,葉朔已經累的不行了。
然而救人如救火,葉朔絲毫不敢耽擱,馬不停蹄叫小路子趕緊把回信送到大表哥手上。
看着眼前的一厚摞,大表哥震驚不已,久久難以回神。
竟然真的能一一回答上來……
大表哥幾乎是連夜叫人將這些書信送出了上京城。
兩天後,一行十五人,包括曾墨淮曾先生以及他的大弟子等人在內,都紛紛收到了回信。
曾墨淮雖說對洪水治理一事駕輕就熟,但這回源河決堤非同一般,即使是他也覺得棘手。故而葉朔的回信同樣也能給他提供更多的思路。
只是葉朔畢竟遠在上京,沒有親眼看到真實情況如何,只能根據他們的文字描述然後給予解答,至於究竟適用不使用,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把握。
但即使是這些,也足夠了。
曾墨淮看到信中那句“源河善淤,善決、善徙,我聽先生之言,如今源河兩側北高南低,恐有南決改道之險,望先生慎辨”之後,表情不由得一變。
隨後他數了數日子,發現距離上次源河決堤確實已經過了將近百年了。
源河本就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一說,九皇子如此猜測,倒也並非無的放矢。
大周雖說缺洪水治理這方面的人才,但也並非一個都挑不出來,只是人少,人手不夠罷了。
曾墨淮很快將這件事情告知了與自己共同治水的兩位大人。
兩位大人一個激靈,三人很快就帶衆人四處奔波了起來,開始仔細觀察起了河流的流向。
發現幾十裡開外的河岸確實在不斷的消逝、崩塌,三人頓時心中一凜。
隨後曾墨淮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爲之震驚的決定——
搶收、棄城。
當然,所謂的棄城不是指此處,而是下游有風險的地方,根據曾墨淮的估算,大約有三座城池有極高的被波及的風險。
而大量搶收的話,今年的糧食產量恐怕不容樂觀。
但如果不搶收,萬一源河真的改道或者南決了,那就不只是糧食減產的事情了,整個大周的根基勢必將會被動搖。
源河改道歷來不是一件小事,情況嚴重了改朝換代都有可能。
所以做與不做,這個決定權很快就交到了景文帝的手裡頭。
景文帝不是那種優柔寡斷的人,他寧願最後是虛驚一場,也不願賭這一把。
很快,景文帝這邊就有了決斷。
他甚至派遣了暗衛,快馬加鞭通知各處的知州,凡涉及到源河改道一事的五日之內即刻搶收,然後棄城。
其餘的暗衛則通知了相鄰城池,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着手搭建臨時住所,用以收容這些人。
三座城的百姓說少不少,說多也不多,分兒化之,尚且能夠容納。
至於百姓的思想工作,卻不是那麼好做的。
畢竟好端端的,突然通知他們搬離自己的家園,大部分人都不樂意,跟他們說源河改道的事情他們也都聽不懂。
而田地裡的糧食也不是那麼好搶收的。
若是放到現代這事兒肯定不好辦,但要知道這可是封建社會,反而更容易操作一些。
шшш⊕ттkan⊕¢O 景文帝直接施行了高壓政策,通知三位知州,若是百姓不從,就讓守城的士兵直接搶收,然後這些糧食就由當地官府接手,等到了新的城池,再進行統一分配。
這種情況下百姓肯定不同意啊,現在自己收的話糧食少是少了點,但也總比直接上交官府強吧?
見守城的士兵直接就動真格兒的了,如此來上這麼一兩回之後,其餘百姓無奈之下只能拼命搶收,強忍着心痛,哪怕糧食都還沒有徹底成熟就已經將其割了下來。
糧食在哪兒,人就在哪兒。
五日時間一過,景文帝也已經成功將其他地方的士兵臨時調度了過來,然後在這些士兵的“護送”之下,百姓們按照批次,依次向着旁邊的城池進發。
當然,其中不乏死都不肯離開的,其中有百姓有富戶,這極少數的一部分人着實是沒有辦法了,暗衛就地格殺了幾個之後也不見他們妥協,故而當地的知州也只能放棄。
生死有命,個人選擇不同,勉強不來。
好好的茅草屋和大瓦房,如今卻變成了堪堪能夠遮擋風雨的大棚,就在三處的百姓滿心怨憤之際,突然聽到遠處傳來訊報——
自己老家被大水淹了。
昨天一夜之間,源河彷彿攜了滅世之勢,無數流水鋪天蓋地的涌了過來,三座城池其中一座不過短短兩個多時辰的功夫,淹的連城樓都看不見了。
剩下兩個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多半建築和房屋都不見了。
站在高出,看着幾十裡外漫灌的大水,三處的百姓好半晌說不出話來,心中的怨憤更是一掃而空,盡數化作了慶幸。
他們在慶幸官府及時通告,而沒有被淹到的地方的百姓呢,同樣也在慶幸,只不過他們慶幸的是這大水沒有經過自己這裡。
另一邊。
大約是幾個學生和曾墨淮相互之間通訊過於頻繁,葉朔的回信穿插其中並不顯眼,故而也就未引起旁人的注意。
得到葉朔回信之後,鄒烏思考片刻,覺得此方法可行。
五十米的河道太寬,但可以將其分成幾份來弄,這樣決口的地方雖然多了,但水流量小了,然後再逐一進行封堵,儘管工程量大了,但卻有極可能能夠解決當前的困境。
說做就做,鄒烏這邊即刻將自己的意思傳達了下去,然而讓鄒烏沒有想到的是,她這樣的提議,很快就遭到了當地知府的反對。
對方甚至覺得鄒烏是在害人。
“你知不知道這樣做,很可能會導致堤壩決堤?”
鄒烏怔了怔,自然是知道真正的考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