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合則兩利,是有利於你日本吧?吉、奉、蒙連爲一體又怎麼了?還不是方便你日本人向北滲透?張作霖皮笑肉不笑地說:“吉田先生,不就是一筆借款嗎?值得您親自過來!”
吉田茂微笑着說:“貸款也不算大事,但將軍閣下對日本人的態度纔是重點。”
張漢卿插口說:“吉田先生,家父對日本朋友的關係衆所周知,毋庸懷疑。只是家父剛剛節制了東三省,千頭萬緒中摸不着頭緒,再加上財政吃緊,對於借款一事也就沒有了興趣。這筆貸款,將來可是要着落國家統一委員會還的。”
衆所周知是真,但好像老張和日本人的關係並不是太好吧?
吉田茂接話說:“如果將軍閣下覺得借款經費太高,吉田可以設法通融,將軍可用低息的貸款,或者延長還款時間,這樣,將來還款的壓力便小很多了。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呵,還放長線釣大魚呢。日本人多呆一天,咱們可就得多受一天。張作霖不假思索:“‘正白鐵路’太偏,對吉林建設的好處不大。有限的錢要花在刀刃上,我另有算盤。”
吉田茂見無法收通張作霖,而此時又沒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張作霖屈服,只得說:“容將軍三思。不過修建滿蒙五鐵路條款依然有效,將軍只要想在東北修鐵路,我們仍然靜候佳音。”
他的話說得不鹹不淡,但言外之意很明確:這幾條鐵路是日本人早就定好的,你想在東北繞開我們獨自行事,門都沒有。
張作霖知道他的意思,也沒有必要逞口舌之快,淡淡地說:“請等候,此後必有佳音。”
日本人把奉天、半個吉林之地都規劃好了,真要想另起爐竈建鐵路,還真難繞開日本人劃定的五鐵路路線。不過張漢卿可沒打算在這些地方和日本人競爭,他的目光已經轉向了北方,那裡有比建鐵路更迫切的事情。
十月革命是遙遠的東歐中龐大的沙俄帝國發生的一件有深遠意義的歷史性大事,也深深地衝擊到遠在萬里之遙的中國。張漢卿決心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給奉軍發展提速。
起因無需多做敘述,但這是張漢卿最熟悉的一段近代史了----這有益於穿越前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無休止的政治教育的結果。據他所知,蘇俄在此後經歷了第一個艱苦的階段,也是第一次大飢|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沙俄政|府崩潰,布爾什維克成立蘇維埃政|府,和德國停戰。1918年3月6日,蘇德簽訂《佈雷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通過割讓土地換取和平,從而穩住德國對蘇俄的進攻。
但此舉也激怒了蘇聯國內和國外各種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勢力,溫斯頓•丘吉爾就曾經說必須把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裡”。對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畏懼及掠奪的慾望,使資本主義世界在對蘇維埃國家及其給資產階級各國工人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羣衆的巨大革命影響的憎恨中聯合起來,妄圖消滅這個革命的發源地。
於是,趁蘇維埃立足未穩,沙俄舊勢力、不滿於蘇維埃政權的反對者(白軍)和境外的各帝國主義國家一起動手,產生了在史上稱之爲蘇聯國內戰爭或稱對蘇干涉戰爭的三年(餘戰延伸了2年)內戰,在蘇聯也被稱爲“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干涉”。
1918年3月15日,在倫敦召開的協約國總理和外長聯席會議通過了關於“對俄國東部聯合進行干涉”的決議。5月底,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俘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策劃下打響了反對蘇維埃共和國的內戰第一槍。該軍迅速由2萬人擴充到6萬餘人,並支持東部各地的反革命勢力,成立了一批反革命政|府,建立了一批反革命武裝。
與此同時,在德國扶植下的舊俄將軍克拉斯諾夫、阿列克謝耶夫、鄧尼金等人,也在俄國南方糾集反革命武裝,伺機向頓河、庫班、高加索進犯。
到1918年夏,蘇維埃共和國已面臨四面包圍的嚴峻局面:外國武裝干涉者和俄國反革命武裝,先後佔領了烏克蘭、伏爾加河流域一部、高加索、中亞、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大片地區,幾乎相當於蘇維埃共和國四分之三的國土,形成了東、南、北方以及高加索等數條戰線,綿延1萬多公里。此時,全線白軍總共約有70餘萬人,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處在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的蘇維埃共和國面臨着極大困難:與南方產糧區的聯繫被切斷、工業陷入崩潰、反對糧食壟斷政策的富農分子不斷暴動、饑荒蔓延、人民忍飢挨餓。
新舊勢力對抗,蘇俄國家實力削弱,俄國在中國的舊有力量得到一次清洗的機會,尤其是主權象徵、經濟與軍事價值碩大的中東路極有機會不費吹灰之力便唾手可得。但在正史上,因爲種種原因,並不順利。
中東路是沙俄侵略中國東北的具體產物。俄國自迫使晚清政|府割讓遠東後,又將黑手伸向了東北,而日本自甲午海戰一舉擊敗中國這千年以來的亞洲老大,吞併朝鮮以後,也盯上了東北這塊肥肉。兩國爭端,便有歷史上有名爲爭奪中國旅順港的“日俄戰爭”。這場在中國領土上的狗咬狗之爭,晚清政|府竟然恬不知恥地宣佈“中立”!
日俄戰爭後,日本雖然獲勝,但純屬僥倖----俄國的戰敗,除海軍指揮的巨大失誤外,陸軍無法得到有效的後勤補給是重要原因之一,因爲其時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竣工。即使在東北的巨大失利後,死而不僵的俄國仍然是新進強國日本所不能強持的。
慘勝的日本舉全國之力,幾近破產邊緣,終於擊敗了北極熊,卻得不到俄國的任何賠償。無可奈何之下,勉強通過了兩國共管中國東北的協議,即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朴茨茅斯條約》。根據條約,俄國將關東州及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後改名爲南滿鐵路)以及相應的一切特權轉交給了日本,長春爲日俄雙方勢力分界點。
俄國依舊擁有黑龍江的勢力範圍,和中國“共管”長春至哈爾濱以及滿洲里至綏芬河的鐵路,即北滿鐵路,亦稱中東鐵路。在《中東鐵路條約》和《朴茨茅斯和約附約》中約定,俄國在鐵路沿線,只能設警而不能駐兵,但“爲保護鐵路起見,(日俄)兩國對於滿洲鐵路,每公里得置完備兵二十五名”。在歐戰後,俄國駐哈爾濱的3萬兵、守備中東路的6萬兵大半調赴歐洲,留下的分爲新舊兩黨,衝突頗烈。
日本軍國主義對俄國遠東地區和當時尚在蘇俄控制之下的我國東北北部早就懷有野心,於是乘蘇聯忙於應付歐洲戰事而無暇東顧之機,以援救捷克軍隊爲藉口,打着美英法日等聯合出兵干涉的旗號,發動了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其目的是獨佔蘇遠東地區,製造日本的傀儡政權,以使把蘇遠東地區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之內。
日本走在各國干涉的前面。爲進行這場侵略戰爭,動員了日本現役軍隊和預備役軍人,特意組織了所謂海參崴派遣軍司令部,並於1918年8月2日發表出兵宣言,揭開了侵略戰爭的序幕。
當時蘇俄的情況是:在日本出兵前後只有30萬正規部隊,而且都在歐洲方向作戰。在遠東只有非正規軍2.5萬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出兵時,西伯利亞鐵路除烏蘇裡和阿穆爾兩段外,均在反蘇維埃勢力控制之下,所以蘇維埃在日軍侵入開始乃至中期,是無力、也不能對遠東進行支援的。
日本人佔領海參崴後,可以憑藉漫長的遠東大鐵路直逼蘇俄的西伯利亞腹地,根本用不着像他們所說的“蘇俄縱深極大,從遠東海參崴一角進發當然不如更貼近西伯利亞腹地的北滿線來得快、而且容易得到補給”的理由。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我登上了這條鐵路,因爲幫中國“收復”失地的原因,自然要享受勝利的果實。
他藉此賴在這裡不走,中國政|府總不敢派兵驅逐吧?久而久之,造成既成事實後,他對這裡就有了足夠的藉口真的駐存了:保護僑民、維護治安…反正什麼好聽說什麼,你還不敢說什麼!
這樣,整個黑龍江就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了,特別是可以通過控制這條鐵路,實現南、北滿鐵路的完美整合。
如果中國能夠早一點取得中東路的控制權,則可以限制日本借干涉蘇俄的口實在北滿的行動,黑龍江還可以成爲奉系穩定的後方。不過在這一點上,奉軍內部意見頗多:誰也不會預料到形勢會急轉直下到不可收拾!而且如果東洋、西洋鬼子們一齊發力,脆弱的東三省政|府不一定招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