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趁熱打鐵

在華東戰爭結束之際,人民軍華中、西北、華南司令部調令頻繁,全軍上下醞釀着出兵大西南、解放全中國的勁頭。當此之際,李宗仁等都不敢與中央正面對抗,只得在表面上承認張作霖政|府的合法性。

閻錫山見了,亦不敢動,於是馮玉祥聯桂、晉反奉之計不得已暫時擱置。

在華東“和平”解放後,整個中國除西南幾個省份外,絕大多數領土已經連成片控制在奉系下,只有盧永祥和孫傳芳的江浙軍隊還在奮力廝殺刷存在感。

國民軍勢單力孤,奉系已經不少人提議乘機吞掉國民軍、打垮國民黨,建立一個由奉系獨自控制的中央政|府,幸被張漢卿以他的絕對威望極力制止住。如果事件發酵,他擔心會激怒年輕氣盛的少帥,從而使事態一發不可收拾。

無奈之下,國民黨只能捨車保帥,馮玉祥只得宣佈辭去軍職,上書國防委員會,請求辭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的職務,並將其軍隊交於部將張之江。

張作霖通電錶示慰藉,並委任他爲巡遊蘇聯的中華民國執政|府特使,以全面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並作爲張漢卿即將訪蘇的前站。

你不是與蘇聯勾勾搭搭的嗎?我就乾脆讓你到那邊去,直接和他們溝通去!

在此事件上,馮玉祥有取敗之道,張漢卿有必擊之心。徐樹錚的宿命,也是馮玉祥的宿命。不過,即使如此,已經給國民黨和國民軍很大傷害。

鑑於國民軍屢屢鬧出事端,張漢卿向國防委員會提出要求,應向兩支國民軍派出監察,並要求國民軍禁止外出營地,統一由國防委員會提供軍餉、補給;此外,希望國民軍借鑑人民軍組建各級政治部以形成良好的軍紀。

先期,可以由人民黨選派一些優秀的人民黨政治工作組進入國民軍進行改編。

這是孫逸仙不能承受之重。長此以往,國民軍將不是姓國而是姓人,他委婉地拒絕了張漢卿的好意,當然,他沒有反對政治部對於管理軍隊的有效性,而是表示國民黨有這個能力進行軍隊的政訓。

吃夠了沒有自己軍隊的苦頭,孫逸仙決定向兩支國民軍派駐黨代表。然而,他的決定一開始就是錯的,或者說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國民軍對他的忠誠程度。

孫嶽、馮玉祥的軍隊,原先都是自己的私軍,在戰勝直系後趁機擴大了幾倍。像孫嶽原先只是一個混成旅的旅長,不過五、六千人,接收直軍後一躍成爲擁有3萬人的司令官;而馮玉祥稍強些,他的三個混成旅本來就有兩萬人,現在成了6萬人。

很多中下層將領都是依附於主官,這些人本來就不信什麼主義,政治部這個外來勢力怎麼會如此輕易地就能佔據陣地?當初張漢卿的衛隊旅(師)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時還費了偌大的功夫才漸次讓大家認可的。

何況就孫嶽、張之江本人也不願意突然有一個人來掣肘他們的指揮體系,他們只是傾向於國民黨,但還不至於向孫逸仙個人效忠。

再說他們和孫逸仙的親近關係,遠不如後者想派進國民軍內的一些人來得大:廖仲愷、汪精衛、鄧演達…這支國民軍是他們的政治生命,誰敢保證當軍隊控制在國民黨手中後自己會得到怎樣的下場?所以自他們始,就對這個政治部的架構進行了無聲的抵制。

這正是張漢卿所預料的。政工人員進入軍隊雖然是時代的潮流,但也要因時制宜。想不費吹灰之力控制一支別人的軍隊,孫大炮的妄想症又來了!不過這正是他想要的。

長官的意思,久跟他們的下級軍官怎麼不清楚?身爲國民黨員或表態擁護孫逸仙的孫嶽、張之江等人不好明着反對,作爲部下怎能不爲長官分憂?不約而同地,政治部在兩支國民軍都遇到堅決的抵制,沒了老上司的馮部還出現了一次小範圍的譁變。

這讓經歷過多次兵變的孫逸仙大爲緊張,他不得已撤回政治部,並派人向國民軍說明初衷,爲此折騰了好長時間。

在這期間,張漢卿卻趁機收攏了在中央的權力。

因爲各個委員會中人員的混雜,處理政事極受煩擾,在維持了一個月之後,張漢卿決定把當初的這些委員會變成一個純諮詢的機構,另起爐竈,建起了爲數衆多的內閣各部。

與之前不同的是,各部的主官不稱總長而稱部長,而多數總長職務,都是由原先對應部門的東北“國家統一委員會”下屬各部的“總廳”長直接接任。因爲這套制度在東北已經成型,所以接掌起來輕車熟路…

民國時的部並不多,一屆內閣多數只有不到十人,各種權力基本下放到各省。可是張漢卿現在的部,是之前的幾倍之多,除了之前必備的外交、財政、交通、教育、司法等部外,他拆分了之前一些比較大的部門,如農商部拆分成農業部、水利部、商務部等。

此外,增加了許多新的部門,有些聞所未聞,但又似十分合理:民政部、衛生部、文化|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監察部、科技部、工業部、國土資源與環境保護部、審計部、民族事務部、人事與公務員部…基本上各司其職,國家的職能能想到的基本上都包涵了。

此外還有一個海關及移民部比較亮眼。海關好理解,移民就有些讓人不解了。

但是經過解釋就容易理解了:東三省的民衆,半數以上都是關內移民過去的;隨着蒙古的收復,以及將來完全恢復新疆、西藏等地的主權治理,人巨少地巨多的現狀也需要國家予以一定的移民處理,以“充實”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減少離心力…

此外,長期流浪在東北、上海的舊俄人民也需要一個說法,讓他們有效地融入中國需要一個說法。

之前在1918年就施行過一個《東北移民法案》,規定了外國非農業人口(主要是指白俄移居者)需向東北自治政|府繳納數額不等的移民費用,以成爲中國的常駐國民。此移民費用還可以用投資的辦法代替(數額在一定程度的投資則免交費用)。

這其中,有專業特長併爲東北自治政|府亟切需要的人員可免交費用並在政|府安排的各個機構任職,如數學、物理、化學、機械、電子、模具、航海、造船、機車等等行業,爲東北工業發展提供了免費的人才。

將來,隨着中國的壯大,總會有外國人想藉着中國的東風安家落戶。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的民族,在現代社會已不能再有夷、狄之辯。美國就是憑藉強大的移民制度,不斷地在全世界吸納人才,還有後世的強大。對於移民,中國不宜再行閉關自守。

不過這種開放不應該是來者不拒,把一些不入流的騙子、流浪者、流氓、低受教育者和低素質的放進家裡。

中國不能像後世那樣,外國的一切都是好的:爲增強口語培訓,高薪聘請一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渣子爲英語教師;那些人渣,憑着母語的先天優勢,拿着中國人的錢,做着侮辱中國人的事…中國的移民,應該引進高素質、高能力、中國亟缺的人才!有這麼一個機構存在,總是必要的。

還有一個部門,發展改革委員會,是新成立的。它的存在,是張漢卿爲了有效控制龐大的托拉斯、關係國計民生的事業單位而設立的,不會像後世的發改委那樣對很多事情有着生殺予奪的權力,它的任務只是平衡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以及保障國家的生存安全所必須的物品,現在直接歸在它下面的有糧食局、能源局、國有企業局。

由於東北幾大銀行實力的龐大,在人民黨進京後他們也緊隨其後,並以優勢迅速控制了京、津的幾大銀行,或改組、或收購、或合併。總之,隨着人民黨控制了全局,在金融系統,東北利益集團也取得了絕對優勢:

東北農業、實業、交通、建設四大行已經更名爲中國農業、工商、交通、建設四大商業銀行,而東北銀行則入主中央銀行,更名爲中國銀行,擔任中國貨幣發行總行的地位。而於翱舟,自然成爲中國銀行的董事長、行長。

原東北銀行的大股東張作霖、張作相、孫烈臣、吳俊升等,包括張漢卿夫婦,都變身爲控制中國經濟的幕後大佬…

同樣地,因爲在同幾大銀行一直的政治上、經濟上千絲萬縷的關係,東北十二個托拉斯紛紛在關內搶佔市場。憑着它們技術上的進步、工藝的成熟、力量的龐大,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在關內膨脹成更巨大的集團。

也許它們的龐大在未來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某些不好的影響,但是在目前,能夠把中國的力量更有效率地融合在一起,它們功勳卓著。

政治、經濟、軍事都空前強大,讓張漢卿開始有意忽略國民黨系的存在,開始實施更爲集中的權力控制了。這回,他的方向是把國家定下基調,實現長治久安。

因爲趁着國民軍惹衆怒、國民黨政工制度遭抵制的時候,因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第151章 好運氣的小高第981章 扎手第907章 火線第960章 日軍的輝煌第67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519章 舌尖能抵百萬兵第175章 直面第336章 冒險第858章 上兵伐謀第463章 國防科工委的成就第305章 平叛大計第462章 前瞻第161章 血染的風采第128章 算盤第309章 攻心第778章 貴圈很亂(下)第177章 對峙第11章 覲見第185章 少帥的點子第163章 牛刀小試第137章 軍紀第466章 陝西爭奪戰第774章 露骨第277章 爲什麼我的眼裡滿含淚水第375章 五四運動第795章 得寸進尺第37章 不打不相識第661章 溫水煮青蛙(上)第704章 整軍經武第859章 鋼鐵怪物(上)第34章 惺惺相惜第250章 府院之爭第881章 重圍第832章 政工制度第869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260章 助力第1008章 以血還血第111章 翻臉第611章 孫文北上(下)第610章 孫文北上(上)第288章 座次之爭(下)第924章 叢林時代第643章 軍制第623章 戰地詩人第600章 臨城劫車案第372章 說客(上)第566章 張作霖手黑第951章 海疆烽煙急第800章 珍貴的選票第281章 引薦第251章 借兵第585章 不服來戰第284章 欠錢的果然是大爺(上)第663章 蘇聯之行第78章 裂痕第604章 我就是李剛第241章 內訌第6章 袁世凱的心思(上)第856章 大戰爆發第747章 授勳第749章 空軍致勝的擁躉(下)第866章 民國第一場海戰第276章 賑災(下)第365章 奉系初長成(上)第293章 福兮禍兮第19章 商機第227章 臨危救助的山西客第75章 走狗與臉面第153章 暗殺第715章 人民黨萬歲第420章 隱憂第833章 強勢出擊第794章 打臉第418章 亮相第167章 獎賞第55章 脣槍舌劍第478章 買賣城告急第63章 找茬第354章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第273章 中國參戰軍第63章 找茬第674章 和德國全方位的夥伴關係第958章 硬茬第694章 911工程計劃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269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上)第907章 火線第33章 手足亦無情第473章 以史爲鑑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950章 將戰爭進行到底第758章 呼聲與應對第540章 要賬第642章 權力的第二次轉移第411章 請立即退兵第261章 津門風雲第802章 反思第897章 純屬自衛第479章 彈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