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需要制人的能力;先發,需要領先的優勢。
在從奉系入主北京的三年間,不知不覺中,中國的陸軍數量及裝備都已經在不聲不響中躍升亞洲第一。曾幾何時,無論是張作霖還是張漢卿,或者奉系的任何一人,都不會想到,人民黨、人民軍的壯大會如此之快。
在張漢卿的前瞻性的超前意識下,以人民黨|領導的政|府有效地挖掘了國家的潛力,並把社會閒散資源有效地運行起來,從而讓國家煥發青春的氣息。
中國的潛力是巨大的。這種依靠指數式增長的工業能力和經濟發展帶給世人的是驚喜。從奉系開始發展到現在,是它的“黃金十年”。
鉅額的投入及近似摳門的擴大再生產政策使得中國財政在小心翼翼維持必要而有限的國防開支後開始反哺軍事。在“田中奏摺”誕生的當月,中國國會參議院就通過了政|府提出的把國防投入增加一倍的決定。
看起來中國有這麼多的陸軍,但是想到中國有這麼多強敵環伺、有漫長的海岸線需要把守,被歐美日“驚詫”於保有如此之多的軍隊就不足爲奇了。
因爲海軍力量的薄弱,基本上處於有海無防的地步,敵人憑藉強大的海軍可以在任意一個地點登陸。因爲交通狀況的限制,東南、華東、華北與東北幾個方向還不能夠實現快速的互助,這樣,在任何一個方向上如果不能夠有一定的防禦能力,都會讓國防動盪。
東北將是抗日的第一線,所以常駐6個軍。它們不但要有吃掉關東軍的把握,還要警戒從朝鮮支援的日軍,還有漫長的中朝邊界----有好幾個地點都是“事故多發地”;
北京軍區主要面對渤海方向的來犯之敵。歷史上列強大都是從海上經天津進入的北京,又是首都中樞,5個軍只能算勉強;
濟南軍區擔負着前出支援華北的重任,又要把守北方最重要的海軍基地青島----這裡也是列強“喜歡的”登陸地點之一,因爲在北方,這是爲數不多的好軍港之一;
南京軍區不用說,既要對在上海的毒瘤“公共租界”有一定的約束力,也要在戰時保護重要的長江水道安全,防止腹心受擾。以上四個軍區分掉了中國最強的五個主力軍,是第一線的屏障。
廣州軍區距離其它幾個軍區都太遠了,交通又相當不便,目前除京九線外,能夠方便進出的途徑只有海上了。
所以張漢卿把華南艦隊放在這裡,總的戰略思想是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將放棄海南,以香|港爲依託,死守廣州灣。因此這裡雖然放了4個軍,但基本上沒有三五個月,沒有部隊可以支援它。
其它的蘭州、成都兩軍區各3個軍,獨自負責兩個方向,作爲國家戰略預備隊的爲武漢軍區的4個軍。也就是說,中國在東、西、南、北任一方向可能部署的軍隊,最多隻有10個軍50萬人…
完成了陸軍的補課,中國開始有精力在海軍身上花錢了。
興建鐵路緩不濟急。從最近的武漢到廣州,用火車裝運一個步兵師到前線需要15列火車,在中國目前的運力條件下,這相當於用掉半個月…
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正解。處處在海上設防,不如建造一支有一定作戰能力的艦隊。不過鑑於財力有限,中國海軍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三大艦隊雖小而全,現代艦隊該有的東西,中國都算有了。
三個潛艇司令部在最早的各一個大隊3艘潛艇的基礎上,分別各增加了一個大隊。相比較不靠譜的薄弱海面力量,它使中國第一次擁有相對的攻擊手段。
海軍航空兵年補200架水上飛機的規模使渤海和長江兩支艦隊有機會擴充爲各有3個大隊的大單位----聯隊(師),分別爲第1、第2水轟-1聯隊。華南艦隊此時只能作爲第二梯隊,但也裝備了兩個中隊及兩個偵察中隊。
第4、第5、第6驅逐艦隊也搭起草臺班子。前者爲4艘能上得了檯面的“九江”級驅逐艦,放在青島;後兩者都爲15艘“漢口”級炮艦,各由1艘“九江”級驅逐艦做旗艦。
沒辦法,這種已經顯得落伍的驅逐艦隻能小批量製造,既是給造船廠練經驗,也是先作爲海軍學員實習之用,所以年產量只有2艘。
算起來,中國連續兩年的軍費不低----從取得國會控制權起,民國政|府加大了軍事工業的傾斜力度,財政撥款也首次達到了3.9個億。
即使這樣,還僅僅與日本同期的軍事開支相平。不過日本重點投入於海軍,像其陸續下水了“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航母等,就遠遠不是中國可以想像的了。
就因爲如此,反成就了中國陸軍的輝煌。張漢卿有理由相信,即使日本奮起直追,在國家經濟狀況與中國相比越來越遠的這個時候,也絕不沒有機會追上了。而且日本要冒着削弱其海軍投入的風險----衆所周知,日本海軍是其稱霸亞洲的支柱。
在中國陸軍放慢了腳步的時候,錢並沒有亂花,這就是張漢卿對於軍事躍升的前瞻性考量了:有限的錢,能否花在刀刃上,是中國軍事力量在短期內能否追上列強的晴雨表。
所以空軍值得大書特書了。
繼水上飛機“甲型I號”改進版的“水轟-1號”服役和陸上飛機“殲-1”服役以來,國家對於飛機的資源投入越來越大,這其中有國力增加的原因,有軍事戰略的考慮,也有國外支持的因素。
年中的5月21日,美國航行家查爾斯-林白駕駛單翼機“聖路易精神”號首次完成從紐約到巴黎的不着陸飛過大西洋,歷時33小時39分。
當大洋彼岸的美國人還在爲這個壯舉驚歎、法國人還在擁抱目中的英雄時,一些人可能只是把他的成績看成是掙錢的絕技飛行、羨慕其獲得的奧特洛獎及2.5萬美金時,另一些人卻從中看到了機會。
商人看到了航空事業和空中旅行事業的未來正醞釀着騰飛,飛機設計人員開始研發航程更遠、載重更大的飛機以使更多人有機會翱翔藍天,而張漢卿已經清楚地明白:大航空時代已經來臨。
在他的努力下,中國航空緊緊地抓住了世界的潮流,儘管處在引進、仿製的階段,但那是因爲工業的差距。世界對於飛機的軍事作用還沒有形成較深刻的認識,因此在對中國武器禁運時,于飛機的引進卻沒有置喙,這讓中國有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