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招展、隊伍浩浩蕩蕩朝着薊州殺去。拼命三郎石秀騎着戰馬走在隊伍的最前頭,他的左右分別是沒遮攔穆弘、小遮攔穆春,身後是一千精兵,殿後的是催命判官李立。
這一千人馬是攻伐薊州城的先鋒軍,秦楓的主力部隊三千精兵將於三日後緩緩開拔,兵臨城下。
走在寬闊的官道上,看到所有往來之人都在給隊伍讓路避行,石秀還是頗有些喜形於色。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而且攻伐的對象是一直壓制他的史文恭。
他永遠忘不了,九龍山上鷹嘴崖下,與史文恭對決的場景。剛開始他還能夠與之抗衡,可是後來就漸漸落了下風。若不是秦楓相助,那場戰鬥他不但會慘敗,而且性命堪憂。
這仇恨的種子當時就種下,經過了這麼久的醞釀,早已開枝散葉。
不過他的內心絕不輕敵,而是慎之又慎。因爲秦楓莊主在出行前再三叮囑,沿途不能騷擾百姓,抵達薊州城下的時候不可妄動,不可輕易攻城。只是要對薊州太守陳明厲害,讓他交出史文恭即可。若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免除一場兵災之禍,那就最好不過了。
所以,石秀一直按照秦楓的安排,沿途儘量不動聲色,不驚擾老百姓,更沒有飛揚跋扈的打老財打土豪。只是靜靜地往薊州而去,一直逼到薊州城下。
一路無阻,遠遠地,石秀看到了薊州城池的輪廓。他觀察了一遍周圍的環境,這一片高地是四周唯一可以居高臨下的地方,也是駐紮軍隊的絕佳位置。
於是石秀下令全軍就地紮營,將周邊樹木砍伐,編制柵欄、製作拒馬、圍成陣勢、建立瞭望塔、修築工事等等,派出十隊探哨前往探查消息,最後纔派出小遮攔穆春來着十來個親兵到城下去宣佈政策。
穆春騎着馬緩緩來到薊州西門,城中的守衛早就看到這隊兵馬壓過來,將城門緊閉,城牆上弓箭手也是滿弓相對、嚴陣以待。
“城樓上的人聽着,我是秦家莊園小遮攔穆春,快叫你們太守出來說話,秦莊主有幾句話要帶給他。”穆春大聲喊道,聲音在空曠的原野響徹,五里之外都能夠聽見。
城樓上的守將立刻行動,跑去報告。不會兒太守便畏畏縮縮來到城樓上。
“我就是薊州城太守趙宣,敢問秦家莊園秦莊主有什麼事情,怎麼大軍壓境,難道是有什麼誤會在裡頭,我們有話好說呀!”太守看到後面黑壓壓的陣勢,早就被嚇破了膽。
這個太守李宣,他那點小心思都用在瞭如何傾軋同僚,如何勾心鬥角,如何升官發財上。哪裡見過大軍壓境的陣勢,更別提帶兵打仗了。
此刻,他帶着笑臉小心翼翼地和穆春對話,就是爲了表明官府態度,不與秦家莊園爲敵。至於他心中怎麼想,今後會不會秋後算賬,鬼才知道!
穆春沒有理他這茬,也沒有想這麼多,只是大聲回道:“太守李宣,你們薊州兵馬指揮使史文恭是個吃裡扒外的叛徒。他表面上是官府中人,其實是幽蘭教這個邪惡組織的首腦。他們用心險惡,想聯合北方王朝侵犯中原,真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所以秦莊主發話了,請太守爲了薊州百姓着想,爲了天下蒼生着想,將史文恭交出,我們立刻退兵,永世交好,你看如何?”
這個太守李宣在城樓上聽到此話,內心差點噴出血來。明明就是秦家莊園爲了前次史文恭假扮盜匪攻伐他們來秋後算賬,還編了這麼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理由,真是編故事都不動腦子。
他暗暗也咒罵起這個史文恭。要說史文恭的確是個將才,來到薊州不過一年半載時間,就把這裡的軍隊訓練成精兵強將,一改往日頹廢鬆垮的狀態。
可是仍然是這個史文恭,竟然違抗命令,擅自調度兵馬假扮成盜匪,攻伐薊州城周邊的各大山頭。雖然也打下了幾座山,剿滅了好幾處盜匪。可是卻在秦家莊園這裡吃了大虧,還把九龍山的寶藏給丟了,真是丟人丟到家。
李宣上書朝廷說明情況,想辦史文恭一個罪名,藉機將他調走。但朝廷絲毫沒有責怪他的意思,仍然讓這個史文恭擔任兵馬指揮使,還給他調來了五百精兵加固城防,薊州官府的元氣在逐漸慢慢恢復。
可是李宣心中明白,五百人駐守城防倒是沒有問題,但是要攻伐秦家莊園卻遠遠不夠。所以他一直將史文恭壓制着,不讓他再有非分之想,不允許他再提攻打飲馬川的事情。
這飲馬川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何嘗不想拔掉,可是能力有限呀。現在可好了,他不去招惹人家,人家卻浩浩蕩蕩殺過來了,還要求交出史文恭。這讓他好生爲難,不知應該如何是好。
“李宣,你在上面磨磨蹭蹭幹什麼!這個史文恭你到底交是不交?趕快下個準話。我們秦莊主說了,最好是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今日你若是交出史文恭也就罷了,我們立刻撤兵。若是不交,哼哼!到時候大軍壓境、玉石俱焚,我手中的翻江蛟龍槍可認不得什麼太守不太守的!”穆春見李宣在上面思索半天都不答話,於是給他施加了些壓力。他將這杆翻江蛟龍槍往地上狠狠一插,雙手抄抱、昂首向上。
“怎麼辦!我們該怎麼辦?”李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方面他當然不想向秦楓低頭,不想交出史文恭,丟失官府的顏面。另一方面他看到秦家莊園的軍隊兵臨城下,已經嚇得雙腿發軟,什麼主意也沒有,只想將他們趕快打發走,哪怕交出史文恭也無所謂。兩種思想相互碰撞,讓他左右爲難、冷汗直冒。
“太守,你不要着急。他們不就是想要史文恭嗎?你把他交給他們便是。反正這個人頭有反骨,從來也沒有把您放在眼裡,正好藉此機會將他除掉。”旁邊的師爺吳波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