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七節 日軍的計劃
說日本戰局不利是言過其詞,畢竟戰爭纔開始,戰鬥力沒有爆發出來很正常。(_)
這是一次全面戰爭,也是一場持久戰,好的開始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跑完全程。
日本在國內已經進行了總動員,日本有17個常備師團,十餘個獨立旅團和騎兵旅團,加上守備部隊一共60萬人,而經過訓練的預備役則由83萬餘人。經過動員,他們的兵力將近150萬人,在日本高層看來,顯然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擴軍了,光是這些軍隊就足夠把中國滅亡了。他們對外宣傳中,雖然也不把中日之間的戰爭稱爲戰爭,而叫做衝突,他們對動員軍隊的解釋是要教訓中國整府。可是對內的宣傳完全不同,軍部已經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了。
當然這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已經被打破了,現在已經到了十一月了,從七七事變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個多月了,可是日軍不但沒有滅亡中國,甚至在總體戰局上可以說是互有勝負。尤其是在東北戰局上他們極爲不利,只能被迫採取防守。
這樣的情況是日軍始料未及的,他們沒有料到塞北軍的進軍速度如此神速,而且作戰似乎頗沒有章法,根本不按規矩出牌。仗着他們坦克的優勢,狂飆急進,當他們的坦克軍團抵達鄭家屯的時候,日軍在洮南的陣地甚至還沒有完全被塞北軍攻佔,這讓日軍實在是看不明白這是一種什麼戰法。在瘋狂的他們看來都瘋狂無比,可這就是閃電戰的精髓,講究的速度帶來的衝擊力,一旦慢了下來也就是失敗的時候了。
面對東北的不利局面。日軍不是不想改變,可是他們有更重要的作戰部署。
——————————————————————
宋哲元這個馮玉祥的老部下,西北軍的悍將、元老,現在則是老西北軍的唯一代表了(楊虎城那是新西北軍)。而經過忍辱寄人籬下苦苦經營,西北軍終於又有了一塊地盤,還是河北京津這樣的比較富庶的地盤。但是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北京現在叫做北平,雖然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是這裡並不太平,日本人三天兩頭的找茬,他卻不敢搭理。
宋哲元現在的軍隊組成多數人都是河北本地人,加上一些山東和河南的士兵。但是大家都認爲他是西北軍,並不完全是因爲宋哲元是老西北軍將領,而是這隻軍隊繼承了西北軍的性格,那就是頑強剛硬。試想這樣軍隊的軍人,怎麼可能容忍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辱呢。可是面對日本人的挑釁。他宋哲元只能忍,且不說他不敢不敢打,想不想打,就說他打的結果。第一是日本人自然不肯放過他跟他來個死磕,損失慘重是必然的結果。第二蔣價石恐怕也不會放過他,挑起事端這樣的罪名壓下來。西北軍真的要在他手裡結束了。
況且宋哲元還真的是不想打,打仗他倒是不怕,打了這麼多年了,早習慣了。但是把西北軍打沒了可就是千古罪人了,心存保存實力心思的在這個時期的中國軍閥中不乏其人,因爲沒了兵就沒了權沒了權也就沒了勢沒了錢。***在這亂世裡,沒兵就沒有榮華富貴。因此即便是淞滬會戰一結束,中日間的大戰不可避免的時候,在不用擔心蔣價石會處罰他跟日本人衝突的宋哲元依然不是很想打仗。但是這時候蔣價石一反常態,開始嚴厲的電令他,向日軍採取果斷的攻勢。在宋哲元理解,這即便不是蔣價石想借日軍之手排除異己,那也是要讓他西北軍吸引日軍兵力,替他蔣價石分擔一些壓力。
可要說這主動進攻日軍吧,宋哲元以前還真的沒有想過,他的想象力還達不到這種程度,即便是有這個想象力,那麼主動打日本人這也是一句很好笑的玩笑。但是現在卻是一個事實了,各方勢力,不提現在急了的蔣價石,和自己名義上的上級張學良,塞北軍這個中國第二大勢力也是支持自己對平津日軍發動攻擊的。不用說蔣價石、張學良和趙書禮給他的外部壓力是很大的,因爲這三個人出面,換成誰壓力都會大。
此時日軍在天津駐紮重兵,在北京附近,鐵路沿線也有5800多人的軍隊,而且這些軍隊挑釁不斷,他儘管彈壓着,可是部隊的怨氣卻是壓不住的,反而呈越來越大之勢。他擔心長久下去,會發生不能預料的變故。因此宋哲元面對的內部壓力也很大,加上日本這個外敵給的壓力,他真的有受不了的傾向。
但是能不打他還真的是不想打,尤其是現在日本人儘管已經在南部兩個方面跟中國的兩大勢力,中央軍和塞北軍同時交火了,但是還在跟他接觸,希望說服他跟日本人合作。和平宋哲元是歡迎的,但是日本人提出的條件太苛刻了,要他宣佈脫離中央,組建獨立的整府,這不是分裂國家嗎,這不就是漢奸嗎,這個罵名他背不起啊。
而這時候塞北軍也派人來反覆遊說他,到最後他已經看到趙書禮很不耐煩了,在張家口集結重兵,然後給他傳話說,他宋哲元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立馬向平津的日軍發動攻擊,與全國同胞一道抗日,要麼是立馬做漢奸,然後跟塞北軍決一死戰。這顯然是最後通牒的口氣,宋哲元想了想還是抗日的好,但可不能這麼隨便就出兵啊,打的是日本人,確實是爲國家打的,看損失的卻是自己的實力。於是他派人親往塞北跟趙書禮溝通,表示抗日不是不能考慮的,但是29軍有自己的困難,軍火糧餉都十分缺乏,要是能得到支持,衛國抗日不在話下有死而已。
趙書禮對宋哲元是放心的。前世的歷史上,宋哲元都沒有接受日軍的誘惑,更何況這個時代中日間對比中國可比那個歷史上更有優勢,宋哲元沒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投向了日軍。他的目的就是逼宋哲元儘早做打算。在他看來西北軍可是一股不弱的戰力。這隻軍隊從來都是以艱苦爲標誌的,武器裝備極差,因此也養成了十分重視士兵作戰素質的訓練,以士氣和頑強聞名於世。(開玩笑!拿大刀衝鋒機槍陣地的能沒有氣勢纔怪。)
而且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西北軍是最早開始抗日的,不管是馮玉祥沽名想要爲自己博得名聲也好,想借機重新崛起也罷,總歸他們是敢打日本人的。縱觀另一個歷史。整個抗日中,西北軍中的烈士是最多的,當然他們也保持了另一個最多的記錄,那就是漢奸最多。甚至一方面是堅決抗戰的英雄。轉身就投降做了漢奸。像臺兒莊大捷時候,苦戰,以及其弱勢嚴重缺乏彈藥不惜冷兵器作戰的孫連仲部隊,最後卻投降了汪精衛。原因很簡單,西北軍太困苦了。所以能耐苦戰,在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從來沒富過的他們一點都不覺得不習慣。但是正是因爲太窮了,也更容易受到榮華富貴的誘惑。再加上作爲雜牌軍又沒有地盤,受到方方面面的歧視也是讓他們做出錯事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收到了宋哲元向他要物資援助的條件後。趙書禮是一點猶豫也沒有就答應下來了,甚至他很樂意這麼做。甚至都有隻要西北軍抗日主動給他們物資補給的打算,因爲東西給了西北軍讓他們更強點多殺幾個鬼子,有什麼理由拒絕這樣的事情呢。
而且趙書禮也不會歧視西北軍,塞北軍跟西北軍的淵源也不淺,軍中多有西北軍舊將領,同時塞北的移民中西北人也佔了相當的數量。於是趙書禮不但答應給宋哲元援助,而且給他們的軍事補給按照塞北軍二線部隊,也就是傅作義等人帶領的六到八軍的軍火物資標準來補給,而塞北的二線部隊的火力配備比起其他軍閥的精銳部隊也不差,甚至跟中央軍中的一般軍隊比起來也要強很多。
得到趙書禮這樣的答覆後,宋哲元也有了底氣,果斷的打發了日軍的說客,然後立即調兵遣將第一時間先攻打豐臺大營,消滅了日軍後,當即就把俘虜的漢奸白堅武就地正法了。相對於痛恨日本人,他更恨白堅武這個這段時間上躥下跳給他添了太多麻煩的漢奸了。
接着宋哲元清掃了鐵路沿線和北京附近的所有日軍,集結兵力逼近天津。
————————————————————————
儘管已經動員了150萬人的兵力,但是能立刻上戰場也不過就是那60萬,因爲戰爭不是招募了士兵裝備上武器立馬就能打的,儘管那些人都是受過訓練的預備役,但是短暫的訓練還是需要的。在加上要給這些新師團配備後勤,醫務,甚至慰安人員,再加上調派他們需要的運輸工具的徵調,短時間內這些人還形不成戰鬥力。
而那60萬人,其實也有相當多的新兵,要知道九一八的時候,他們的一個常備師團也就一萬人左右,總共三十多萬人,現在翻了一番正是因爲補充了大量的預備役兵力,能短時間形成60萬的戰鬥力已經證明了日本人的動員機制很成功了。
但是這60萬人灑在茫茫的中國戰場上,日軍在兵力上就真的有些捉襟見肘了。
首先是東北這個地區,五十萬東北軍,加上一直在備戰備戰的六十萬塞北軍士兵,就算把他們這60萬人都填進去也未必能勝利。不說塞北軍未必就像趙書禮自信的那樣可以比擬德軍,但是戰鬥力確實實實在在的,起碼比起日軍來說,做不到一比一的戰力,相差也有限。
可是日本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能用兵力都投入到東北去,甚至東北並不在他們優先投放兵力的計劃之內。
日本人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確實是狂了點,但是也不能說他們說的完全沒有道理。戰前的實力對比讓他們有這個信心,而且他們參考的‘滅亡’標準,並不是東方式的滅國亡種,而是西方人所謂的滅亡標準,就是攻入首都逼迫對方投降,就像德國人滅波蘭那樣的程度。如果按照東方的標準,日本恐怕在狂妄也不敢說三個月滅亡中國,因爲別說佔領了,參見長征的情況,就是讓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武裝行軍一次,怕也不止三個月。
目標既然是攻破首都逼降中國,那也就是說,日本人的第一作戰優先是南京,他們的目的是三個月之內佔領南京逼迫中國整府妥協。
而第二優先也不是東北,不是說東北不重要,這裡有日軍需要的大多數資源,從糧食棉花到鋼鐵煤炭應有盡有,甚至更有能讓日本人眼裡冒出血的石油資源。可是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得到的,哪怕他們短時間內動員一切能動員的力量,全部投入東北,並且佔領了東三省,那他們也未必能立馬得到東北的資源,因爲戰爭的破壞,尤其是現代戰爭的破壞力是驚人的。要把戰爭的破壞全部修復到能讓東北繼續爲他們提供資源的程度,恐怕每個幾年時間都不行。
因此日本把第一優先級放在了南京,而第二優先級則放到了華北,準確的說是放到了北京。
北京雖然改名北平了,但是歷史擺在那裡,影響力是足夠的。佔領了這裡比之佔領了南京影響差不了多少,尤其是如果能同時攻佔中國的新舊兩京,對中國人心裡上的打擊那肯定是很大的,更容易逼迫他們妥協。
而中國整府一妥協,加上他們在施加強大的壓力,那麼不怕他們不把東北交給日本。這樣的話,可以儘量減輕給自己將來必將得到的東北造成大規模的破壞。
所以日本纔在戰前對宋哲元進行了極力的拉攏和誘降,可是宋哲元拒絕了,日軍只能針對採取行動了。既然不能和平拉攏,那麼就武力攻佔好了,而且時間要快要短,最好能在攻佔南京的同時,攻佔這裡。
所以宋哲元一開始抗日,日軍的增援部隊立馬就開往天津,其中幾隻部隊本來是計劃調往東北的,可是現在只能先調到華北來,甚至他們還在計劃從東北戰場上調集一些軍隊增派華北戰場呢,在他們看來留在東北的二十萬日軍,儘管不是精銳,反擊或許無力,但是防守卻綽綽有餘了。
在這種情況下,於是中國另一個戰場,華北戰場,圍繞北京卻首先要在天津打響了。宋哲元的抗日其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東北的日軍,給塞北軍和東北軍反攻東北提供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但是宋哲元的壓力是很大的,日軍對華北戰場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他的預料,戰爭還未打響,天津已經聚集了五萬日軍。
———————————————————————————————
正文 二百四十七節 日軍的計劃 完,您可以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