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樣的芳年,沈家父子也是萬分的放心,芳年身處高位,不說時時刻刻都要謹言慎行,但是即使是有帝王的看重和寵愛,也得有芳年自己能夠立得住的理智和能力,而顯然這一點兒,芳年是不缺的,這樣才能長長久久。
對於芳年,可以說沈家父子是覺得愧疚虧欠的,他們家從前的日子雖然沒有如今的富貴,但是相比起同等家庭,也是寬裕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作爲沈家的姑娘,還是嫡出的姑娘,居然被委屈到那種層度,是以,就是這麼多年,他們對芳年多有偏愛,也是覺得仍是無法彌補芳年曾經受過的傷害。
對於芳年從不曾抱怨,更是加倍的心疼。這一點兒,哪怕是石氏素來不怎麼重視這個次女,也不得不說,次女比起幼女和那些個庶女,到底是要省心的太多。
芳年攜着難能相見的家人說着話,蕭禛在內裡處理着奏章,殿內空間足夠的的大,又加上芳年等人肯定是注意了音量,並不會對蕭禛造成困擾。反而,因爲愛人就在他的近前,傾聽着年兒時不時的聲音傳入,近在耳邊,蕭禛的心也不由更加的安定開朗,手下的奏章也就處理的無疑更快,一些原本會被他挑刺追根究底的小細節,因爲這樣的悅朗,也不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再計較。
午間,蕭禛留膳,在側殿開宴,以屏風相隔,芳年帶着石氏在內,蕭禛座坐於上首,分席而坐。沈家父子的席面上,因爲有芳年提前使人的交代安排,都有兩三道他們喜歡的菜色,最終也可謂是賓主盡歡。蕭禛想要達到的目的,讓沈家長了記性的同時,也同樣讓沈家人對他的寬宥,感恩戴德,這樣的重視,將會回饋到他的年兒身上,讓沈家人對於年兒更加的重視,對年兒更加的好,這樣他也就更加的放心了。
雖然有他在,年兒不缺那點兒關愛,但是想着年兒曾經的經歷,對於家人的渴望,沈家這份關係,也就要好好地維持了,他不希望,年兒的重視真心,最終換來的是傷心,這是她決不允許的。
筵席散,入宮時間足夠的久了,沈家人也就散了,芳年將人親自送到殿前,使人引領着父親母親兄長出宮,看他們告退遠去,才轉身回了御書房內。這裡芳年也不是第一次來,就是每次停留的時間不長罷了。
今日可以說是她在這裡的停留的時間比較長的,邁步進了內殿,看着蕭禛硯臺裡的硃砂已經不是太多,芳年不由笑着上前幫蕭禛研磨硃砂墨,這個到時她做熟練的,從前蕭禛還是儲君的時候,在端謹宮的書房裡,她沒少紅袖添香。直到蕭禛登基後,轉到御書房辦公處理政務,她才少來蕭禛的辦公地點,不過,練出來的手藝,芳年倒是沒有忘。
享受這樣靜謐的溫馨,熟悉懷念的場景,蕭禛也不由得眉目更加的柔和。不過,到底他也不捨得讓芳年過多的操勞。想着芳年夏日裡身子不適,一般午膳之後,都會小憩一會兒,他不由輕柔的叮囑道:“年兒,累了的話,去內殿暖閣小憩一會兒!”
御書房還有個內殿,繞過屏風的阻擋,就是御書房的暖閣。比起外殿空間小了點兒,但是裡面卻是設備齊全,羅漢牀樣式的臥榻,寢具妥善,專門以備帝王休息的。芳年確實習慣午後小憩一會兒,不過這會兒畢竟還有些時間沒到她平日裡休息的點兒,芳年也就沒有急着去後殿。而是幫着蕭禛把他剩下的奏章按照輕重緩急,再次分類,便於蕭禛處理,這都是她做慣了的,就是有些日子沒做,也依舊的順手。
“不着急,一會兒我再去後殿,沈家讓阿禛費心了!”多餘的感謝話,於她們之間也就太過省份,芳年並沒有說那些表面的甜言蜜語,比起說,她總是喜歡做,將愛人這份疼愛銘記在心,回報她的真心,纔是最重要的。
沈家本就不需要她費太多的心思,如今有了這一出,只會更加的謹言慎行,又有阿禛的看護,無論父親還是兄長弟弟,只有有那個能力,未來都不會差,她也就不在多操什麼心。
阿禛把那份該她操心的事情做了,她則就更應該把全部的心思,放在阿禛身上,不然,那對阿禛也就太過不公平,愛人之間,總是相對的,總是享受而不予付出,這樣的,再濃烈的愛戀也經不過消耗,相互付出,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愛戀,彼此共同的真心,共同的經營維護,這纔是走得長遠的保障。
御書房內,屬於兩位主子之間的溫馨空間,來寶早就極有眼色的帶着小火者退到了外界外殿,等候主子的傳喚,這個時候,有娘娘在,主子哪裡願意看到他早該看厭煩的這張老臉。聖人中宮感情融洽,也是天下之福。再過兩年,娘娘的身子骨更加健朗,年紀再大些,到了合適的孕育年齡,兩位主子有了小主子,那無疑是讓人更加的萬分歡喜的天大喜事,普天同慶都不爲過。
無人打擾的靜謐溫馨中,只餘下蕭禛筆走龍蛇灑灑的書寫聲,以及芳年整理奏章的輕緩聲音。其實說是整理奏章,也費不了芳年什麼功夫,最緊急最重要的那些,早在第一時間就已經放在上方,被蕭禛第一時間處理下分安排下去,這剩下的,也多是一些普通的朝事,以及問安摺子什麼的,芳年要做的,就是將它們分個類。
芳年會雙手互博的書寫藝術,會一些模仿,蕭禛是知道的,甚至還專門送過芳年他的字帖,讓芳年臨摹熟悉,感到年前,各地請安摺子多的時候,還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芳年也不是沒有幫着蕭禛代爲批覆過!可以說,在這一點兒上,蕭禛並沒有任何後宮不能****的忌諱,甚至因爲芳年的眼界,以及曾經那個空間歷史的對比,不乏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能從大局判斷出大秦的走向是否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