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謎:秦末秦朝兩大軍團爲什麼沒有參與平叛2009年05月23日星期六03:24P.M.所謂秦朝的兩大主力軍團分別是指30萬的北方軍團,其主要的任務是抗擊匈奴,保衛國界線,其原來的統帥是蒙恬,但是因爲秦始皇的突然駕崩,然後趙高趁機聯絡李斯擁立胡亥、矯詔賜死公子扶蘇,逮捕了蒙氏兄弟,派心腹王離統領北方軍隊,然後秘不發喪,回到了咸陽,又剷除了在朝庭的反對勢力,終於使得胡亥登上了二世帝位。
南方軍團是指南征南越的50萬部隊,個人認爲其沒有參與回援的主要原因有:
1.南方軍團的指揮官趙佗確實有反叛獨立之心,同時也由於北方軍團的指揮官的經歷而感到後怕,拒絕執行秦朝廷的指令;
2.南方軍團的後勤保障巨大,對於搖搖欲墜的秦帝國來說已經無法支撐,同時各地烽煙四起根本無法保證大軍的後勤,因而南方軍團選擇觀望;
3.秦朝的苛政使得上至官吏下至校尉兵士的忠誠度也沒有想象中的強大。
同時從時間上看,秦二世登基時間爲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而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在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相隔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這過去的一年時間內,胡亥趙高等要穩定他們的統治,排除異己,當然原來從屬於公子扶蘇的北方軍團則在控制和改變之列,雖然逮捕了蒙氏兄弟,派心腹王離統領北方軍隊,但要完全掌握北方軍團仍然需要時間,與此同時北方的匈奴雖然在始皇時候被打擊並失去了固有的河套地區,但是其軍事勢力仍在,仍然虎視眈眈的觀望着秦朝的領土,因而趙高和秦朝廷面對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使用鎮壓的部隊是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爲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據測算有將近20萬,其實這也對於少府章邯來說實在有點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在北方軍團無法調動,南方軍團獨立觀望的情況下靠這些修陵墓的奴隸們楞是抗擊着各地蜂擁而起的起義者。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樑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着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爲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在這個時候,北方軍團的將領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鉅鹿城(今河北平鄉境)。北方軍團正式加入平叛的戰鬥中,在圍困鉅鹿的過程中,北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鉅鹿之圍,被推爲諸侯*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北方軍團也大部分被殲滅,剩餘部分的戍邊部隊也在匈奴人的攻擊下損失殆盡,匈奴人乘着內地混戰重新奪取了河套地區。
這裡有個問題可能會想,作爲全國當時的精銳而且是富有經驗抗擊匈奴的北方軍團的作戰力爲什麼跟先前有如此巨大的差距,這個本人是這麼想的:
1.秦朝廷實行的清洗,作爲支持大公子扶蘇的主要軍事力量,趙高和胡亥當然不會對其放心,因而肯定會有相當大的人員和部隊調動,這應該會比較嚴重的削弱北方軍團的戰鬥力;
2.是上述原因的連鎖,在北方軍團內部肯定有要爲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報仇或者說跟王離作對的力量,這同樣是軍隊戰鬥力損傷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3.原因跟南方軍團的原因相同,秦朝的苛政使得上至官吏下至校尉兵士的忠誠度也沒有想象中的強大。
4.作戰地點大的不同,塞外和中原地帶的作戰不適合,北方軍團面對的是匈奴騎兵戰鬥力強大,但是面對聯軍在中原地帶也許制約了北方軍團的戰鬥力。
5項羽領導的聯軍的戰鬥力的強大,據史料記載項羽在秦末乃至在楚漢戰爭中也鮮有敗績,而且是正義的民衆支援的戰鬥故戰鬥力此消彼長。
二、
項羽坑殺秦軍之謎:民間遺址未被官方記載
兩千多年前,20萬秦軍降卒一夜之間被項羽的軍隊坑殺殆盡。歷史記載的坑殺之處就在今天的義馬二十里鋪一帶,1912年,修建隴海鐵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遺址是一個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的土坑。
風蝕雨淋,漸漸頹敗,周圍生長着青翠的莊稼和白楊。不過,在河南文物分佈地圖上,並沒有對這個遺址的官方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這塊土地真的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嗎?
殘暴的殺戮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項羽將諸侯兵四十餘萬,行略地,西至於河南。”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復了六國舊地的項羽,率領大軍開始向秦地進發。在這支進攻秦朝大本營的軍隊裡,收編着剛剛投降的20萬秦兵。當部隊行至新安古城安營紮寨時,在軍營中流傳的“小道消息”,引發了曠古罕聞的大屠殺。
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告訴記者,距離新安古城百餘公里的山西晉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趙軍大戰的遺址,那裡是秦白起坑殺40萬趙軍的地方。而在相隔54年後,新安古城卻上演了另外一場驚天悲劇。
只不過這次施暴者是曾經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國兵士,他們用同樣的方式,把秦軍當年的暴虐還給了秦軍。
歷史學家認爲,此次大屠殺的根源,依然在於秦始皇的暴政。這個君王在統一中國後,不惜民力,頻繁徵調六國勞役建陵墓、築長城、修馳道,讓那些被奴役的人們飽受屈辱。義軍的兵士們沒有忘記這些屈辱,現在他們有了機會,開始在路上隨意虐待秦兵俘虜。
我們無法揣測降兵當時的心態,爲了保命,他們或許只有忍辱負重。可是當隊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馬上就要西出函谷關,秦軍將士的心情一定非常複雜。
《史記》項羽本紀描述這段歷史時說,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這些投降的秦軍既擔心項羽勝利,他們自己成爲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擔心項羽失敗,秦朝會把他們的父母妻兒全部殺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將是難免的。但是這些悄聲的議論,並沒有逃過楚軍的耳目。
《史記項羽本紀》說:“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據說向項羽報告秦兵降卒動態的是九江王黥布,關於這點史書中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如果是真的,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料到,這種小道消息,會給20萬秦軍降卒帶來如此慘重的殺身大禍。
項羽得到報告後,就跟黥布、蒲將軍商議,最後三人拿出意見,認爲“軍隊裡秦兵衆多,如果入關後不聽指揮,或者臨陣倒戈,那麼取勝就非常困難,不如及早殺掉,以免後患”。於是,“楚軍夜間突然動手坑殺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
悲愴的新安古城
根據史料記載: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的地方,是新安古城千秋鎮,這裡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人們通常所說的位於新安以南的楚坑,也是指的這裡。《括地誌》說:"漢新安縣城,即坑秦卒處。"同樣的說法在《史記項羽本記》中也有記載,說"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萬於新安城南"。新安古城就是今天的義馬二十里鋪村西李杏灣村。
不過記者從地方史志辦公室瞭解到,彼時的新安,並不是今天那個自隋代重建的新安縣城,而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設立的縣治。新安古城位於新城東北方向,二十里鋪村下石河一帶,西距澠池13公里。呈長方形存在的古城遺址,東部邊緣大部分被澗水淹沒了,考古曾經發現地下夯實的城牆土層,同時存在的,就是那個裸露在地面的、經歷過若干風雨的"楚坑"。
斗轉星移,時空變幻,歷史早已經歷若干次輪迴。那座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被稱爲"楚坑"的遺址,在二十里鋪附近居民的眼裡,只是收藏了無數遊魂的“萬人坑”,很少有人去考量,兩千多年前,它是否真的見證了一場暴虐的屠殺?
坑中挖出大量人骨
今天的“楚坑”遺址,在當地被稱作“萬人坑”。它的南面,是發源於陝縣境內的澗河,坑的北面則是土嶺和李杏灣村,東西爲平地。記者翻閱義馬和澠池縣誌發現,"萬人坑"遺址右面原來還有一座白龍廟和一口八角青石井。1912年修建隴海鐵路時,它們全部被毀,原貌不復存在。
可是,歷史的發現和巧合,往往就在這樣的毀壞和重建中生成了。當修建隴海鐵路的工人在李杏灣村施工時,深入地下的鐵鎬卻從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當地的地方誌記載,這就是歷史上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的遺址,只是此時軍閥混戰,遺址並沒有得到繼續挖掘或保存。
河南大學歷史學院有關專家說,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民在坑內平整土地時,還常常挖出大量人骨。
如今又是很多年過去了,楚坑雖然風蝕雨淋,其勢頹敗,而規模卻依舊清晰可辨。它完全掩映在高大的白楊和蔥綠的麥田當中,同遠處幾家散落的農家小院一樣,守候着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任人如何想象,都無法把它與20萬秦兵降卒的葬身之地聯繫起來,拼接出屍骨鐵矛、悲叫連天的殺戮年代。
但是,歷史畢竟來過。只是,真的有20萬之衆在這裡被一夜間殺掉嗎?
數字懸疑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十一月,“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按照史書的說法,20萬秦軍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殺似乎是確鑿的事實,除了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沒留。《項羽本紀》透露,“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但研究歷史的人認爲,這個數字是值得懷疑的。既然項羽讓長史欣統領秦兵降卒,就證明秦軍已經接受改編,並不是被收繳了武器,“被裹挾前行”。這樣以來,讓20萬士兵一夜之間消失,並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擅長古代戰爭史的秦漢專家、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紹豪分析說:被殺的秦軍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隨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亂的秦軍士兵,因爲在當時的*下,降軍通常有一種膽怯心理,缺乏鬥爭的勇氣。當他們的一些夥伴面臨殺戮時,根本沒人站出來真正反抗。這樣以來,投降的秦兵編制被打亂了,這個20萬建制的部隊也就不復存在。
“另外,也不否認虛報殺敵數字的可能。在古代戰爭中,有的將軍打了勝仗,出於邀功的需要,會故意多報。”
秦軍降卒是如何被坑殺的
關於這一場殘暴的殺戮,史書沒有詳細記載。
要殺數萬手持武器的兵士,難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難來臨,恐怕沒有人會甘心引頸待殺。所以,在坑殺秦兵降卒之前,項羽應該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矇蔽兵士的。
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描述的“羽詐坑殺”,歷史研究者推測,降兵必須首先被集中起來,去做一件事,這件事或許就是挖坑。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裡,秦兵降卒被六國的兵士驅逐着挖坑。當然,或許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被勝利之軍欺負慣了而逆來順受的秦軍降兵,忍氣吞聲的按照楚軍的吩咐,開挖大坑。當大坑開挖到兵士無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監督他們幹活的六國士兵,突然變得猙獰起來。無數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的軀體,瘋狂的刺殺,鮮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鳴、求饒和怒罵交織着,一場慘絕人寰的血腥,就在我們目光無法企及的地方蔓延開來。
歷史無法忘卻
殺人如麻的項羽,骨子裡始終燃燒着征服的慾望,面對不服氣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賦予其兵器,與自己的軍隊重新來一場廝殺,惟一的方法是讓他們徹底滅亡。那些投降的兵士,命運註定是被放逐的,只是他們不會料到,從他鄉到他鄉,歸宿卻在坑中。在他們中間,或許有人想過,再往前走一點,就可以穿過崤函故道,回到故里。可惜大禍突降,沒有人能夠逃脫。
一層層屍骨堆砌、血淚覆蓋的秦兵降卒被塵土掩埋之後,那些連綿不斷的嚎叫,也在瞬間消失了。時光倏忽千年,項羽及他所"製造"的楚坑,以及裡面所掩藏着殺戮和血腥,都結成了歷史的疤痕,供歷史學者無窮無盡的尋覓和追蹤。
舊時的悲鳴飄渺蒼茫,今日的和風平靜流淌。原來,沒有任何一種氣概可以穿越時空長廊,繼續影響今天的生活啊,哪怕曾經的腥風血雨。
在無聲無息掩映在郊野之中的“萬人坑”遺址上,據說惟一讓人心驚的是夜晚偶爾閃現的磷火,那些從腐爛的屍骨中分解出來的氣體,總是不經意間懸浮在地面之上,並隨着氣流淡淡的飄移,公元759年,大詩人杜甫途經這裡,留下"項氏何殘忍,秦兵此處坑。愁雲終古在,鬼燦至今明……"的詩句。
而今天,幾乎不會有人在夜裡專門去看那裡的磷火。這個早已風平浪靜的所在,在剛剛到來的春天裡,生長出了鮮豔的桃花,還有碧綠的麥苗、高大的白楊和金色的油菜花。遠遠近近的村莊,都籠罩在油畫般的色澤之中。一瞬間,幾乎讓人忘卻,這裡曾經埋藏着讓人心驚膽顫的歷史。(王傑/文)
多少年來,關於火燒阿房宮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有人說被當地的村民挖掉了,有人說被項羽一把火燒盡了,也有人說是《史記》記載錯了,還有人說阿房宮根本就不存在——
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地方擁有超過3000年的繁華,西安就是其中之一。生長在這裡的人也許並不知道,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華美的宮殿。20世紀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的阿房宮考古隊來到西安古城。這次,由權威考古專家組成的工作隊,就是爲了要尋找被累累黃土塵封了兩千多年的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很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句子。所以,考古隊此次西行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燬的宮殿遺蹟。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陝西省考古工作者的建議,考古隊順利地找到了傳說中阿房宮前殿的遺址,但接下來,挖掘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
是不是項羽燒的阿房宮?
會不會因爲2000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
爲了更確切地瞭解被焚燬的遺址究竟是什麼樣子,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這裡曾經是漢朝首都長安城中最爲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相傳2000多年前,長袖善舞的阿嬌就在這裡遇到了年輕的漢武帝劉徹成就了“金屋藏嬌”這樣一段流傳千載的風流韻事。然而,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燬的命運,2000多年過去了,火燒過的痕跡仍然歷歷在目。
阿房宮考古隊的隊員張劍峰把兩處遺址做過仔細的比較之後,心中越來越忐忑不安,因爲在他看來,阿房宮一點也不像是經歷過一場大火的樣子。
如果同樣是被燒燬,這兩座年代相差並不遙遠的建築爲什麼看起來如此的不同呢?張慶峰在漢代宮殿中徘徊着,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卻不敢說出口來。
阿房宮被項羽燒燬,這個故事在中國已經流傳了2000年,被無數的文人墨客引用爲典故,在考古界也似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事情,所以儘管當時幾乎每個阿房宮考古隊的成員心中都有相同的念頭———阿房宮沒燒!可是沒有一個敢說出口來。
是不是挖掘的面積太少,而錯過了被燒的那部分?
是不是由於挖掘的地方太少了,而且剛好錯過了阿房宮被燒的那一部分?幾百個日子過去了,找不到焚燒過的痕跡,領隊李毓芳開始心焦,就像2000多年前的那場大火燒在她的心裡。
經過反覆考慮之後,李毓芳決定改進方法,用大面積密探來證實這片土地究竟有沒有遭遇大火,因爲這種方法可以很快的探查到地面以下數十公分的情況。爲了尋找那場2000多年前的火災,阿房宮考古隊在遺址範圍內每一平方米內打了5個探測孔,然而結果還是令他們失望了。這個時候李毓芳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她認爲掀開謎底,說出真相的時候到了。
“阿房宮根本就沒有燒過”,2000年來人們相信的傳說其實是一種誤會,這一論點剛提出就引發了中國考古界的爭論,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是不是你們把地點搞錯了,挖了半天根本就不是阿房宮?
會不會是《史記》記載錯了?
考古隊員孫宏福認爲根據史書記載:爲了修建阿房宮,秦始皇曾經請來無數的巫師,尋找了咸陽附近的風水寶地,最後他認爲在周朝兩個都城之間的地方最爲合適。根據前人所做的工作和阿房宮考古隊這一次的親身經歷,考古隊認爲目前的發掘地是惟一的可能。
儘管考古隊自認爲證據確鑿,但他們還是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原因很簡單,因爲有些學者認爲,如果承認阿房宮沒有被燒過,那麼就是《史記》錯了。千百年來《史記》一直被人們認爲是研究古歷史的最佳典籍,甚至有些人認爲推翻《史記》就等於動搖了中國的古代史。對此,孫宏福認爲該動就得動。
孫宏福回憶,十幾年前人們破譯殷商曆史的時候,也碰到過相似的情況,據《史記》記載,殘暴的殷商擁有近千年的統治,這使他成爲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然而根據人們的考古發現,商滅亡的時代比司馬遷所記述的早得多,這其中的謬誤足足有500多年,這一次在阿房宮的問題上,《史記》會不會也發生了錯誤呢?
與其他史書一樣,司馬遷也是希望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處於這個目的,他會不會虛構了2000年前的那場大火呢?
經過仔細分析史料,孫宏福爲《史記》中“燒火秦宮,三月不滅”的句子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爲了驗證孫宏福的說法,張劍峰專程去了一趟咸陽,在咸陽清理出的堆積物中,他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大火的痕跡。
看到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那場大火真的發生在咸陽,那麼又是誰把這場火災移到了阿房宮?或者說2000多年曾經有過兩場大火?
明確地指出阿房宮被大火焚燬過,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的大詩人杜牧,直到今天還有些學者以他的《阿房宮賦》爲依據,堅持說李毓芳的結論有誤。
但僅僅以杜牧是個文學家爲理由,否定考古隊的觀點是不足以服衆的。
是不是燒過的阿房宮被村民挖掉了?
2003年底,阿房宮考古隊在阿房宮的北牆上發現了大量的碎瓦,這讓李毓芳頗爲振奮。大量的漢代瓦片是從哪兒來的呢?爲什麼會出現在秦代的建築上呢?
難道阿房宮一直沿用到漢代嗎?這個可能讓專家們興奮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西安考古所的專家們都說阿房宮沒燒,信息傳開,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對阿房宮又有了新的興趣,他們說這楚霸王項羽爲什麼放過了阿房宮?這裡面一定有着什麼奇事兒?一時間,阿房宮一帶比2000多年前還要熱鬧。
讓人費解的是項羽爲什麼要放過阿房宮?就連考古隊的專家們也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他已經燒掉了咸陽宮,兵馬俑等秦代瑰寶,又爲什麼在阿房宮這兒高擡貴手呢?正在李毓芳爲2000多年前那位古人絞盡腦汁的時候,那些來看熱鬧的農民卻爲她提供了一條線索,81歲的楊懷山老人回憶說,他記得70年代的時候,附近幾個村子曾經在這片遺址附近動過土,會不會是那時候他們無意中把燒過的那層阿房宮挖掉了。
楊懷山老人所說的事情在當地叫做“大會戰”,那時候幾個村子甚至幾個鄉的村民集合起來,挖土填莊子。如果這片阿房宮前殿遺址在當時被挖去了2米多深,那麼一切都沒有了。但從這裸露在外的阿房宮城牆,考古隊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時代的地層,秦代在下,漢代在上,農民怎麼可能繞開上面的地層只挖去了下層的約20萬平方米的一大片黃土呢?
領隊李毓芳拋出爆炸性的觀點——阿房宮根本就沒有建到2004年初的時候,“阿房宮沒有燒過”終於成了考古界的一個結論,這時,幾乎每天都有成羣的老鄉到現場來看,都有人問,挖出什麼寶貝沒有?因爲歷史上很多文人都描繪過阿房宮藏寶。相傳秦滅六國,統一中原之後,把六國收藏的寶貝都搬到了阿房宮。一時間,阿房宮的寶貝何時出土成了當地人們最愛聊的話題。就在這個時候,考古隊的領隊李毓芳又拋出一個爆炸性的觀點———阿房宮根本沒有建。這讓等着看寶貝的老鄉們大失所望,也使整個考古界大爲吃驚。
當我們對“項羽燒沒燒阿房宮”論戰不休時,其實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被忽略———那如詩幻般的阿房宮,真的有過嗎?阿房宮傳說兩千年,憑什麼斷定它的存在?
阿房宮存在與否的鐵證只能是當時的文字記述或實物。然而,阿房宮考古隊的領隊李毓芳坦言,迄今沒發現任何這樣的史物實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燬,都應像秦咸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沒有。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如果宮殿建成,金銀財寶會被洗劫,可怎麼連一個破碗片都不見呢?
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所長孫福喜:《史記》記載得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將70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麼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在歷史之中,阿房宮沒有建成,更沒有被燒燬過,它只是秦始皇一個未盡的夢想,它那過分的美麗與奢華加劇了秦王朝的噩運,這使它成爲一座罵名昭著的宮殿,秦之後,近兩千年中國曆代君王再也沒有興起相似念頭。(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
項羽究竟火燒阿房宮沒有?
我年初寫了一篇《莫須有的阿房宮》,各家網站轉載後,引起了很大爭論。有人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明明白白,項羽放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不熄”,怎麼能說阿房宮是莫須有的呢?
我並不是憑空瞎說,也是根據歷史資料及現有考古挖掘綜合而成的。這不,今天報紙報道,國家考古部門經過五年挖掘考證,公佈了結果:阿房宮僅僅打了前殿的地基,根本沒有建成,所謂“蜀山兀,阿房出……三步一閣……覆壓三百餘里”云云,不過是唐詩人杜牧借秦始皇這個酒杯澆晚唐腐敗之塊壘罷了。
因此有的網站轉載我的文章時,就把題目改成聳人聽聞的“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杜牧栽的贓…..”好像杜牧有意陷害項羽似的,其實杜牧雖然是“借秦諷唐”,文人不是考古學家,事事都能確證,但他也絕非望風捕影,請看《史記》這一段: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閒,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爲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爲闕。爲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爲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
原來秦始皇得了天下,要享福了,嫌首都咸陽人多,宮殿太小,就想建造一個“世界一流”大宮殿,這個宮殿建在叫“阿房”的地方,所以起個臨時名字“阿房宮”,接着,太史公特別聲明:“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一,阿房宮根本未建成;二,阿房宮只是因地所取的臨時名字,這麼重要的體現始皇式思維的宏大建築,怎麼會用土得掉渣渣的“阿房宮”做殿名呢?你看太史公在這裡那個“欲”字用的多好,”欲”者”想”也,那個偉大的宮殿包括它的名稱,只是秦始皇“希望中”的東西,並未成了現實,這與我們現在考古專家的考證多麼吻合!
由此看來,杜牧的《阿房宮賦》,並非完全胡說八道,畢竟是有“影子”可以“望風”而“捕”的。其實他不過是借用“阿房宮”的大名,演繹秦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悲劇,企圖總結點教訓而已。但是,他文章中細數的那些宮殿宏偉景象,卻並不是捏造,只不過不叫阿房宮而已。請看《史記》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爲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始皇巡迴北地之後,修建了長信宮,並且建築了甬道,直通驪山。爲什麼要直通驪山?驪山有他的陵墓啊,他一上臺就開始在驪山修建他的“冥宮”了,死了也得要享受的啊。
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爲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呵呵,除了把天下富豪12萬戶遷到都城咸陽,秦始皇每消滅一個國家,就把那個國家的宮殿“寫放”到咸陽“北阪”上,滅一個複製一個,並且把搶來的美人鐘鼓都藏在裡面,自雍門以東一直到渭河、涇河,宮殿連着宮殿,都用“複道”鏈接起來——這得多少房子啊!
對照這個,咱們再看杜牧的描述:“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雖然一個是史家之筆,簡練而準確,一個是文人學士,華麗而藻飾,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杜牧的這些描寫,都不過是根據太史公言簡意賅的記述進行了有血有肉的再創作而已,其核心的事實並沒有捏造,不是麼?那些搶來的亡國美婦,在新君面前能不強顏歡歌麼?能不梳洗打扮麼?所以杜牧說“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渭水漲膩,棄脂水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不過是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絲毫沒有誇張的,難不成秦始皇建那麼多宮殿是做擺設的?
再談“燒”的問題,仍舊引用《史記》原文說話: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項羽本紀》)
你們看,太史公多嚴肅?人家說項羽確實燒了秦宮殿,而且大火三月不滅,那麼多宮殿啊,從咸陽一直通到驪山,燒起來容易嗎?所以要“大火三月不滅”——這裡需要補敘一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挖掘兵馬俑時,管理還不嚴格,筆者曾經親自下到正在挖掘的俑坑裡考察,在坑壁上發現一層層燒焦了的木炭,摸一下,滿手黑灰,說明就是兵馬俑這樣的“禁衛部隊”,也是“住在”房子裡的,並且確實是被火燒燬的——但是,人家司馬遷可不是杜牧,絕對沒有說火燒阿房宮,就是“火燒秦宮室”一句帶過,不讓你後人抓住絲毫破綻,厲害不?
由此得出結論,項羽燒沒燒?燒了,而且燒得“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但是卻沒有燒阿房宮,因爲所謂阿房宮根本不存在,就是一個夯土臺。
那麼項羽爲什麼要火燒秦宮殿呢?
首先我們看看項羽爲什麼要殘暴坑殺秦降卒20萬。項羽本紀記載,秦朝章邯投降以後,項羽的戰士都曾被秦始皇逼到咸陽、驪山服過徭役,受罪不說,也受盡了秦兵的欺負,這下勝利了,秦兵投降了,俘虜啊,正好乘機報復,打罵侮辱的事是家常便飯了。因此,那些投降的秦兵認爲上了章邯的當,人人憤慨,軍心不穩了。有人給項羽報告這個情況,項羽覺得,這還得了?咱們進入咸陽後,他們一造反,咱就前功盡棄了,於是決定,“楚軍夜擊坑秦降卒二十萬人新安城南。”
同樣的道理,秦始皇修長城,築宮殿,營秦陵,發天下窮苦老百姓七十餘萬,常年不絕,那些苦工受了多少苦難?於今勝利了,想到當年的千辛萬苦,看到眼前那些幾乎要了他們命的陵墓宮殿,能不氣麼?那是幾千年前的農民啊,他們可不知道什麼文物古蹟,恨不得一把火燒他孃的解氣!項羽只是他們的代表,他南征北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絕非他自吹的全靠“力拔山兮氣蓋世”,他要是光憑匹夫之勇,完全不懂爭取軍心,絕不會有那麼多死黨跟着他賣命,所以他火燒秦宮室,也是爭取軍心的一種手段,當然也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刻骨仇恨。
於是,轟轟烈烈的大秦王朝,項羽一把火,真的就成了“可憐焦土”。
秦,“虎狼之國”也,終以殘暴亡;項羽橫行四海,以暴易暴,終以殘暴而爲漢王所滅。孔子曰苛政猛於虎,安知虎亦反噬於己焉?悲乎!
(資料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