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

bookmark

“你不跟薛若谷說清楚,叫他這麼大怨氣去岳陽,合適嗎?”趙庭兒腆着肚子,她這時候站在山間還能看到薛若谷帶着隨從負氣下山的情形,多少有些不忍的問道。

韓謙微微一笑,說道:“你們還是缺少鬥爭經驗呢,我就得讓薛若谷帶着這滿肚子的怨氣去岳陽懟天懟地啊!太妃是殿下的生母,鄭榆是鄭氏家主,鄭暢乃是大儒,我大伯也居官威重,沈漾骨頭是硬,但在他們面前氣勢就弱了三分,也更不要想資歷更淺的鄭暉、高承源有底氣站起來。大家眼下不能撕破臉大打出手,還要繼續擠在同一個屋檐下,你們說說看,殿下身邊此時最需要什麼樣的人?”

姜獲想起這幾次旁聽議事的情形,心想一直叫沈漾站在最前面強硬的抵擋太妃、鄭榆、鄭暢、韓道銘等人的咄咄逼人之勢,也確實是叫沈漾疲憊不堪、招擋不住。

在韓謙暫時不能出山的情況下,大概也就薛若谷這樣的人物能替沈漾分擔一下壓力。

而薛若谷、李唐、秦問等人有着出任州長史、縣令的資歷與聲望,在殿下身邊任事,也理所當然能獲任一些關鍵官位,不至於叫殿下這邊顯得人丁孤單。

“有韓大人替殿下籌謀,姜獲也就放心了,就不在這裡耽擱了。”姜獲行過禮,便帶着扈衛也下山追趕薛若谷而去。

姜獲也看不透更大範圍的局勢變化,只要韓謙不袖手旁觀,他總算是能稍稍安心回去,也算是達成他此行的最大目的。

…………

…………

薛若谷、姜獲先後下山,田城、高紹、馮繚等人卻不會急着下山,這一刻繼續守立在韓謙的身後。

不管韓謙是否如何替殿下籌謀大計,他們更關心的還是今日敘州正式自成一系了。

薛若谷、李唐、秦問等人離開敘州,隨姜獲前往岳陽任職,敘州更沒有能掣肘韓謙的人物。

他們也更關心韓謙對敘州軍政下一步有何調整,以應對當下支離破碎、天翻地覆的亂局;當世信息傳遞不便,他們都懷疑金陵那邊此時都可能已經發生大戰了。

“沈漾先生薦我接任敘州刺史,到底是擔憂我心裡戾氣太盛、謀算太深,想着先遂了我的意,不過這樣也好,即便我不能還這這天下朗朗乾坤,也能庇這一方水土不染血腥,”韓謙站在山林間,眺望雲天良久,才轉回身來,說道,“馮繚,你往後便任州主簿,此時替我寫薦書,除了你之外,另舉薦洗尋樵接替薛若谷任州長史兼臨江縣令,薦趙啓任臨江縣丞;薦季希堯任黔陽縣令……”

自前朝以來,上自三公九寺五監,下到州縣,主簿作爲掌管文書的佐吏,重要性及地位已經大幅削弱,但在地方割據勢力中,書信文函所涉及到的機密程度,比州縣公函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主簿一職非親吏不能擔任,重要性甚比錄事參軍,有些勢力只設錄事參軍,而不設主簿。

馮繚乃是先帝欽定的叛逆之後,爲先帝貶爲庶民,還是從低級職官州主簿任事,比較不那麼顯眼。

韓謙事實上世領敘州,卻暫時還沒有開府的資格,許多私人事務就必須與州衙事務進行合併,相比較分掌民政事務的長史,馮繚這個州主簿作爲公私事務銜接點,地位是足夠重要的。

洗尋樵受儒家文化影響極深,除了本人頗具才幹,又是土籍大姓殘剩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接替薛若谷擔任長史,安穩人心之餘,也能繼續推進田畝改制、土客合籍等事。

趙啓自幼便有神童之謂,其父追隨越王董昌兵敗之後被貶爲官奴婢,滿腹文章沒有用武之地,只能暗練勇力以護家人。

趙啓作爲賜奴歸到韓謙麾下,從雁蕩磯莊院時期起,這兩三年間主要替韓謙統領一部分莊丁、打理雜務。

只是他作爲官奴婢出身,作爲韓家部曲,聲望略有不足。

韓謙再任性妄爲,也無法徹底無視被世人所普遍認可的規則,遂使洗尋樵繼續兼領臨江縣令,而趙啓擔任看上去沒有那麼重要的縣丞一職,實際與季希堯一起分別負責臨江、黔陽這兩個敘州最爲重要的縣的事務。

“此時正值春耕,又要花大力氣整修農田水利道路,州營暫時不宜大動——今天都二月底了,長鄉侯王邕那邊也應該派人來敘州了吧?”韓謙看着西北方向的羣山,輕聲說道。

他爲了便於劫持清陽郡主逃回楚國,除了留郭榮、周處在蜀都城應付,家兵部曲、水營將卒以及從岳陽-水營所用的一些人分成十數路作爲誘餌迷惑蜀軍。

韓謙與楊欽、奚荏、趙無忌、馮翊、孔

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第六百四十二章 阻攔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五百二十一章 醒悟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一百四十五章 騙局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六百八十四章 宮禁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十九章 侍講沈漾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一百零四章 船幫之用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二百七十三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九章 處置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一百零六章 髒活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四百章 計劃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圍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一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權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五百九十九章 宮中(二)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一百零二章 威脅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十八章 誤導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七百二十七章 崇文殿(二)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滿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四百五十一章 渾水第三百九十八章 溧水城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六百零九章 發動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零四章 船幫之用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四百五十一章 渾水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二百八十八章 馬不停蹄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六百一十章 對峙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