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

思州在盤龍嶺以東的兵馬,都撤入錦和縣城,高紹便親率一營精銳入駐虎澗關,使招撫一事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

虎澗關峽谷長約裡許,關城建於東側谷口,北面是峰崖陡峭的草荊嶺。

作爲武陵山南麓最爲主要的餘脈之一,草荊嶺的山勢在過虎澗關後,繼續往南延伸五里許,山體疊層交錯,形成辰水出思州的口子,再往南便與龍牙山西北麓的峰嶺交錯在一起。

特別是位於虎澗山與辰水之間的這段石嶺,雖說也就兩百多米高,但山勢絕險,彷彿一枚長條形的巨印橫臥在天地之間,當地人又將其稱之爲天印峰。

從虎澗關城內側,前朝時闢有一條石階道,拾階能登上山頭,三百多年前修建的天印寺便座落主峰之上。

前朝末年,中央王廷抑制佛道,思州也受到影響,陳跡斑駁的僧院也廢棄三四十年,僧侶不見,僧院裡長滿雜草、瓦礫堆累成墟。

將雜草清除去,天印寺卻是眺望左右風光的絕佳之所。

韓謙“病癒”,他趕到虎澗關,便邀宣慰使黃化及安吉祥等人登上主峰同遊天印殘寺。

衆人眺望左右,能看到東面八九里之外,舟船雲集,正將數以萬計的糧秣等物資,從黔陽、臨江、芝江等地經辰水運輸過來,在青牛背碼頭靠岸,然後用騾馬車改經陸路,運抵虎澗關。

這些物資是由敘州官錢局出資籌買,支借給行尚書省的,以兩分年息計利,待日後從婺川縣鹽鐵院能徵收到的鹽利及過稅裡歸還——作爲抵押,設置婺川縣後,原本歸行省轉運使直轄的鹽鐵院監,由敘州派人擔任,直到本息完全歸還截止。

在天印峰的西面,起義軍將卒拖家帶口,宛如游龍,正往虎澗關這邊聚集過來。

在虎澗關的內側,由宣慰使黃化遣人——主要也是富耿文、韓成蒙率令着扈隨,協助起義軍建立臨時營寨。

一方面起義軍要在這裡休整、接受整編,另一方面在起義軍攻下婺川河谷之前,其家口有一萬四五千人,將臨時安置於此。

“譚育良、董泰、趙直賢等人已到關前……”侍衛走近過來稟告道。

“侯爺與我一起去見見這些‘匪首’?”黃化眯起眼睛,看着韓謙問道。

“這個譚育良有些本事,當年我父親主政敘州時便甚是頭痛,好不容易將他驅逐出去,沒想到這次又在思州攪得雞飛狗跳,我正好也再見識見識他——督師、安大人你們先請。”韓謙風輕雲淡的說道,請黃化、安吉祥在前面先行,一干人等又沿着險僻的石徑小道,走下天印峰……

…………

…………

虎澗關的關城非常的狹小,嵌立谷口峰崖之間,南北長約百丈,兩道城牆夯土覆磚,頗爲堅實,但關城內則僅有不到三十丈的進深。

除了僅三座跨院大小的衙署之外,關城內主要就是百餘間駐兵營房。

卻是商旅漸多之後,思州有不少大戶人家,在虎澗關內側沿主驛道兩側修建了好些屋舍。

有店鋪,也有供商旅打尖的客棧。

沿驛道分佈的街道,連着後面的院落,關城內側也建有百餘間房。

目前是高紹、馮繚都親自盯在這裡,處理與招撫相關的事務,但韓謙考慮後續在虎澗關增設一處鄉巡檢司,留百餘人馬在這裡負責關防事務便可。

黃化就直接臨時徵用關城外一座名叫悅來客棧的客棧,接受起義軍將領的參見。

初定的計劃是譚育良、譚修羣、董泰等起義軍將領,集結三千青壯,整編爲天平都,編六營正兵,以譚育良、譚修羣、董泰、董平、張廣登等起義軍將領出任都將(都虞候)、副都將及營指揮等職。

天平都在虎澗關稍作休整後,便要沿盤龍嶺北麓的武陵山小道西進,從側翼威脅佔據婺川河谷的蜀軍,遏制其孤軍南入進攻石阡的可能。

悅來客棧臨驛道是一座兩層高的木樓,底層將凌亂的桌凳都清空後,也頗爲寬敞。

黃化身爲宣慰使坐中央長案後,韓謙、安吉祥分坐左右,然後依次乃是譚育良、譚修羣、董泰、趙直賢、高紹、馮繚、富耿文、周啓年、韓成蒙以及思辰兩州的官員代表。

客棧內外的守衛,則由敘州騎營及黃化帶過來的扈衛負責。

相比較年初時,此時的譚育良更加黑瘦,只是健碩的身姿更加的挺拔,有沉穩氣度,兩鬢間已然霜白,可見他這幾個月困守盤龍嶺之內,日子並不好熬。

譚育良先介紹了起義軍的一些狀況。

絕大多數將卒及家小都正在往虎澗關這邊的轉移,但也有一小部分起義軍,大約不到二百人,放不下對家小遭受屠戮的仇恨,拒絕接受招撫,逃往盤龍嶺南部的山嶺之間。

思州與南面的業州,對這些人是撫是剿,都與起義軍再無瓜葛,譚育良這時卻要將這些情況說明白。

在此之前,譚育良在徵得富耿文、馮繚許可後,已經先派其子譚朗、其侄譚文林率兩百精銳,作爲前鋒先行西進,偵查敵情,也會盡可能因地制宜,遲滯蜀軍南下進攻石阡縣的步伐。

“譚都將考慮如此周詳,當初平定潭州之時,沒有徵用爲將,實乃大楚一大損失,”黃化甕着聲音說道,“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譚都將你等盡請放心爲朝廷效力,我此次回到潭州後,便會立刻上書奏明朝廷、奏明陛下,爲譚都將等正名封授……”

“宣慰使宅心仁厚,卑職感銘其心,必盡忠職守,爲大楚、爲陛下驅殺敵虜,即便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譚育良帶着一干起義軍將領,鏗鏘有力的表態說道。

“好,有譚都將此言,又有韓侯爺在此督促,本帥也能放心回潭州了。”黃化說道。

黃化又與富耿文說了一會兒話,便問安吉祥:“安大人有什麼話要示於諸將?”

黃化親自趕來敘州促成招撫之事,既解決民亂、保存思州楊氏,還收編匪軍爲行尚書省用來進攻蜀軍側翼,同時又將婺川編爲直隸縣,委任富耿文暫領縣令之職,行尚書省直接控制邊防、邊貿等事,怎麼都能交待過去。

而即便在這個過程中,敘州也佔了不少便宜,也不能完全釋清韓謙與亂匪之間的牽涉,天平都能不能真正效忠朝廷都還是有疑問的,但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問題還需要慢慢化解。

要不然的話,換作其他人坐鎮湖州,在這樣的條件,能比黃化做得更好?

當然了,黃化能交待得過去,安吉祥也能夠回京交差了。

他此刻的心情還是頗爲愉悅,很是高興的勉勵譚育良等人一番,滿口許諾回到陛下跟前,要幫着說些好話。

安吉祥是高興了,富耿文心情卻有些抑鬱。

他不想捲入廣德府的漩渦之中,好不容易將郎溪縣令之任推掉,到湖南行尚書省任都護司郎中官。

看似前錦似程,卻不想陷入思州難以脫身,他現在又不得不暫領虛置的婺川縣令及軍府都尉。

除了在這僻遠、遍地瘴疫、民風彪悍之地負責招撫、兵戶安置之事異常辛苦,沒有什麼好處不說了,倘若婺川作戰失利,他不僅要跟着擔責,說不定會有性命之憂。

真是倒了八輩子大黴,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從這裡脫身,回到潭州去。

黃化身爲宣慰使,乃行尚書省三使之首,他也不可能在這裡等到譚育良率部收復婺川,現在諸事有了頭緒,留一些人手助富耿文督辦後續事宜,沒有新的情況,他明日就動身,坐官船返回潭州去。

安吉祥也是不願再在這裡多留一刻,打定主意與黃化一起動身離開敘州,返回金陵交差去。

韓謙也不直接插手招撫之事,接見完,便與黃化、安吉祥、周啓年等人住進虎澗關城之內,留馮繚協同富耿文、譚育良等人處理後續的安置之事。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魚第六十六章 問詢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七百零八章 臘月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七百八十五章 將死第五百六十一章 夜戰奪寨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三百三十章 暗夜第六百一十一章 凌汛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七十章 橫生枝節第七百零六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一百一十五章 製圖六法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六百四十二章 阻攔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四百三十四章 長信宮第四百四十六章 心扉第十三章 討杯毒酒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五百五十八章 對峙(三)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三十五章 誤解第九十章 破寨第六百九十三章 解套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五百二十八章 決定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四百五十二章 送別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五章 家兵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一百三十二章 監視第七十六章 龍華埠第十二章 晚紅樓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五百八十九章 返回揚州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四百七十五章 怒火第五百六十一章 夜戰奪寨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議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五百二十八章 決定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四百七十一章 家奴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二百五十一章 封官賞爵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