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

李普身爲樞密副使,督管對安寧宮叛軍的清剿戰事,但他駐轅滁州,並沒有直接趕到巢州去。

除了他對自己一線指揮作戰的本事有自知之明外,更爲重要的是李知誥被委命爲前軍行營總管,總攬進攻巢州城的軍政事務,高承源、陳銘升、高隆等水師以及禁軍馬步兵將領都受他節制,李普湊過去也只能提提建議,並不能將指揮權接過去。

與其趕到巢州找不痛快,還不如留在滁州督運糧草。

駐防滁州西部的右神武軍兩都兵馬,分別以李秀、李磧爲將,雖然他們二人心裡很不樂意,但目前李知誥對巢州城的進攻策略,是一點點的壓榨、消耗守軍的實力,也沒有他們發揮的餘地。

然而這一點對李普卻顯得猶爲重要。

那便是朝中官宦以及江東世家宗閥,此時趕着派人渡江過來,到滁州城及禁軍駐營附近圈佔田地,都得先拜他的門庭。

而且只要拜他的門庭就管用。

新任的滁州刺吏衛甄跟個小透明似的。

州衙下面的大小官吏,都未必敢輕易地離開滁州城,就更不要想着能從這事裡分一杯羹了。

對此時的李普,除了繼續鞏固他這一系在朝中的權勢與地位外,大概也就田宅美眷,對他的吸引力最大了。

陳如意帶着楊元溥的旨意,以慰勉的名義,先渡江趕到滁州城見昌國公李普。

隨着朝廷恢復對滁州城的統治,左右地區的局勢算是穩定下來,這使得附近的流民、難民都自發的往這邊會聚過來,使得不攻而取、城牆基本保持完好的滁州城多少顯得有些人滿爲患。

地方上舊有的世家宗族,即便曾經是被迫向安寧宮叛軍效忠,卻也是要被清洗的對象;而即便是平民返回家園,之前的地契、田契也都作廢。

此時不狠狠的兼併一把,還要等到何時?

這意味着所有會聚過來的流民,要麼依附於渡江的宗閥世族、皇親國戚爲奴爲婢,要麼只能繼續忍受饑荒,流落四方。

此時除了到滁州城附近圈佔田地外,京畿諸縣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世家宗閥跑過來收購奴婢,以彌補金陵戰事期間的勞動力損失。

陳如意在扈隨的簇擁下進城,能看到大街兩側擠滿乞討與插標賣首的人,這叫他想象幼年時流落揚州街頭的情形。

沿街的屋舍有很多留下燒灼的痕跡。

雖說是不攻而取,但叛軍撤出滁州城時也是四處縱火,州衙及沿街沿巷的屋舍燒燬很多。

故而看滁州城的城牆完好無缺,但內裡還滿目瘡痍。

陳如意雖說年輕,資歷也淺,但他代表大楚天子而來,趕到昌國公李普的督師駐轅前,府門洞開,文瑞臨、李秀等人代表李府的賓貴子侄站在臺階前,昌國公李普則率工部侍郎周元、滁州刺史衛甄等官員在前庭院子裡恭候。

陳如意宣過楊元溥嘉勉諸吏的聖旨之後,隨李普等人進入內堂,在等衛甄等人知情識趣的告辭離開之後,他纔將話題轉到敘州商船進入揚州的事情上。

此時堂上除了李普、陳如意外,也就周元、文瑞臨以及李秀在一旁作陪。

陳如意也是出身晚紅樓及信昌侯府,對周元、文瑞臨與李普的親信關係瞭如指掌。

楊元溥在收復金陵後繼承大位,周元得授工部侍郎,文瑞臨雖然是從馬氏投奔過來的降吏,但削藩戰事後獻策、立下大功,早就有資格授以官職。

不過文瑞臨一直都沒有出仕,始終以賓客身份留在李普的身邊。

聽過陳如意的話之後,李普才曉得陛下遣他過來的真正用意,並非是想着嘉勉諸將吏,實是對敘州與淮東勾結一事充滿擔心。

只是所謂的聖旨也好,秘旨也好,宮裡都是需要存檔的,有些不方便直接說的話,問的問題,便需要有人能居中傳遞。

就有陳如意渡江跑這一趟。

李普前幾天便知道敘州商船泊入揚州之事,也確定這毫無疑問代表着敘州與淮東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合作了,也代表着敘州與淮東將聯手對抗朝廷所施加的壓力。

不過,在李普的心目裡,韓謙始終是一個有心機、有手段的野心之輩,因此韓謙與淮東勾結,他並沒有覺得有太大的意圖。

目前收復巢州在際,在收復巢州之後,淮東、敘州所共同面臨的形勢,使得他們有摒棄前嫌、攜手勾結的動機。

信王楊元演是有些剛愎自用,但在韓謙率赤山軍異樣崛起之前,誰敢說能擋住剛愎自用的楊元演的兵鋒?

楊元演絕對、絕對不會是一個蠢貨。

至於韓謙與淮東會不會暗中跟安寧宮叛軍及樑國勾結,他們也討論過,但文瑞臨覺得這種可能性極低。

韓道勳的死充滿很多曲折,但在民衆以及中低級將吏士紳的眼裡,徐後及安寧宮纔是刑殺韓道勳的真正罪魁禍首。

韓謙從蜀國逃回敘州,便借守孝之名不去岳陽赴任,因此得以繼任敘州刺史,形成在敘州父死子繼的既成事實;之後在金陵事變後期,又借守孝之名拒議與王珺的婚事、不告而離開繁昌。

這個過程裡,韓謙多次是以守孝道的名義行事,他倘若不想身敗名裂,就不可能與安寧宮叛軍直接勾結到一起。

至少在走到山窮水盡之前,文瑞臨斷定韓謙不會與安寧宮勾結。

而至於韓道勳受暴刑而死,有王文謙使計的緣故,但畢竟是間接的,並且公衆以及絕大多數的中低級官員都不知道內幕,所以韓謙與淮東暗中勾結,是不會受到什麼非議的。

此時大楚內患外憂不斷,敘州與淮東聯手,便能叫朝廷投鼠忌器,也沒有必要再去勾結安寧宮叛軍或樑軍。

再說了,真要勾結樑軍,等到樑軍吞併楚國之後,會容忍信王楊元演割據淮東,會容忍韓謙割據敘州?

在文瑞臨的暗示下,李普也是原原本本將他們之前討論的看法,說給陳如意聽,希望陳如意能將他們的看法及時傳到延佑帝耳裡。

到這一步,陳如意過來見李普的目的便達成,聲稱要儘快見到李知誥,謝絕李普的夜宴,天探黑帶着扈隨連夜趕出城,往巢湖西北、巢州治所的廬陽縣城方向而去。

送走陳如意後,李普與文瑞臨、周元以及侄子李秀重新走回內堂,困惑不解的問道:“陛下着陳如意跑這一趟,真就問過我們的看法後,便算完事了?”

“自然不會這麼簡單就完事,”文瑞臨還是華髮綸巾,一副儒士打扮,顯得風度翩翩,說道,“但陛下應該是要等明確我們以及知誥將軍那邊的看法之後,纔會有其他的決定吧?”

“瑞臨,你覺得知誥那邊會如何看待這邊,你又覺得陛下最終會有怎樣的決定?”李普問道。

“知誥將軍對陛下算是忠心耿耿,也極得陛下的信任,他即便不願與敘州爲惡,也會將他的看法原原本本的說給陛下知道,但應該跟我們剛纔所說的這些相近,”文瑞臨說道,“至於陛下的決斷並不難揣測……”

“哦,你說陛下會有怎樣的心思?”李普往前傾過身子,看着文瑞臨問道。

“陛下擔心遲則生變,”文瑞臨說道,“此外,我們即便斷定韓謙不會與安寧宮叛軍直接勾結,但也不能排除敘州、淮東,將來與安寧宮相互借勢、養寇自重,陛下也會有這樣的擔憂……”

“遲則生變?你是說陛下會調整既定的伐叛戰略?”李普遲疑的問道。

“倘若知誥將軍、沈相爺、豫章郡王等人反對,陛下或許會有所遲疑,但陛下必然有這樣的心思無疑,”文瑞臨說道,“陛下使陳如意過來,應該不會單獨是詢問國公對敘州、淮東勾結之事的看法,更主要的還是希望國公能替他分憂……”

“我要怎麼替陛下分憂?”李普問道。

“國公要是能將陛下不方便直接說出口的話說出來,便是替陛下分憂。這樣的話,即便知誥將軍、沈相爺、豫章郡王他們堅決反對,陛下也不至於因爲這事與羣臣鬧僵,搞得不開心。即便國公所獻之策,最終不可行,但只要陛下知道國公的這份心意,也便足夠了。”文瑞臨說道。

李普沉吟片晌,看向周元問道:“你覺得呢?”

“文先生所言甚是。”周元除了也擔心遲則生變外,另一方面他也極認同文瑞臨所說的替陛下分憂的觀點。

信昌侯府一系,論及所直接掌握的權柄,早初時就不如鄭氏,之後柴建在湖南更是被湖南行尚書省三使司壓上一頭。

這種情形,註定他們的權勢更依賴於陛下的寵信。

他們此時既然揣測出陛下的心思,怎麼能不替陛下分憂?

第八十章 請君入甕第三百八十八章 以山爲城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五百一十四章 相見(二)第六十七章 宮禁第一百零三章 州獄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七百九十二章 渡江(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訪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詔(一)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拉人入彀第二百三十五章 獻策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七十六章 龍華埠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二百九十六章 緩追(一)《楚臣》發佈想說的話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心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三章 夢非荒唐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第七百五十五章 關中(二)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對峙(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第五百六十三章 贈書第一百零九章 訪寨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十四章 下注第二百章 安排第二百八十五章 遊說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形勢危急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五章 家兵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一百三十二章 監視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籌貸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二百六十四章 四姓降服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六百章 宮中(三)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詔(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五百零四章 密談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六十四章 胭脂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