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驚疑

bookmark

大楚水師主力於洪澤浦西側水域慘遭伏擊,近乎全軍覆滅,左五牙軍僅剩三千將卒,從鍾離城東側棄船登岸,與攻陷鍾離城的右神武軍馬步兵會合的消息,快馬傳到揚州城北的茱萸灣時,鵝毛大雪正從陰霾的蒼穹飄飛而下。

當時,昌國公李普正與御史中丞鄭暢對案而坐,看着窗外的飄雪談古論今,彷彿被雷劈過一般,失神落魄的看着陳銘升、李衝從鍾離派過來的信使,難以想象這一切是真的:

“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水師主力,船堅將強,怎麼可能會敗得這麼慘,高承源、範祥二將、兩萬多兵卒,難不成是紙糊的?”

鄭暢也是震驚萬分,但他要比李普稍稍鎮定一些,細思片晌說道:

“興許高承源、範祥太過大意,纔在洪澤浦大意失荊州,中了敵軍的圈套,但陳銘升、高隆攻陷鍾離,形勢還不算太壞,關鍵是我們不能再在揚州滯留。”

“是,是,我們不能在揚州滯留……”李普說道。

大楚水師主力殺入洪澤浦才三天,就傳來全軍慘遭重創的消息,昌國公李普雖然還不知道更具體的詳情,但他這時候所能想象到的可能性就太多了。

即便整件事淮東皆不知情,即便整件事不是淮東與安寧宮及徐明珍聯手部署的陰謀,等淮東知道大楚水師主力覆滅於洪澤浦的消息後,會不會出兵將他們扣留下來,還是兩說。

唯今之計,就是要趕在王文謙、趙臻知道消息之前,他們率右神武軍三千騎兵第一時間從茱萸灣撤出去。

水師主力都覆滅了,剩下不多的兩三千殘兵敗卒,也都從洪澤浦西岸棄船登岸,他們繼續留在茱萸灣控制邗溝水道,也變得毫無意義。

只是離開茱萸灣後,他們應該去哪裡?

沿着樊樑湖西岸,前往鍾離,跟陳銘升所率領的右神武軍主力及水師殘兵會合?

又或者直接返回滁州城去?

“國公爺此時應該回金陵!”文瑞臨走上前咬牙說道。

看到文瑞臨這時候還敢站出來說話,李普恨不得一腳將他踹出窗去。

“陳銘升、高隆能率右神武軍成功攻陷鍾離城,足以證明國公爺對形勢分析判斷沒有錯,水師敗於洪澤浦,或許正如鄭大人所言,太過大意了……”文瑞臨說道。

文瑞臨這話,李普愛聽,他剛纔第一個念頭也是如此,稍稍鎮靜的坐回案後,示意文瑞臨繼續說下去。

“此時有陳銘升率右神武軍主力守鍾離城,使李秀、李磧率騎兵到燕墩山以爲策應便可,但國公爺此時不回金陵,倘若朝臣謗之,國公爺則無以自辯。”文瑞臨顧不上李普難看的臉色,說道。

李普微微一怔,但轉念細想文瑞臨的話,也覺得是這個道理:

沈漾、楊恩等人之前就強烈反對水師主力進入洪澤浦作戰,水師主力覆滅的消息傳回金陵,他本人要不在金陵,還不知道沈漾、楊恩這些人,會怎樣將屎尿都潑到他頭上來。

倘若陛下被他們說動,將水師主力覆滅的責任都推到他頭上,等他再次回京時,豈是要淪爲階下囚?

“鄭大人,我陪你回金陵?”李普看向鄭暢問道。

鄭暢點點頭,也同意先回金陵。

他也不知道具體發生什麼事情,才致使水師主力在洪澤浦遭受重創,但右神武軍既然都成功攻取鍾離,他也覺得形勢沒有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心裡想,先回金陵等候進一步的消息再商議後策,總比像只沒頭蒼蠅似的亂竄要好。

再說腳長在李普的身上,他身爲御史中丞還沒有資格阻止李普返回金陵。

…………

…………

雖說昨日就有大量的水軍將卒屍骸飄到東岸,叫淮東駐於洪澤浦東岸的兵馬看到,但也是等到今天午前纔有少許的殘兵敗將殺出重圍,逃到東陽縣北,將大楚水師主力覆滅的消息帶到淮東。

王文謙在揚州城得知此事的消息還要稍晚一些,但在他將殷鵬、趙臻等將吏召入刺史府,再要派人去聯絡昌國公李普、御史中丞時,已經有眼線從茱萸灣趕回來報信:

“昌國公李普、御史中丞鄭暢率三千精銳,不告而別,往邗溝以西撤走!”

“他的動作好快!”王文謙感慨的說道。

他是有過將李普、鄭暢扣押下來的心思,但他終究對大楚水師主力在洪澤浦遭遇到怎樣的狀況並不知之甚詳,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更不清楚情形接下來會如何發展,也就打消輕舉妄動的念頭。

他卻沒有想到昌國公李普、御史中丞鄭暢跑得比兔子還快。

既然李普、鄭暢帶着右神武軍的騎兵倉皇而走,王文謙自然是叫趙臻先分派兵馬接管茱萸灣等地方的防務。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們第一步先加強揚州境內的守衛防禦,同時再派斥候探馬緊急趕往洪澤浦沿岸進行偵察,總不會有錯。

燕墩山、鱉子頂等五尖山脈東北麓、洪澤浦西南角的低山丘嶺,距離揚州城有兩百餘里。

即便揚州派出的斥候探馬不掩藏行蹤,直接縱馬趕往去,想要獲得洪澤浦西南沿岸進一步的情報,也要等到天亮。

只是王文謙入夜後卻沒有辦法入眠。

朝廷兵馬在江淮之間遭受重創,並不是淮東都能幸災樂禍的。

壽州在朝廷兵馬的逼迫下,投靠樑國已成定局,大楚水師主力在洪澤浦覆滅,到底有沒有樑軍參與,以及樑軍到底調動多大規模的水軍參與,在這些情況都沒有搞清楚之前,他怎麼能安心?

馮繚次日午時才趕到揚州城見王文謙。

主要也是李秀、李磧昨夜午後率右神武軍的騎兵從石樑縣境內穿過,趕往燕墩山、鱉子頂接應陳銘升所部,白蹄岡往南的通道都在右神武軍的騎兵監視之下。

不想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及殺機,馮繚一直拖到凌晨才得以從白蹄岡動身,趕來揚州。

王文謙這時候也是剛剛得到最新的情報,但洪澤浦以西的局勢發展,只是令王文謙更加的疑惑不解,彷彿一團迷霧將他的耳目罩住。

馮繚趕過來,王文謙並不覺得意外。

即便王文謙此時還看不透一切,但赤山會在樊樑湖西岸的勢力還弱小,突然間發生這麼大的變故,誰也不知道後續的形勢會如何發展,赤山會在白蹄岡的營地,就像是驚濤狂瀾中的一艘漁舟,馮繚趕到揚州,加強與揚州的聯絡是應有之義。

即便馮繚提出,在局勢進一步惡化時,赤山會在白蹄岡的人馬往揚州這邊撤退,王文謙也不會覺得意外。

當然,王文謙心裡還有一個疑問,也是想親自見過馮繚問清楚。

那就是大楚水師在洪澤浦遭受重創,到底有沒有赤山會的參與。

赤山會在洪澤浦以南、樊樑湖以西的實力看似弱小,但倘若韓謙與安寧宮早就有勾結,赤山會在石樑縣的實力,還跟他們之前判斷一樣嗎?

雖然王文謙之前沒有發現敘州有與壽州勾結的蛛絲馬跡,但現在形勢詭異莫測,容不得他不去想一切可能。

再說了,韓謙之前突然在茱萸灣現身找他們合作,誰又能猜到?

“……王大人真是說笑了,”馮繚被人帶進刺史府,聽王文謙見面便直接質問大楚水師主力覆滅於洪澤浦,赤山會有無推波助瀾,朗聲而笑,“王大人豈不是以爲昌國公力陳朝廷水師奔襲洪澤浦,也是敘州在幕後推波助瀾?”

“在水師兵敗之前,赤山會在白蹄岡的人馬,似有聚集的跡象啊?”王文謙懷疑敘州,卻並非完全沒有根據,狐疑的盯住馮繚問道,“韓謙此時人在哪裡?”

“難不成水師未敗之前,便看不出其兵敗的徵兆了嗎?”馮繚反問道。

不管怎麼說,哪怕是爲以後的風議不至於對敘州、對韓謙太不利,馮繚等人對外絕不可能承認敘州早就猜到文瑞臨這人有問題。

雖說延佑帝會中計,一切都根源於他對敘州、對韓謙的猜忌,才致使大楚水師慘遭此敗,敘州無需爲此承擔什麼責任。

不過,有些時候,人心啊、風議啊,都不是能夠講道理的。

不管外界如何質疑,他們統一的說辭,便是朝廷水師主力異動之時,他們就已經預料到有此一敗,所以赤山會在白蹄岡的人馬,纔會出乎異常聚集起來應對可能會有的變故,而不是疏散出去藏匿蹤跡。

雖說擅用謀者性皆多疑,但王文謙細想韓謙與安寧宮勾結的可能性還是太過匪夷所思,而他也看不到韓謙與安寧宮勾結,能得到什麼好處。

當然,馮繚暗示說韓謙在事前便看到水師會有一敗的徵兆,王文謙也不相信,他猜測就像荊襄戰事期間,韓謙提前勸楊元溥去守淅川那般,敘州這次或許又是提前掌握到什麼情報,只是無意跟淮東分享罷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六百章 宮中(三)第三十七章 書出驚心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二百一十四章 詢問舊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勢第二百四十一章 潛逃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七百一十七章 驅逐第一百四十四章 無計第二百九十九章 裁軍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五百八十章 淮東第七百八十四章 私宴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三百四十二章 迂腐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五百七十四章 錯估第七百六十九章 顧芝龍第六百零三章 迎親(三)第四百四十八章 婚約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六百零九章 發動第九十章 破寨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二百九十九章 裁軍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五百二十七章 傳旨第五百二十七章 傳旨第十一章 進城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五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十五章 信任第一百零四章 船幫之用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五百章 回京第五百一十章 議事第四百五十一章 渾水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四十五章 燒石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襲梁州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宮舊事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七百六十五章 蜀使(二)第七百九十二章 渡江(三)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一百八十章 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