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

“淑惠才薄德淺,得封淑妃,侍候陛下榻前已是她幾世修來的福緣,萬萬配不上後宮之主的尊位,”

韓道銘走到御案前跪伏下來,以誠摯卻又不容置疑的語氣,懇聲說道,

“愚兒韓鈞近來身染寒疾,渾身乏力,吃了好些天的藥都不見好轉,短時間內怕是難以伺候陛下及太后跟前,還請陛下早日另選賢能,以免誤了宮中宿衛之事……”

坐在一旁繡墩上的沈漾與楊致堂,聽了韓道銘這話,懸着的心算是稍稍落了下來。

說實話,陛下召他們進宮,一開始就流露出要冊立韓道銘之女爲後的意願,他們兩人都嚇了一跳,但在韓道銘面前又不便直接勸諫。

好在韓道銘知道進退,不僅抵擋住其女冊封爲後的誘惑,也替其子請辭去侍衛親軍裡的將職,叫他們鬆了一口氣,不用擔心岌岌可危的朝堂再度陷入隨時都有可能分崩離析的危機之中。

沈漾、楊致堂他們心裡明白,此時也唯有韓家知道進退分寸,他們纔有可能與鄭榆、鄭暢、張潮、周炳武及杜崇韜等人達成一致。

而唯有他們先達成一致,太后以輔政的名義還朝之事,纔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部就班的進行下去,不能再鬧出什麼妖蛾子來。

陛下還是真急切了。

楊元溥眼瞳裡的精芒微微黯淡了一些,卻沒有流露意圖受挫的惱怒,似乎也早就明白他意圖實現的可能性極微,也沒有寄以太多的希望。

見這個意外波瀾不驚的過去,沈漾、楊致堂接下來直言當前最緊要之事,便是楊元溥應該親自出東華門到長春宮,迎請太后還朝輔政。

爲了保證這事不出波折,事前還要請內侍省張平或姜獲出面,陪同侍衛親軍諸行營都指揮使陳德一起先去長春宮請安,商議迎請太后還朝具體的儀程。

當然太后那裡即便同意以輔政的名義還朝,也必然會其他的附加條件,這些事情商議妥當之前,在正式迎請之前,還要先召集樞密會議,下旨將太后還朝輔政之事頒告天下,整件事纔算圓滿的結束掉。

而除了棠邑、舒州的戰事由韓謙、李知誥擅權處置外,其他事只要不是迫在眉睫,則要等到太后還朝輔政之後再議,也不差這幾天時間。

“一切如衆卿所議安排。”楊元溥說道。

不管怎麼說,眼下對他而言,是最不壞的結果,即便還有不如意的地方,即便呂輕俠那邊還會提很多附加條件,他也不是不能接受。

諸多事都由沈漾、張平、楊致堂、韓道銘他們分頭去處理,楊元溥在姜獲、安吉祥、陳如意的陪同下,難得的走出崇文殿。

經過近兩年的修繕,被叛軍縱火燒燬的皇宮大體修繕一新,御花園還往東、往北擴大數十畝的範圍,添置了十數套院子。

不過宮裡侍候的宦臣、宮女,還不到兩千人,不當值的又都在外面的班院舍房裡,以致楊元溥在皇宮內閒庭信步,感覺整座皇宮都空蕩蕩的。

雖然預料到整件事會以較好的結局落幕,江北的戰事似乎也有穩定下來的趨勢,但楊元溥這一刻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寂。

即便是姜獲、安吉祥、陳如意等侍宦環伺身周,皆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但他信賴有加,恨不得將禁軍大權都要託付的李知誥,竟然如此輕而易之的就背棄他而去,那他身邊這些人,到底有誰是真正的可靠、值得信任的?

安吉祥、陳如意、姜獲、袁國維,誰知道哪一天不是另一個李知誥?

不知不覺間,走到長信宮門前,楊元溥微微一怔,俄而還是舉步邁了進去。

清陽坐在亭子裡,正與雲朴子下棋消遣時光,看到庭院裡忽喇喇的走進來一大羣人,看到楊元溥削瘦的臉朝這邊望過來,忙整理裙衫,急步走到庭院,跪迎道:“不知陛下過來,清陽都沒有梳洗打扮,唐突之處,還請陛下見諒。”

“起來吧……”楊元溥說道,看着清陽絕豔無比的臉蛋,一時間感慨萬分。

曾幾何時,他在工於心計的清陽身上隱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是並不喜歡自己以往樣子的緣故,他下意識裡也不覺得清陽的絕世容顏有多大誘惑力,更不要說暗裡有一些不清不楚的傳言叫他心裡厭煩。

然而在他深感身邊沒有一人能夠信任,滿心寂寥之際,再看身在異國、周遭皆風聲鶴唳的清陽,反倒有一種同病相憐之感,暗感那些不清不楚的傳言,應該也對針對她的冷箭、暗箭吧?

說不清道不明有一種憐愛在心間滋生着,楊元溥牽過清陽的手,問道:“你與雲道長在聊什麼呢?”

對楊元溥的親暱,清陽多少有些受寵若驚,一時把握不好他的心態,只是柔聲說道:“陛下棋藝精湛,清陽在這方面卻有些笨拙,正跟雲道長學幾手棋,想着以後能多陪陪陛下呢。”

清陽陪着楊元溥走進涼亭。

涼亭雖然四面敞開,但亭子下的基底燒有火爐,因此人坐亭中,覺得溫暖如春,還能看見園子裡的景緻。

只不過,這樣的景緻再優美,卻也只有數畝方圓,長年累月深居其中,對人心也是煎熬。

看到楊元溥過來,清陽心裡有怨恨也有欣喜。

亭子裡擺着一副棋,已經殘局。

楊元溥笑道:“愛妃你與雲道長繼續走完這局,棋剩殘局,總是對棋的不尊敬。”

“陛下可要教一教妾身,要不然妾身可要輸慘了。”清陽嗔道。

楊元溥示意雲朴子不要拘禮,坐下來走棋,他就站在清陽身後,看她們對弈爲樂,也莫名覺得這一刻甚是寫意。

…………

…………

深夜,韓府明居堂裡依舊燈火通明,馮繚與韓端渡江過來,等到這時韓道銘才從政事堂歸來。

北岸的戰事還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太后還朝輔政之事畢竟要以最快的速度定下來。

沈漾、楊致堂、韓道銘以及鄭榆、鄭暢、周炳武、杜崇韜等人午後聚集在政事堂,張平與陳德出城趕往長春宮,使者不斷的穿過東華門,往返長春宮與政事堂之間傳遞信息。

即便入夜後,東華門也開了一道側門,以便使者在入夜後還能傳遞信息,使雙方能順利的溝通。

直到深夜,雙方纔談妥最終的條件,等到後天吉時,便由延佑帝先下旨頒告天下,再率衆臣出東華門,到長春宮迎請太后還朝。

雖說沈漾、楊致堂他們最初的打算,是想將一些事放到太后還朝之後再議,但顯然很多事情牽涉極廣,今天就作爲條件被提出來。

太后還朝,朝議典儀之時,要與陛下並坐於廷。

即便不攝政,太后所得到儀禮的規格也要比輔政高,要接受衆臣的參拜。

而即便昌國公李普要爲水師及右神武軍的覆滅擔責,削貶官爵爲民,但除了降敵爲間的李衝,昌國公府一系人馬皆不受牽連。

那邊還要求正式以李知誥爲都總管,成立淮西行營,轄左龍雀軍、左武衛軍,同時還要求解散縉雲司,保留長春宮的宮使諸官及宮衛武裝,要求將織造局合併到長春宮,許以風聞奏事之權。

不管怎麼說,呂輕俠她們還是要強化織造局的耳目作用,但無揖捕詔獄刑訊之權,在當前的情形下,對沈漾、楊致堂他們來說,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條件。

“太后還朝之事談妥了,李知誥真有可能全力配合棠邑兵進攻歷陽?”韓道昌今天之前也不在金陵,而是趕回宣州處置韓家的田宅族產。

韓家第一批三百餘戶奴婢已經抵達金陵,明天就能渡江趕到棠邑,另外第一批也籌集相當於近二十萬緡錢的物資,最快兩三天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運往武壽,能確保進攻歷陽的戰事如期進行。

但眼下最大的問題,沒有李知誥全力配合從西翼牽制巢州守軍,他們後續穿插到浮槎山的數千兵馬,根本不可能攔截數倍於己的巢州守軍沿巢湖東岸南下增援歷陽。

“李知誥不是好高騖遠之人,他需要時間在舒州穩固根基,好好消化他從昌國公府接手的那一部分勢力,他比誰都更希望淮西的形勢能夠穩定下來,而不是隨時都面臨戰爭的威脅,”馮繚說道,“同時,李知誥也應該並不希望事事都受呂輕俠等人的掣肘,聽任她們屢出敗招——因此,他應該也更希望看到太后還朝輔政,而不是權勢在短時間內就膨脹得不知所以……”

第六百三十一章 黃雀在後(三)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洞第五百九十六章 鰲山島第八章 殺人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四十六章 奴婢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七百五十二章 戰後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七十章 橫生枝節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三百九十九章 問話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六百四十二章 阻攔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二百一十九章 爐火純青第七百八十四章 私宴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七百九十一章 渡江(二)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八章 殺人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鋒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五百章 回京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二十七章 水蠱疫第五百九十六章 鰲山島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六百零五章 意圖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一百零五章 審訊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舊事第六十四章 胭脂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五百五十五章 深夜出兵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一百七十二章 募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禦山河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攏第七百二十七章 崇文殿(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六百二十四章 華柱峰棧道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線第七百四十三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拉人入彀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約(二)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